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支撐、重要內容、重要保障。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黨的作出了“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戰略部署,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強調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為新時代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及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一次、第二次會議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重大部署,落實好省委、市委、市委全面推進法治建設和推進文化建設高質量發展等系列要求,現就全市深化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1.把握根本方向。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認真貫徹落實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自覺把黨的領導貫穿法治文化建設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強化法治文化建設的政治性和時代性。以培育公民法治思維、增強法治信仰為根本,著力增強領導干部依憲執政、依法行政能力,著力培養公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行為習慣。
2.明確工作目標。著力建設具有時代特征、特色的法治文化,法治文化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強,法治文化的教育熏陶、示范引導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法治新形象進一步彰顯。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宣傳文化部門和司法行政部門牽頭協調、相關職能部門各司其職、社會公眾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得到全面落實。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體系基本建成,陣地建設和傳播體系日益加強,宣傳載體和平臺更加多樣,法治文化覆蓋面持續擴大,全社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氛圍更加濃厚,全體公民依法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的意識和能力進一步提高。
3.加強深度融合。堅持系統思維,牢固樹立融合發展的理念,堅持德法融合,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進一步推動法治文化建設與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新時代文明實踐、地方優秀特色文化傳承、基層社會治理、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以及現代傳媒深度融合。積極探索將法治文化融入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普法和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全過程。
4.堅持需求導向。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著眼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法治文化需求,努力探索互動式體驗型群眾喜聞樂見的法治文化宣傳新模式。強化需求導向,健全“需求、研判、反饋、供給”機制,針對不同人群的法律需求,圍繞他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法律問題,精準開展普法宣傳,豐富法治文化活動,深入開展法治惠民,提高人民群眾的法治獲得感和幸福感。
5.注重傳承創新。堅持歷史與現實、本土與域外、移植與革新相結合的思路,做到兼容并蓄、博采眾長、永葆活力。充分挖掘和弘揚本土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法治元素,不斷豐富法治文化宣傳素材。發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加大法治題材文化精品創作力度,增強法治產品供給的貼近度,建立法治宣傳與市民情感聯系的語境因素。加強學習調研和理論研究,吸收有益成果,以我為主,實事求是,創新思路,不斷推動法治文化建設理念、體制機制、方法路徑的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二、重點任務
6.全面加強法治文化整體謀劃。認真梳理過去一個時期法治文化建設情況,總結經驗,查找分析問題和差距,研究對策措施。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將法治文化建設作為重要的基礎性工作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單位、行業的總體規劃,納入法治建設總體部署。推進法治文化陣地、載體、景觀建設納入地方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美麗鄉村”建設以及公園、廣場、景區等公共設施建設規劃。各區鎮、各城市管理辦事處,各部門、各國有企事業單位要結合實際,制定法治文化建設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明確目標、任務和工作舉措,加大推進落實力度。加強工作統籌協調,將法治文化建設作為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機制的重要內容,努力形成條塊結合、齊抓共管、整體推進的工作格局。
7.持續深化法治文化陣地提質增量。一是開展已建法治文化陣地提檔升級專項行動。充實宣傳內容,將憲法法律、黨章黨規、國家安全、掃黑除惡等法律宣傳內容融入其中。完善設施載體,綜合運用“互聯網+”和聲光電技術,開設二維碼解說、情景模擬等體驗區域,增強法治文化景觀的表現力。加強日常維護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發揮宣傳功效。堅持共建共享,主動與黨建陣地建設、基層民主法治創建、廉潔文化建設以及道德建設等相結合,加快推進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法治文化陣地提檔升級,不斷豐富法治文化陣地內涵。至2020年,爭取再建成省級法治文化建設示范點2個,市級法治文化建設示范點5個。二是推進法治文化景觀帶建設。按照主題鮮明、通俗易懂、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的原則,加快推進法治文化小鎮建設,集中規劃建設一批法治文化廣場、景點、街區。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本地區與法治有關的歷史街巷、名人故居、歷史遺存和活動場所等,打造各具特色的法治文化景觀。在不斷增加法治文化景觀的基礎上,結合傳統文化、旅游等資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旅游線路和自助游項目,組織開展法治文化陣地自助游活動。三是加強法治文化場所建設。依托圖書館、展覽館、紀念館、文化館(站)、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以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著力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影響的法治文化精品宣傳陣地,方便人民群眾就近、經常參加法治文化活動。推動各區鎮因地制宜建設法治文化場所,爭取實現“一區一品牌、一鎮一特色”。四是加快部門法治宣傳陣地建設。按照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的要求,執法司法機關要進一步重視各類有形的部門法治宣傳教育陣地建設,并以此為依托有計劃地組織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宣傳成效。
8.扎實推進法治文化作品繁榮發展。一是完善創作研發機制。注重多渠道、多層次精準采集群眾的法治文化需求,深度分析不同區域、部門、行業、人群在不同階段法治文化需求的特點和趨勢,為法治文化作品創作提供指引和導向。善于借智、集智,調動廣大法學研究人員、法律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文藝愛好者以及有關社會組織、行業協會,組織建立法治文化作品創作專家庫,推動法治文化精品創作。調動各類文化研究和藝術創作資源,深入挖掘、整理法治文化文獻資料、法治人物事跡、歷史法治故事,將法治元素有機植入昆曲、宣卷、錫劇、滬劇等戲曲,創作更多的具有歷史特色的法治文化作品。注重與新興文創產業的聯絡互動,研發新穎可觀、潤澤人心的法治題材文創作品,積極探索培育區域法治文化產業。二是完善優選激勵機制。法治宣傳與文化旅游等部門緊密協作,研究加大對優秀法治文化作品研創人員鼓勵力度。堅持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相結合的方式,定期組織開展不同層面、不同主題的法治書畫、法治漫畫、法治故事、法治公益廣告、法治微電影征集評選活動,對優秀作品予以獎勵并推薦參加省級和全國性評選。三是完善宣傳推廣機制。加強優秀法治文化作品宣傳,運用新聞媒體、微博微信、門戶網站、公共場所電子顯示屏等載體,多渠道宣傳展示法治文化作品創作成果。加強優秀法治文化作品的成果轉化,通過多渠道播映播放、展覽展示、舞臺藝術表演、主題活動宣傳等方式,與聽眾、觀眾零距離接觸,提升法治文化的引導力和感染力。
9.大力實施法治文化惠民工程。一是深化憲法宣傳“七進”工程。把憲法學習宣傳作為法治文化建設的重點內容,進一步發揮市憲法廣場、憲法教育基地等各類憲法宣傳陣地的功能。依托憲法宣傳周和國家憲法日等節點,通過憲法宣誓、升旗儀式、專題講座、憲法公開課、播放憲法公益廣告等形式,推動憲法宣傳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鄉村、進網絡、進家庭,真正使憲法走入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二是深化基層民主法治建設工程。培育民主法治意識,推進“三治融合”,利用重大紀念日和法治文化節等重要節慶活動,突出“德法同行”“德法相伴”主題,分專題聯動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加強國家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掃黑除惡等法治宣傳,深入開展“德法涵養文明共建綠色生活”主題活動,主動服務“三大攻堅戰”,提升群眾法治素養,夯實創建工作法治基礎。深化基層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推進法治鄉村和崇德尚法新型村居建設。三是深化法治文化品牌打造工程。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創造性,定期舉辦法治微電影大賽,發動、吸引更多市民參與活動,把法治微電影微視頻征集活動打造成的特色品牌。挖掘地方傳統文化,將顧炎武、朱柏廬思想研究與法治文化作品創作相結合,不斷擴大法治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國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10.積極爭創法治文化傳播優勢。一是發揮多種媒體融合優勢。認真貫徹落實《關于加強媒體公益普法宣傳的實施辦法》,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的宣傳作用,推動各級各類大眾傳媒落實普法工作任務。大力開展“互聯網+法治宣傳”行動,建設新媒體普法聯盟,推動尚法、公安微警務等新媒體平臺躋身全國同類平臺前列。全面實施“法治宣傳全屏計劃”,運用戶外顯示屏、車載LED、樓宇播放屏等公共視聽載體,播放法治宣傳公益廣告。二是發揮新興媒體宣傳優勢。準確把握社會熱點問題,運用新媒體語言形式,著力宣傳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和法治理念,提高傳播效率。梳理原創意識和獨立意識,加強新媒體作品原創性,提高新媒體平臺中原創作品比例,保護原創者知識產權,減少同質化現象。三是發揮專業力量團隊優勢。加強對普法新媒體工作人員的培訓指導,重視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批既具有深厚法學知識功底,又掌握新媒體傳播技術的人才。重視引入外部優秀力量,引進通達社情民意、善于引導社會熱點的新媒體宣傳專家、專業團隊,提升使用新媒體傳播法治文化的水平。
三、保障措施
11.強化領導,推動落實。各區鎮、各城市管理辦事處,各部門要認真落實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將法治文化建設作為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建立法治文化建設組織領導協調機制,健全法治文化建設工作制度,加強法治文化建設工作的督導、考核,做到與其他業務工作同部署、同檢查、同考核,確保組織領導到位、力量配備到位、工作落實到位。
12.強化責任,形成合力。發揮市委依法治市委守法普法協調小組、市法治宣傳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作用,建立法治文化建設聯席會議制度,注重整合各方資源,明確具體責任,形成工作合力,落實推進事項。宣傳、司法行政、文化旅游、文聯等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共同發揮好組織協調和指導推進作用。
13.強化保障,整合資源。將法治文化建設所需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逐步提高法治文化建設在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資金中的占比。引入市場化運作機制,創新法治文化建設投入方式,探索建立財政主導、企事業單位自籌、社會各方面贊助的經費籌措機制。建立健全法治文化人才培育激勵機制,努力培養一批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富有創新能力的法治文化人才,為全市法治文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14.強化督導,提升效能。進一步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誰主管誰普法”責任制,將法治文化建設納入年度綜合考核和履職報告評議工作。探索建立法治宣傳、法治文化建設質效評估機制,加強日常督導和專項巡查,適時組織第三方評估,及時通報工作開展情況,跟蹤督促問題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