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血漿黏度與腦白質疏松的相關性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18年第3期
【摘要】目的探討血漿黏度與腦白質疏松(LA)之間的相關性。方法選取正常對照組60例和LA組60例,收集2組的臨床資料來評估LA相關可能的危險因素,進一步對血漿黏度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并采用MRI的Fazekas方法對LA組進行分級,評估不同程度LA患者的血漿黏度水平差異。結果LA組的年齡、三酰甘油及血漿黏度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漿黏度的增高與LA的發生相關(OR=1.298),當調整其他危險因素后,差異仍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隨著Fazekas評分增加,血漿黏度水平隨之增加。結論血漿黏度水平和LA相關,可能是LA的獨立危險因素,且隨著LA程度的加重而增高。
【關鍵詞】血漿黏度;腦白質疏松;Fazekas評分
腦白質疏松(leukoaraiosis,LA)是一種影像學的描述,主要指的是側腦室旁和半卵圓中心白質的雙側相對對稱區域出現的CT上的低密度影,或者在頭顱MRI的T2加權像上的高信號區域,研究表明LA和腦血管的危險因素相關,尋找與LA的相關的危險因素。血漿黏度(plasmaviscosity,PV)是反映PV的重要指標,其與終末血管床的灌注和血栓性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本研究旨在探討PV與LA間的相互聯系。
一、資料與方法
1.一般臨床資料及分組
選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間河北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住院患者。其中LA組患者6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平均年齡(67.3±5.6)歲。納入標準:經頭顱MRI檢查并依據Fazekas評分診斷存在LA的患者。Fazekas評分量表為0~6分,將側腦室旁和半卵圓中心腦白質病變進行分開評分,再將兩部分評分相加則為總分。排除標準:①具有明確原因如心源性腦栓塞、顱內大動脈疾病、顱外頸內動脈狹窄等所致大面積腦梗死患者;②肺部、泌尿系等感染情況;③嚴重顱腦創傷,顱內腫瘤;④存在嚴重內科疾病,如心、肝、腎、肺等臟器功能衰竭;⑤存在神經系統變性疾病者,如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等;⑥非任何疾病導致臨終狀態;⑦排除中毒、遺傳變性、感染、脫髓鞘疾病、代謝性疾病和腦積水等其它原因導致的腦白質病變。另選取同期60例具有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及卒中樣癥狀(如頭暈、頭痛、身體乏力不適等),但頭顱MRI檢查正常,排除感染和惡性腫瘤的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平均年齡(64.5±7.8)歲。
2.腦白質病變Fazekas評分
本研究采用Fazekas對白質病變的分級的方法,將白質病變分為以下等級:①腦室周圍白質病變分級,0級:無白質病變;1級,側腦室角枕角或額角帽狀高信號,或側腦室邊緣較薄的腦室周圍環;2級,腦室周圍暈狀白質病變,邊緣較光滑;3級,粗糙較厚的腦室周圍病變,邊緣不規則,突向深部白質:②深部腦白質病變分級;0級:無深部白質病變;1級:深部白質斑點狀或小片狀病灶;2級:廣泛斑片狀腦白質內高信號并早期融合傾向;3級:大片的融合病灶。3.PV測定采用賽科西德全自動血液流變儀進行檢測。患者入院當日或次日空腹抽取靜脈血5ml,加入EDTA抗凝,靜置,在4h內檢測PV,(正常值為1.20~1.70mPa•s)。
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年齡、性別、高血壓、糖尿病等腦白質病變相關危險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矯正混雜因素。單因素分析中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比較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計算檢驗OR值、95%CI和P值;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1.LA組和對照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LA組與對照組男女比例、吸煙史、飲酒史、高血壓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病史、膽固醇水平均無顯著性差異;LA組的年齡、三酰甘油及PV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2.PV與LA的相關性
以腦白質病變相關危險因素為自變量,LA為因變量,行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發現,PV的增高與LA的發生相關(OR=1.298),當調整其他危險因素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因此PV可能是LA的獨立危險因素(多變量模型1:OR=1.426,95%CI:1.305-1.579,P=0.011;多變量模型2:OR=1.634,95%CI:1.448-1.851,P=0.007)。
3.LA不同程度間PV水平比較
LA組根據Fazekas評分量表進行分層分析,分為輕度(Fazekas評分1分)亞組36例、中度(Fazekas評分2~3分)亞組16例、重度(Fazekas評分4~6分)亞組8例。輕度腦白質病變患者PV水平為1.31±0.23mPa•s,中度腦白質病變患者PV水平為1.43±0.22mPa•s,重度腦白質病變患者PV水平為1.56±0.07mPa•s,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且PV隨LA程度的增加而逐漸升髙。
三、討論
LA是一種腦白質病變,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十分常見,是由慢性腦灌注不足而引起的一種腦小血管病,作為一個影像學診斷術語,其在影像學上(頭顱CT或MRI-T2WI)表現為側腦室周圍與半卵圓中心腦白質對稱性的帽狀、斑點或斑片狀密度/信號異常。LA與年齡、高血壓、糖尿病、脂類物質代謝異常等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密切相關[1-2],LA廣泛出現在輕度認知障礙、血管性癡呆、中毒、營養不良及代謝等多種疾病。LA常被認為是腦損傷早期的標志之一[3],且其對腦卒中的再發具有很高的預測價值,是腦卒中復發的重要預警信號[4]。更有研究發現LA是急性腦梗死不良神經功能結局的獨立預測因素,與腦卒中的不良預后密切相關,因此LA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5-6],但目前LA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PV被認為是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PV的增高使得動脈閉塞的風險明顯增高,鑒于臨床醫生能夠通過控制出入量來控制PV從而影響患者的治療,因此PV被認為是重要的血流動力學指標之一[7]。PV是影響終末血管床灌注的決定因素,有研究發現在直徑小于300μm的小血管,PV是決定血流動力學的主要因素[8-10]。與此相一致的是有研究發現PV與腦小血管病密切相關[11-12],然而關于PV與LA及不同程度白質疏松程度之間的關系鮮有報道,因此本文關注了PV與LA的相關性,從而探究LA的發病機制,為LA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依據。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LA組的年齡、三酰甘油及PV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這種研究對象的選擇差異性可能會改變原本PV與LA之間的真正聯系,因此本文將性別、年齡、高血壓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病史、膽固醇、三酰甘油、吸煙、飲酒等變量均納入Logistic多變量回歸分析,結果發現PV與LA之間的相關性并未改變,表明PV是LA的獨立危險因素,與LA的發病相關,且隨著Fazekas評分增加,LA程度逐漸加重,而PV水平亦隨之增加。
綜上所述,PV與LA發生呈正相關,PV水平的增高可能是LA的獨立危險因素,其作為血流動力學指標之一可能參與了LA的發生及發展,其水平隨著LA程度的加重而增高,但其具體機制尚不明確。然而本研究樣本量較小,未來仍需要更大樣本量的深入研究。
作者:趙景茹;楊寶明;肖向建;霍甜甜;賈艷麗;董曉莉;孫占用;王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