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立德樹人視域下行政管理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恢復行政管理本科教育以來,行政管理專業發展勢頭良好,目前,已經有200多所高校建立了行政管理專業,各個高校已經逐漸形成一套成熟的教學培養模式與相對固定的專業課程設置。然而,從“立德樹人”視域檢視,現階段行政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存在一些共性的問題,與“立德樹人”的時代要求還存在著諸多的不相適應。
(一)偏重知識理論的掌握而忽視人文素養的培養現代政府的合法性是建立在為人民創造福祉的基礎之上,即以服務人民為價值取向,以滿足人民的多樣化需要為旨歸,而不是立足于滿足少數人或行政官員自身利益的需要。行政管理專業對學生的培養和教育,只有在這種專業意識的指引下,才能培養他們的民本意識、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他們通過專業學習所獲得的專業知識、管理技能和方法才能發揮正確作用。這是保證我國政府成為履行服務職能并承擔服務責任的現代政府之前提。然而,大多數高校行政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依然存在偏重理論知識的掌握而忽視人文素養的提高。現有的人文素質培養基本限于一些通識課程,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馬克思基本原理等,而作為研究行政活動中的文化、倫理現象的應用學科———行政文化學、行政倫理學、民主行政、法治行政在很多高校都尚未開設。
(二)缺乏內在的聯系和梯度發展的必要銜接目前,大多數高校的行政管理專業課程設置主要有兩種取向:一種認為行政管理學與政治學密切相關,行政管理專業脫胎于政治學;另一種為管理學傾向,在課程設置中,政治學與管理學課程在總課程中所占比例較大。如南京大學行政管理專業開設的政治學類課程有8門,管理學類課程有5門。蘇州大學行政管理專業開設的政治學類課程則是7門,分別是政治學原理、當代國際關系、當代西方政治思潮、政治心理學、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國政治制度史、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管理學類課程有5門,分別是管理學原理、西方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學、城市管理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單純從政治學取向或管理學取向來進行行政管理學的課程設置,不僅導致課程體系的單一化和趨同化,而且抹殺了行政管理學綜合性、復合型的學科特點,行政管理專業成了沒有專業的“萬金油”。更為重要的是,行政管理學專業的課程體系應是一個有機整體。組成這個體系的各門課程都是行政管理學學科內部持續演進和知識發展的結果。因此,各門課程之間應體現知識結構的層次性和邏輯銜接。但實際上,我國行政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各門課程之間缺乏內在聯系和必要銜接,知識結構層次體現得不明顯。筆者曾對國內11所研究型大學行政管理專業的培養方案進行實證研究,這些高校除了自身領域的行政與公共管理類課程之外,其他學科的課程在課程模塊中的平均比重大約占到了71.58%。以蘇州大學行政管理專業為例,管理學原理、政治學原理、經濟學原理、社會學原理、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法學導論、電子政務、城市管理學、社會保障概論等課程占據了課程體系中的絕大部分。在有限的總學時限制下,學到的東西不夠系統、連貫、深入。知識鏈條的斷裂,導致行政管理專業學生的思想深度和理論扎實程度不及政治學專業學生深厚;管理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不如人力資源和財務管理等專業學生突出。
(三)在社會問題的分析方法與解決技能上著力不足隨著現代管理理論的發展,行政管理呈現以下發展趨勢:行政管理的系統化、行政決策的科學化、行政管理方法的定量化和最優化、行政事務工作的自動化。因此,行政管理專業課程設置要主動適應這種發展趨勢。盡管行政管理專業的教學活動要以傳授知識為基本內容,但傳授知識的根本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完成從知識到智力和能力的轉變,實現這個轉變的關鍵是傳授他們科學的分析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技能。然而,從目前行政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來看,培養學生分析方法和技能方面的課程不到20%,而基本原理類的課程所占比例達到50%~60%。基本原理類的課程內容中,又以概論性、原理性和介紹性的教學內容居多,操作技能、操作方法、管理流程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面的教學內容居少。這樣的課程設置,難以使學生掌握量化研究、質性研究和混合研究等研究方法和具備更高級的專業素養,因而難以培養出符合新時代需求的復合型行政管理人才。此外,行政管理課程設置的內容重復單一,缺乏時代特色與地方特色。目前全國本科階段開設行政管理專業的院校多達200多所,但在教育部和財政部“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中公布的7批3400多個特色專業建設項目中,只有12所學校的行政管理專業被列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項目。[6]課程設置的內容缺乏特色,使得行政管理專業的學生知識結構同質化,難以滿足社會的多元化需求。
二、“立德樹人”視域下優化行政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思路
課程體系優化是對課程設置問題的正視,是對已有矛盾與疑難的探究,是改善現狀的必須途徑。在“立德樹人”視域下,如何在課程設置上打破“學科拼盤”式的結構,如何體現行政管理專業的核心知識和學科邊界,如何克服行政管理專業的“身份危機”和“合法性危機”,對這些問題的探討是踐行“立德樹人”理念,滿足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也是整個行政管理學界的艱難使命。(一)構建寬基礎、活模塊的課程體系行政管理學課程建設的出發點,應該是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管理需要出發,從未來科學管理人才應具備的知識結構的需要出發,從培養對象的不同層次出發,允許多種課程模式的存在。[7]寬基礎有利于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的發展后勁。活模塊是指學生在具備廣博而扎實的基礎后,強化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使學生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具體做法就是建立一個基礎模塊和幾個方向模塊,學生在完成基礎模塊學習后,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發展的需要,選修某一個或幾個方向模塊的課程。基礎模塊包含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旨在使學生掌握系統而扎實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以及行政科學的基本理論,為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學習和訓練奠定堅實的基礎。基礎模塊有:①基本理論和政治素質課模塊,主要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質的課程。②人文基礎課模塊。這部分課程模塊由該專業所涵蓋學科的基礎課構成。方向模塊的設置,應當著力對現有課程體系大膽革新,刪除或合并一些過時、重復以及與現實嚴重脫節的課程,多增加一些學科前沿性、應用性和交叉性的課程。方向模塊由專業選修課、任選課等構成,強調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一專多能”。方向模塊有:①繼續深造模塊:包括比較行政學、行政學說史、行政哲學、行政文化學、公共行政研究方法等課程。②公務員考試模塊:包括公務員制度、行政職業能力開發、秘書學、市政學等課程。③政策咨詢方向模塊:包括公共政策學、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決策咨詢、公共政策分析與評估等。④企業行政管理方向模塊:包括企業管理、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管理定量分析、企業文化與形象設計等課程。
(二)彰顯學科自身特色行政管理專業在進行課程設置時,應竭力避免簡單的“大雜燴”或“拼盤”。在充分了解人才需求的基礎之上,遵循教育與人才培養的一般規律,結合所在學校的辦學條件、教師資源和學科優勢,合理規劃課程內容,構建有特色的課程體系。各高校在對行政管理的課程內容進行設計安排時,不要千篇一律,而是要根據內容的有效性、科學性和整體性,量體裁衣。①內容的有效性,即課程內容必須適應學生的知識水平。過于復雜的行政管理案例,有些碩士生、博士生在理解上都有困難,這樣的案例進入學科課程,只會使學生對學科的理解更加模糊。過于簡單的行政管理案例,則難以提升學生的思維遷移力和探究精神。②內容的科學性,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動態選擇適應性強、包容性大、派生能力強的知識點,使學生能理解并熟練運用一般管理尤其是政府部門運用公權力對公共事務管理的普遍規律。③內容的整體性,則是指各課程要縱向有效銜接、橫向協調配合,尤其是要注重課程知識結構的層次性和邏輯遞進性。除此以外,行政管理課程設置還要考慮地方、區域特色,結合學校優勢學科,開發創新出更多的專業特色。比如,大連海事大學利用其培養航運業高層次人才的重要基地之優勢,凝練“港航行政管理”的學科特色,其行政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就廣受港航企事業單位的歡迎。同濟大學的城市規劃專業水平一直領先于全國其他高校,因而其行政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就突出了城市管理的特色。
(三)強化實踐教學環節行政管理應用型、實踐性的專業特點決定了其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致力于運用行政管理理論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解釋和解決。其中的關鍵在于把專業基礎理論教學、專業主干理論教學、專業綜合理論教學等理論教學體系和社會觀察與調查、專業實驗與技能操作、社會實習、畢業生研究報告等實踐教學模式看作是一個互動關聯的整體,并根據學年安排不同的實踐教學形式和內容。第一學年,安排社會觀察與調查,使新生對行政管理專業有一定的感性與理性認識,使學生了解本專業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和需求。第二學年,安排專業實驗與技能操作。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與情景模擬兩個方面。通過案例分析的教學,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對公共服務領域活動進行深層次觀察、分析、歸納、整合的能力。通過情景模擬,則可以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工作操作技能,加強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和適應能力。第三學年,安排社會實習。目前,大多數高校行政管理專業的社會實習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就選擇一些具體管理服務業務的公共部門。然而,一些具體工作崗位對專業知識的要求并不明顯,這就使社會實習失去了專業性特征而弱化為一般性的實踐素質訓練。因此,需要創新社會實習模式,通過社會志愿服務活動、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校企聯合實踐模式、公民體驗教育活動等形式,給學生創造一定的情境,并通過調研、研討交流等探索性活動去發現和分析問題,最終成果是寫一篇調查報告,而不是一篇“拼湊”、“注水”的畢業論文。
(四)重視人文素養培訓在理論教學體系與實踐教學體系之外,還要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人文素養內涵不僅包括有利于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技術創新的專業素養,還應包括社會綜合能力的擴充訓練、精神氣質的陶冶和人格品質的塑造。提升人文素養,一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帶有一定學分的校內外學術講座做精做實。例如,蘇州大學的敬文書院借助敬文講堂這個平臺,突破單純的“專業視域”,圍繞文化傳承、藝術審美、科學探索、國際視野等四大板塊的內容,為包括行政管理專業的學生在內的文科學生提供能夠提升其人文素養的學分課程。行政管理專業的學生除了校內講座以外,還需要從管理者的觀念、品格、知識、方法、能力等方面強化訓練,如開展務實、敬業、拼搏、創新精神的訓練,注重倫理道德、毅力、人格修養等方面的培養,加強人際溝通、表達能力、創業策劃、情商訓練和社交禮儀等素質的培養,等等。
作者:余敏江單位: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