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師蒙臺梭利教育法課程教學改革路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蒙臺梭利教育法》為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專業課,通過課程學習,學生可以獲得蒙臺梭利教育法的相關原理以及設計和組織實施的策略,為他們日后從事幼教工作提供系統的蒙臺梭利教育基礎。在“全實踐”理念的引領下,文章探討了高師《蒙臺梭利教育法》課程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探索了《蒙臺梭利教育法》課程教學改革的路徑。
關鍵詞:蒙臺梭利教育法;全實踐;學前教育
一、全實踐理念的內涵及意義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論證實施辦法(暫行)》(教師〔2017〕13號)學前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中要求,課程內容注重基礎性、科學性、綜合性和實踐性[1]。高師在培養幼兒教師的過程中,應重視理論和實踐的結合,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全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全實踐”理念是我國學者秦金亮提出的,強調實踐在時間上要全程延通,在空間上要全方位拓展,在內容上要全面整合,在理念上要全息浸透,在課程體系上要全面統整[2]。《蒙臺梭利教育法》是高師學前教育專業一門以實踐為主的教學法類課程,內容包括蒙臺梭利教育理論和教具操作方法兩部分。蒙臺梭利教育理論包括蒙臺梭利生平、教育思想淵源、教師觀和兒童觀等;蒙臺梭利教具操作方法主要介紹了包括感官、生活、藝術、科學、語言等領域的八十多種教具和具體的操作方法。《蒙臺梭利教育法》課程的實踐性非常強,指向性也非常明顯。這就要求我們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既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又要有掌握蒙臺梭利教具的操作方法。而“全實踐”理念主張突出教育的實踐特性,用“全實踐”理念指導課程的教學改革有其獨特的價值。全實踐教育理念注重實踐中的反思和反思中的知識重構,強調學習過程而非結果,使學生經過不斷的實踐和反思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即實現“實踐———反思———提升———再實踐——再反思———再提升”[3]。以這一理念作為蒙氏課程教學改革的理念,能很好促成理論與實踐的整合。
二、高師《蒙臺梭利教育法》課程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為了解幼兒園蒙臺梭利教學情況,更好地幫助高校進行課程改革,文章采用問卷法,編制了《蒙臺梭利教育法調查問卷》,通過問卷星向開展了蒙臺梭利課程的幼兒園發放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152份;同時也訪談了部分高校教師,以了解高校《蒙臺梭利教育法》課程的教學情況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在時間上未全程延通
多數高校將《蒙臺梭利教育法》課程的實踐環節安排在學程中期和后期。如:吉林S大學開設了蒙臺梭利教育法的課程,學分為2學分,課時為36課時,前7周為理論講解,剩下的為教育法的講授,中間安排1-2次到蒙氏園見習;黑龍江B學院蒙臺梭利教育法的課程,理論教學12課時,實踐操作26課時;河北H學院,理論教學3周,剩下的課時全為蒙臺梭利的感官、生活等的實踐操作[4]。全實踐理念下的實踐環節則應該是從課程的開始就讓學前專業學生接觸幼兒園實踐,每隔一段時間參與一次,直到課程結束,全程貫通。
(二)在空間上未全方位拓展
《蒙臺梭利教育法》課程的實踐環節需要到園實施,可蒙氏園和蒙氏班明顯不足。以上饒市幼兒園為例,在上饒市各市縣區民辦園數量很多,純正的蒙氏園非常少,多數幼兒園只有個別蒙氏班;或者只是通過購買蒙臺梭利操作材料投放到區角,在區域活動時供幼兒操作。這意味著,無論是課程的見習等實踐活動還是寒暑假學生自己的社會實踐活動,都較難在當地找到數量充足的、優質的幼兒園開展。此外,蒙臺梭利的教具成本很高,很多高師并未建設專門的蒙臺梭利教學實訓室或者并未添置全套的蒙臺梭利教具,即使有實訓室的學校購買中國制造版本的比國際標準版的要多得多,學生的實訓效果受影響。全實踐理念下的實踐則需要每學期都能讓學生在幼兒園等實踐基地獲得不同的實踐心理場,從而讓學生了解感知不同類型的實踐心理場,了解不同類型的幼兒,提升實踐能力。
(三)在內容上未全面整合
全實踐理念下的《蒙臺梭利教育法》在教學內容上應全面整合,重視基礎理論和實踐操作的有效結合。在問卷調查中,當問幼兒教師說如果有機會參加蒙式教師培訓所希望學習的內容(多選),教學方法占86.84%、教具操作占75.66%、理論知識占53.95%,這一數據也表明了幼兒教師既希望提升蒙臺梭利教學的實用技能,提高自身的實踐教學能力,又希望獲取一定的基礎理論知識。另外,如表1所示,74.34%的教師認為需要在校期間學習蒙臺梭利教育法,這樣畢業進入幼兒園能勝任給幼兒提供蒙臺梭利教育的工作。蒙氏課程現有的實踐環節設置多是在課堂的教具操作練習和進入幼兒園見習,實踐內容都很獨立。且見習基本一學期下來一到兩次,每次見習的內容并無系統規劃,經常是相同的或是很寬泛的。加上有尚未開展的其他專業課程,很難準備綜合性的實踐內容,多為走馬觀花式的觀察記錄。全實踐理念下的實踐則強調系統的有層次的全面地對實踐內容進行整合。
(四)在理念上未全息浸透
由于蒙臺梭利教育并非我國主流的幼兒教育模式,但普及比較廣,很多蒙氏幼兒園或幼兒園設蒙氏班,所以高師學前教育專業通常把《蒙臺梭利教育法》設置為專業選修課,課時也不多。在調研的學校中,《蒙臺梭利教育法》課程的課時安排實踐操作部分皆高于理論講解部分,同時理論部分和實踐部分很獨立,基本都是先講理論后實踐。但課時的不足使得無論是理論的學習還是實踐方法的掌握都不夠深入透徹,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此外,職前的蒙氏課程和職后存在脫節。如表2所示,69.08%的教師不夠理解蒙臺梭利教育法,只有28.29%幼師反映在工作中能負責開展本班的蒙氏教育教學活動。全實踐理念則主張將實踐理念浸透在整個課程。
(五)在意識上實踐反思性不強
全實踐理念注重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的實踐環節中不斷反思,在反思中完成知識重構,獲得提升。但當下的蒙氏課程設計中并未意識到實踐反思的重要性,并未有意識地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實踐反思能力。學生見習常常是為了完成學校布置的任務而不會主動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反思和實踐,降低了實踐的效果。再結合表3的數據,在接受調查的教師群體中,只有25.66%的教師職前對蒙臺梭利教育法有所了解,但只有28.95%的教師參加過蒙氏教師的培訓。而訪談顯示,高師教師也有很多未接受過蒙氏教師培訓,這導致無論是幼兒園的實踐指導教師還是學校任課老師都無法給學生提供高效的指導,幫助學生將實踐得到的經驗內化以及和理論知識的融會貫通,實現“實踐———反思———提升”的循環。蒙臺梭利教育法是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論,教育目標、教育方法、教育內容、教育途徑都有其獨到之處,而且每一部分都體現了蒙臺梭利的教育理念和兒童發展觀,鑒于高師《蒙臺梭利教育法》課程教學存在的不足,必須進行改革。
三、全實踐理念下蒙臺梭利教育法改革的路徑
結合幼兒園蒙臺梭利師資需求和全實踐理念,梳理我校課程改革實踐經驗,可對高師《蒙臺梭利教育法》課程教學改革提出如下建議。
(一)完善實踐環節
《蒙臺梭利教育法》這門以實踐為主的課程,實踐活動是課程教學的核心。1.優化見習安排,采用定期分散見習為了更加貼合全實踐理念,蒙氏課程的實踐活動應貫穿整個課程學習。見習可以由一學期一到兩次改為采用分散見習的形式,從課程開始按一定頻率定期組織學生去蒙氏機構或幼兒園進行觀摩,加強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提高課程實踐和幼兒教育現實需求的匹配度。2.豐富活動形式,增加社會實踐活動除了常見的見習和課堂上的實操環節,還可以多組織一些課外社會實踐活動,諸如蒙氏教學案例視頻分析比賽、蒙氏自制教具展示活動等,以豐富實踐活動的多樣性。3.采用過程性評價,重視綜合評定由結果性評價到過程性評價,全程記錄學生在教學實踐活動的參與度,包括學校課堂組織的各類比賽活動和幼兒園的見習觀摩活動。把實踐過程情況、實踐成果、實踐反思等方面都納入評價指標,對實踐成效進行綜合評定。
(二)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
蒙臺梭利的教育理念是其教育法的指導思想,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及組織形式都體現了她的教育理念。蒙臺梭利教育理念的核心是“自由”“自主”,尊重兒童的自由發展,重視兒童的自主性。蒙臺梭利認為,教師應該是兒童發展的觀察者、是環境的創設者,兒童在有準備的環境中通過其自主的活動,能使其潛能得到和諧發展等。這些教育理論對學前專業的學生形成正確的兒童觀、教師觀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教學過程中,要避免片面的重視教具操作而忽視基礎理論的現象。鑒于《蒙臺梭利教育法》課時相對較少,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時間都不充分,而且依據全實踐理念,課程理論也不僅僅是通過課堂教學就能掌握的,科學的教學方法能有效地提升教學效果。1.采用“互聯網+”教學模式“互聯網+”理念的融入,可以克服傳統教學的單一和灌輸式的教學,要求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則利用網絡傳播技術,可以擴大知識傳播的效果,教師在網絡教學平臺進行《蒙臺梭利教育法》課程建設,完善課程教學大綱,提供相關課件、教學視頻、蒙臺梭利教具操作視頻、其他配套資源等,讓學生課前在網上進行學習。課內時間可以集中胡蘭,徐芳羚子:全實踐理念下的高師《蒙臺梭利教育法》課程教學改革探索33用來開展答疑討論、重難點梳理,即節省課時,又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蒙臺梭利教育理論的理解和蒙臺梭利教具操作方法的掌握。同時增加蒙氏教學案例視頻在線分析,或者連線幼兒園進行遠程觀摩,讓理論的學習更具有實踐性。線上課程資源讓學生在需要的時候可以反復觀看、深度分析。除了教師提供的教學資料,學生還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在網上查找相關的資料。整個學習過程更為主動和有趣,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課堂教學的理論知識理解得更為透徹。2.增加互動式的教學方式教學活動是一個特殊的認識過程,在這個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辯證統一。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動積極參與影響著教學的效果。互動式的教學方法,重在全體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師生之間平等對話,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活動中,主動積極的建構知識體系。課前可以布置任務讓學生收集并整理相關的資料;課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必要時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拋出問題,組織學生討論;每個課題結束后留十幾分鐘時間,由學生提問,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要實現這樣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在理論知識的教學過程中,要成為學生知識的授業、解惑者、思維活動的引領者。教師的線上課程建設是關鍵,要求教師本身對蒙臺梭利教育法很熟悉,時常“充電”,高校教師要系統、深入的掌握蒙臺梭利教育理論和方法,能做到舉一反三、深入淺出,掌握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要搜集整理豐富的課程資源和材料傳遞給學生,鼓勵學生多閱讀蒙臺梭利的原著或相關專業期刊文獻,多研究、咀嚼原著能更好地理解蒙臺梭利教育理論的精髓。定期開展線上讀書交流會,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蒙臺梭利理論知識和操作方法的領悟。
(三)優化蒙臺梭利教學實訓室的功能
《蒙臺梭利教育法》課程中教具的操作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也是幼兒教師很希望培訓收獲的內容。為了達到理想的效果,專門的實訓室是不可或缺的。在實訓室里學生可以直接練習操作蒙臺梭利教具以及模擬組織實施蒙臺梭利教育活動。考慮到實訓室建設成本,購買組建虛擬實訓室也是一個方式。虛擬實訓室是一種基于Web技術、VR虛擬現實技術構建的開放式網絡化的虛擬實訓教學系統,是現有各種教學實訓室的數字化和虛擬化。所以它不占真實場地,不受空間限制,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在此空間內進行模擬訓練。
(四)建立與幼兒園的“協同育人”機制
高師獨立展開教學容易發生與幼兒園實踐脫節的可能,所以應建立與幼兒園“協同育人”機制。這樣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能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使所掌握的蒙臺梭利的教育理念能在實踐中體現。1.建立蒙臺梭利幼兒園實踐基地蒙臺梭利教育法在幼兒園的操作性是很強的,對老師的實踐能力要求很高,教育見習、實習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很重要。教育見習、實習能否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如:實踐基地、實踐內容、實踐時間、實踐評價等。優質幼兒園能提供良好的設施,使學生將所學的蒙臺梭利理論在實踐中得以運用;有經驗的教師可以給予學生以指導;課程單元教學完成后應結合實踐到幼兒園見習、觀摩教學。2.蒙臺梭利幼兒園一線教師進高校課堂在學生深入實踐的過程中,高師院校可以請有經驗的蒙臺梭利幼兒園的教師走進課堂講課,對學生的指導會更有效。所謂教學相長,幼兒園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自己的專業能力也能得到提升。3.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上海冶金專科學校王義澄主任在1990年最早給“雙師型”下定義,“雙師型=教師+工程師”[5],《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對“雙師型”教師的要求是“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6],高校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能在教學中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雙師型”教師承擔《蒙臺梭利教育法》課程的教學工作,有利于學生透徹理解蒙臺梭利的教育理念以及在實踐中的應用。“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可以由高師院校與幼兒園聯合培養,建立高校教師下幼兒園與幼兒園教師一對一的幫學機制,共同培養出優秀的、適宜本土的蒙臺梭利師資,以促進蒙臺梭利教育法與我國幼兒園實踐的結合。對雙方來說,可以各取所需,共同提高。
(五)強化學生的實踐反思意識
蒙氏課程教學中以及課外實踐活動應不斷激發實踐者的反思意識,比如每次實踐活動結束后召開經驗交流會或收集反思報告;教師進行實踐指導時定期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幫助學生提煉精華、發現問題。課堂上也同步傳授些觀察、分析、記錄、研究的技能技巧,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7]我校在全實踐理念指導下的《蒙臺梭利教學法》課程改革,形成了課程教學的獨特流程,如下圖:通過改革,學前專業學生對蒙臺梭利教育理論的掌握明顯提高,對蒙臺梭利教具的操作能力明顯增強。通過對34名畢業后從事了蒙氏課程教學的學生進行調查,90%的學生表示職后很快適應蒙氏教學,教學效果受到幼兒園認可。蒙臺梭利強調尊重兒童的個性,注重兒童的自主性,使兒童的個性能自由的發展。即使不是蒙臺梭利幼兒園的教師,也應該了解和掌握蒙臺梭利教育法的精髓,從而形成科學的兒童觀和教育觀,這也是高師開設《蒙臺梭利教育法》課程的緣由之一。總之,通過優化實踐環節,高師《蒙臺梭利教育法》課程的教學質量將會得到有效提升,學前人才培養的質量也會相應提高。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的通知[EB/OL].
[2]秦金亮.“全實踐”理念下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整合課程探索[J].學前教育研究,2006(01):48.
[3]張敏,張全喜.“全實踐”理念下師范院校教育教學改革路徑探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6,35(05):181-183.
[4]凌曉俊.高師院校《蒙臺梭利教育法》課程教學困境與突破[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7,33(04):57-60.
[5]王義澄.適應專科教學需要,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J].教材通訊,1991(04):14-15.
[6]俞啟定.“雙師型”教師的定位與培養問題辨析[J].教師教育研究,2018,30(04):30-36.
[7]王永杰,程志宏.地方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全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9,39(05):138-140.
作者:胡蘭 徐芳羚子 單位:上饒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