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醫學院的校課堂變化及教學應對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17年第20期
摘要:多媒體和移動智能終端走進高職醫學院校課堂已成為常態,對教師的授課模式產生深刻的變革,隨之改變的還有學生的學習方式。但是,新媒體對高職醫學課堂的全面滲透也是利弊兼存,有必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改進措施,以提高教學質量。
2015年6月,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提出職業院校要聚焦課堂教學與實踐。高等衛生職業教育為社會培養、輸送基層應用型技能人才,課堂教學是決定衛生職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創新課堂教學、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是當務之急。多媒體和移動智能終端在高職醫學院校課堂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近些年成為教育界討論的話題。多媒體和移動智能終端如果運用得當,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由此達到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如果運用不當,則會對高職醫學院校師生的后期發展產生諸多“后遺癥”[1]。本文擬對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醫學院校課堂教與學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索,現介紹如下。
1教師多媒體依賴癥
1.1教學快餐化,學生“消化不良”
如今教師的多媒體課件幾乎全面取代板書成為醫學課堂的教學常態,雖然省去了大量書寫過程,但不少課堂對素材取舍不當,內容不夠精練,有限的課堂時間與醫學龐雜的教學信息量不對等,教師于是采取“快進”的模式。醫學各學科內容相對枯燥,教師以語言表述、肢體演示、板書“慢進”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尚且能大體跟上課堂節奏,但如果整堂課不論是理論推導還是章節小結,都是PPT、動畫及文字的切換,常常會導致學生無暇思考,以手機搶拍存檔,以“拍記”替代“筆記”逐漸成為課堂風尚。而且,不少學生課后不整理,知識掌握情況不理想。可以說,新媒體時代的高職衛生課堂教學切入了快餐化模式,違背了醫學教育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其帶來的后遺癥是“欲速則不達”與“消化不良”。在教學活動中,看起來打破了“文字教材一統天下”的局面,卻將進行“填鴨式”教育的主體由人轉變為新媒體設備來進行,其教育實質并未改變[2]。
1.2滋長教師惰性,影響教學質量
當前,醫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將本學科發展的新動態、新進展、新成果等信息及時融入教學中去才能與時俱進。比如,砒霜治療一些腫瘤疾病,特別是急性脊髓白血病的實踐近期得到證實等。自從多媒體教學在高職醫學院校課堂推廣以來,一些教師在思想上產生惰性,制作一次幻燈片課件以期一勞永逸,年復一年地使用,還有的教師干脆實行“拿來主義”,不加分析地將課本搬上銀幕,整屏文字無留白,“點一點、放一放與講一講”已成套路,使多媒體教學演變成現代版的照本宣科,幾次課下來學生的新鮮感蕩然無存,感到乏味,整堂課看起來是教師自己設計、自己導演的一出“獨角戲”。此外,由于很多年輕教師熱衷于追求絢麗的PPT課件,設置過多的動畫效果和聲音效果,加入過多的輔助內容,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被圖片和聲音所吸引,結果造成本末倒置、喧賓奪主。
2學生手機依賴癥
2.1課堂專注度降低
在高職醫學院校,很大一部分課程是多媒體大課堂教學,大課堂具有空間大、人數多、學生座次不固定、師生雙邊以點對面的互動教學難度大等特點。因班級規模過大而產生“責任分散效應”,使學生的學習動機減弱、學習參與度降低。再加上由于播放顯示需要,PPT課件通常會在半拉窗簾或開后排燈的情況下播放,教室相對昏暗的光線又產生“隱蔽效應”。如果教師授課方式呆板,不善于借鑒參與性強的新式教學法如情景教學、案例討論等,就無法激起學生興趣。有專家認為:“教師上課的質量決定了學生手機的流量”,以手機流量來判定教師的教學水平固然有失偏頗,但在某種程度上也揭示出教師的教學方式對學生學習的重要影響。
2.2經常提筆忘字
在工作中筆者發現,提筆忘字、錯字連篇在“90后”的高職學生中較為常見。教師通過電子課件呈現教學內容,課件中的文字瞬間呈現出來,學生來不及做完整筆記,于是干脆放棄動筆書寫。長此以往,很多學生只能大概記住某些漢字的形狀,提筆卻無法正確寫出具體部首和結構,拿筆寫字老覺得不像字,越看越奇怪,對病案書寫的一些常用字,如芩與苓、膈與隔、臂與臀、髁與踝、灸與炙等的寫法及用法不甚明了而導致混用。究其原因,這與信息化時代學生對手機、電腦的過度依賴有直接關系。
3建議
3.1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多媒體教學
與傳統教學相互融合以中藥學中各論部分具體藥物的授課為例,PPT展現圖片,板書推導演繹,兩者實現優勢互補。中藥涉及種類繁多的植物、動物、礦物和菌類藥材,只進行文字描述,學生會感覺抽象空洞,多媒體課件中配以形象逼真的原生物圖譜與飲片圖譜,增強學生對中藥的感性認識,然后及時跟進,以板書的形式,借助線條與符號對重點藥物的藥性、功效、主治進行推導。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的有機結合,可以揚長避短,促進教學質量與效率的雙重提高。
3.2將微課引入醫學課堂,創新課堂教學方式
醫學專業具有學科多、任務重、內容廣泛、知識點零散、概念抽象復雜等特點,學習難度大,持續被動灌輸的學習狀態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微課是最近從翻轉課堂中涌現出來的新概念,是以單一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為教學內容,通過簡短的視頻或音頻等多媒體形式記載并結合一定的學習任務而形成的一種教學資源。微課不需要固定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可以利用手機等移動終端,在課外各種碎片化時間里進行學習,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將心肺復蘇術、急救包扎等醫學急救知識制作成微課程[3]。通過微視頻進行教學一定程度上還能讓教師從重復的演示教學中解放出來,有更多的時間關注個體,及時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3.3教師以身作則,化解漢字書寫危機
教學中根據實際情況多穿插板書,即便是課件制作,也應仔細審查是否有不規范字詞出現,避免錯誤引導。教師在批改作業時,如發現學生作業中出現不規范漢字,應及時向學生做出反饋,引起學生重視,避免錯誤重現。
3.4轉“堵”為“疏”,提高學生的手機媒介素養
目前這一代高職高專學生成長于信息化時代,智能手機等科技產品對其有著極強的吸引力,但其自律能力又普遍缺乏,所以應該通過合理的限制來規范利用,其原則是趨利避害。把諸如屏蔽教室網絡信號、強制關機甚至強制上交手機之“堵”的手段轉變為對高職學生進行手機媒介素養教育,通過主題班會等形式讓學生認識到手機上網不僅可用于娛樂消遣,還可以作為學習工具,利用醫學類手機應用軟件等鞏固知識和拓寬知識面,讓學生養成自覺、理性使用手機上網的習慣。另外,作為一線專業教師,應深入反思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一是不讓學生在學習中對手機產生過度依賴,仍然要注意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二是避免讓學生進行“快餐化”學習,把教學內容用手機“一拍了事”,不去好好消化。智能手機應用得當,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應用不當,反而會成為學習中的“絆腳石”,影響課堂學習氛圍。作為教師,應該充分重視其帶來的影響與挑戰,并通過對課堂教學與管理方法的調整,使智能手機時代的課堂更加高效[4]。
參考文獻:
[1]田圣會.多媒體教學要謹防“常見病”和“后遺癥”[J].學習月刊,2009(6):62.
[2]張天翼.新媒體背景下的課堂教育革新[J].商業故事,2015(24):59.
[3]黃劍聲.淺談“微課”在醫學急救知識普及中的應用[J].大眾科技,2015(1):148-149.
[4]李曉亮.論智能手機時代的課堂變化及教學應對[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5,35(1):118.
作者:鄭紅梅 單位: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