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族性的新民主主義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新民主主義文化“民族性”特征形成的原因
在中共早期的歷史發展中,由于現實斗爭的需要,不論是在理論的宣傳上,還是在實踐革命中,都更重視關于文化的階級性和革命性問題。但是在抗戰前后,中共黨人逐漸形成并提出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的“民族性”特征,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三十年代中國本位文化討論的推動1935年1月10日在《文化建設》月刊上,十位教授聯名發表《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強調要加強“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對西洋文化要“吸收其所當吸收,而不應以全承受的態度,連渣滓都吸收過來”,旗幟鮮明地反對“全盤西化”主張,主張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本位、為主體,建設現代國家,以增強民族自信心。宣言發表后引發了學術界持續一年多關于全盤西化與中國本位的文化爭論,西化派的文化選擇是以西方文化為參照系來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為西方文化代表了時展的前進方向,中國傳統文化已落后于時代性。中國本位文化派則強調在維護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有條件地接受西方文化,其立足點是民族性。三十年代中期這場關于文化選擇的論爭是激烈和復雜的,這場在思想文化界影響深遠的論戰中,文化的民族性和時代性似乎同時被凸顯出來。
由于當時國民黨與共產黨的關系,中共黨人沒有直接參與這場發生在國統區的文化論爭,但這場討論卻給了當時的馬克思主義者借鑒和啟發,對新民主主義文化觀的形成與發展起著一定的影響作用。討論中學者們強調文化的民族性,認為“文化之有民族性,亦猶文化之有階級性,兩者具有同樣的意義”,這在近代中國屈辱落后的社會面前,有著強烈的現實需要。不久之后,北平左翼文化界就發起了新啟蒙運動,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化聯系起來。顯然,后來中共新民主主義文化中逐漸形成的“民族性”特征,這場討論起到了推動的作用,可以說為新民主主義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理論資源。第二,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的影響1935年華北事變后,中國的政治軍事形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中國抗日救亡運動進一步高漲,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全國各階層人民掀起抗日救亡高潮。“一二九”運動的爆發,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新高潮,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后,日本更是把戰火燃遍大半個中國。此時,一部分知識分子在民族危機意識的強烈沖擊下,已經投身于一場文化啟蒙運動。民族危機意識強烈沖擊下的新啟蒙運動對新民主主義文化綱領的“民族性”特征的形成也產生了積極影響。第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的需要抗日戰爭爆發后,全國形勢的變化逐漸改變了國共兩黨的關系,也為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實現提供了可能。華北事變發生后,中共發表的“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中共瓦窯堡會議上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民族利益高于一切,斗爭矛頭指向日本。中共制定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有力地推動了全國抗日民主運動的發展,而反映在中共文化政策上,就是繼承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優秀傳統,強調對于一切優良的傳統文化都必須予以充分肯定和發揚,體現了發揚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提高民眾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便激勵全國人民更高的愛國熱情。在全民族抗戰的大背景下,民族性自然就成為了文化領域的重要議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鞏固過程中,中共重視利用傳統文化宣傳民族統一戰線,在外敵人侵,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情況下,宣傳繼承傳統文化的優秀成分,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團結、喚起全中華民族的救亡意識,激發愛國熱情,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對實現全民族的團結抗戰,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新民主主義文化“民族性”特征的現實意義
新民主主義文化,曾經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變革起了推動作用。堅持文化的民族性,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新民主主義文化“民族性”特征,對于當今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第一,弘揚民族精神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需要文化自身具有一種民族凝集力和自我繼承的力量,而民族凝聚力作為是溝通民族全體成員的心靈的精神紐帶,必然以傳統文化精神為思想源泉。社會主義文化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弘揚民族的歷史傳統。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建構中華民族文化的主要資源,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倫理精神和價值觀念,尊重傳統、繼承傳統,根據時代的發展變化,賦予其新的內涵,從而成為當代價值觀念、社會意識和文化精神,有利于社會穩定和社會發展。創造新的中華民族文化,就必須賦予優秀傳統文化時代要求,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既能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風格和內涵,又能積極借鑒汲取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保留和弘揚優秀傳統,勇于創新,以適應中國文化現代化的需要,對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在價值趨向多元化的今天,面對西方文化的強大挑戰,增強全國人民的愛國意識、團結意識和自強意識,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主義精神文明,就必須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凸顯新時代下社會主義文化的民族性。第二,民族性體現了民族精神與開放意識相結合新民主主義是開放的文化,新民主主義文化的民族性,應該從文化的世界性中得到提升,體現了民族精神與開放意識相結合。關于文化民族性的思想強調文化的世界共性,既反對全盤西化,也反對中國文化本位。這體現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的世界性,堅持繼承民族文化遺產和吸收外來文化的原則,這是中國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
世界是多民族的世界,由于文化的民族性,造就了人類文化的豐富多樣,各民族的文化體系,共同構成了人類社會千姿百態、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文化的世界性是各種文化普遍具有的屬性,即世界各種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種文化的個體性、獨特性,它使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互相區別開來。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沒有民族性就沒有世界性。我們既要保護自己的民族文化財富,發揚自身民族的文化個性,又要勇于接受世界現代文化的挑戰。認為,對待外國文化也要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方針,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既全面吸收西方進步文化的優秀成果,又尊重本民族自己的文化創造,越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所以在今天,建設民族文化,應該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日益頻繁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趨勢,才能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動力和精神支撐,是民族文化最本質、最深刻的體現。新民主主義關于文化民族性的理論,對于我們解決在全球化浪潮沖擊下所面臨的時代課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實現民族文化振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王珉單位:廣東汕頭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社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