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急性白血病血培養病原菌分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臨床兒科雜志》2015年第六期
278株革蘭陰性菌中,以黏質沙雷菌、大腸埃希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為主,各占33.5%、28.1%和15.5%。黏質沙雷菌和大腸埃希菌對氨芐西林有很高的抗藥性,耐藥率分別為100%和89.7%;黏質沙雷菌除了對氨芐西林、氨芐西林/舒巴坦、頭孢呋辛等天然耐藥外,對其他抗菌藥物的耐藥性都較低。大腸埃希菌對大多數抗菌藥物的敏感性都較高,達到85%以上。銅綠假單胞菌對慶大霉素、哌拉西林、頭孢他啶、亞胺培南、頭孢吡肟和左氧氟沙星都有非常高的敏感性。未發現對亞胺培南耐藥的菌株。
344株革蘭陽性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各占36.3%和30.2%。表皮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緩癥鏈球菌對萬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均敏感;表皮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對紅霉素和青霉素的敏感性很低;緩癥鏈球菌對阿奇霉素有很高的耐藥性;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達67.3%,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達83.9%。
AL患兒有不同程度免疫功能低下,同時化療藥物可使患兒骨髓抑制,引起中性粒細胞、血小板等下降,易致感染形成菌血癥和膿毒癥等。菌血癥和膿毒癥是臨床上嚴重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病死率高達27%~28%,而且隨著抗菌藥物的越來越多使用,多重耐藥菌株日趨流行,因此,及時的血培養直接關系到病情的診斷和治療。本研究表明,血培養陽性菌株中檢出率最高的細菌依次為表皮葡萄球菌(19.1%)、金黃色葡萄球菌(15.9%)、黏質沙雷菌(14.2%)、大腸埃希菌(11.9%),與文獻報道的血培養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的檢出率大于大腸埃希菌的結果一致,但也有文獻報道以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檢出率位列前三,這可能與用藥差異、時間差異和地區差異等有關。
本組資料顯示,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對大環內酯類的耐藥率在85%左右;兩者對青霉素的耐藥率更高,已超過90.0%;對頭孢西丁、克林霉素和頭孢唑啉亦有很高的耐藥性。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的檢出率分別為67.3%、83.9%。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檢出率很高,主要為表皮葡萄球菌,該菌為條件致病菌,廣泛存在于皮膚及黏膜表面,是常見的血培養污染菌,是否為致病菌,應結合患者臨床癥狀、實驗室結果及相關影像學資料綜合考慮。另外,黏質沙雷菌和大腸埃希菌對亞胺培南的敏感率達到100%,而中國已發現對碳青霉烯類耐藥的腸桿菌科細菌,碳青霉烯類作為抵御革蘭陰性桿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線,提示臨床應慎用此類抗菌藥物。
有研究顯示,AL患兒在強化治療階段血培養陽性率相對較高。這是因為在此階段,使用的化療藥物的劑量相對較大,骨髓抑制作用更強,更易引起患兒感染。研究發現,在AL患兒的強化治療階段,預防性使用亞胺培南或萬古霉素可以有效減少膿毒癥的發生率,而且不增加細菌的耐藥率[8]。因此,可以考慮在AL患兒的強化治療階段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以降低細菌感染的發生率。綜上所述,目前本院血培養仍以葡萄球菌最常見,及時監測病原菌分布及耐藥狀況,可為臨床醫師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提供重要依據。
作者:潘偉 單位: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兒童醫院檢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