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正常高值血壓的中醫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世界中醫藥雜志》2015年第一期
1辨證分型
目前臨床醫師對于正常高值血壓的中醫防治均是根據個人經驗辨證施治及選方用藥,大體分為虛實兩部,虛者多見肝、脾、腎等臟腑虛損,實者以氣郁、痰濁、血瘀等為主,且各證型錯綜夾雜,臨床上需詳加斟別。欒杰男[6]從中醫體質學說入手,認為亞健康狀態的主要證型為肝氣郁滯、心脾兩虛、瘀血內阻、脾虛濕盛、肝腎陰虛,同時強調調整心身性因素、顧護脾氣在治療亞健康狀態中的重要性。莫云秋等[7]將正常高值血壓總結為無癥狀組,肝氣郁滯亞型,心脾兩虛亞型,心腎不交亞型,脾虛濕盛亞型等五型,以肝氣郁滯亞型最為多見,約占35.01%,其次,脾虛濕盛亞型亦較多見,約占24.02%。陶有青等[8]認為目前正常高值血壓患者基本證候類型偏于肝實證、痰濁證等,肝實證主要包括肝氣郁結和肝郁化火等證型。何紅[9]認為,中醫體質辨識在預防高血壓、治未病中發揮重要作用,并將高血壓前期患者體質分為陰虛質、氣虛質和痰濕質三種。
2中醫內治法
中醫防治高血壓多從治未病角度出發,強調個體差異,選方用藥均以辨證論治為基礎,明確高血壓病發生的病機,正確選取降壓中藥及方劑,多能取得良好的降壓療效。
2.1單味中藥余茂強等[10]以頻數分析為主,統計萬方數據庫和中國知網數據庫2000—2012年涉及具有降壓作用中藥的相關文獻,共計247味,結果表明臨床以補益藥、平肝熄風藥、清熱藥、活血化瘀藥、利水滲濕藥等中藥運用較多,使用頻率高的單味藥依次為天麻、牛膝、鉤藤、茯苓、杜仲等。有研究表明鉤藤是臨床上常用的控制血壓的中藥,其有效成分鉤藤堿和異鉤藤堿具有較明顯的降壓作用[11]。肖立等[12]綜合歷年杜仲降壓作用相關的文獻資料,得出結論杜仲中含有的松脂素單糖普和柑桔素B、脫氫二松柏醇二糖普、松脂素二糖苷等均為有效的降壓成分,臨床上通過杜仲口服液、杜仲醋浸液及多種中藥成方證明了杜仲降壓作用明確,且其作用溫和、不良反應較少、不易反復。又如孫響波[13]等闡述了利水中藥如羅布麻、地龍、牛膝、益母草、黃芩、黃芪等以平肝利水、活血利水、行氣利水、清熱利水及補氣利水等為作用功效控制血壓的主要機制。
2.2中藥復方中藥復方防治高血壓安全有效,且能考慮到患者個體差異不同,各家多在辨證基礎上對癥選方,酌加具有降壓良效的單味中藥。何桂蘭[14]應用天麻鉤藤飲化裁而成的降壓湯(主要組成為夏枯草、野菊花、生地黃、牛膝、桑寄生、當歸、鉤藤各10g、決明子15g、地龍6g)隨癥加減,配合吳茱萸穴位貼敷的方法對于改善臨界高血壓患者存在的血液流變學和心功能異常現象效果明顯,具臨床推廣價值。周寶寬[15]觀察滋陰平肝潛陽湯(張明雪教授經驗方,藥物組成:生地黃10g、北沙參15g、枸杞子15g、當歸10g、麥冬10g、夏枯草30g、草決明15g等)調治正常高值血壓的臨床療效,發現滋陰平肝潛陽湯是治療陰虛陽亢型正常高值血壓的有效方劑,不但能降低血壓還能明顯改善癥狀。于杰等[16]選取8周齡大鼠作為高血壓前期的動物模型,給予清熱降壓顆粒連續治療8周,其治療組血壓明顯降低,其降壓機制可能與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活性有關。此外,崔彥等[17]研究發現心血寧片對不同病情、不同性別、不同病程、不同年齡段瘀阻腦絡證患者血壓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且安全性強。劉艷軍等[18]證實平肝降壓丸(由夏枯草24g、鉤藤20g、羚羊角(粉)2g、苦丁茶10g、槐花10g、珍珠母(煅)30g、白蒺藜20g、磁石(煅)20g、黃芩15g、決明子20g、牛膝15g等組成,制成水丸,每次6g,3次/d,餐后服用)降壓效果穩定,不良反應少。
3中醫外治法
3.1針灸針灸具有疏通經絡、調和陰陽及扶正祛邪等作用,針灸治療后機體經脈通達,氣血調和,陰陽歸于相對平衡,臟腑功能趨于平和,從而達到防治疾病、調控血壓的目的。于永慧等[19]認為,針刺降壓雖缺乏一定的循證醫學證據,但諸多臨床研究表明正確配伍選穴可有效控制血壓,對人體神經、內分泌及免疫系統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王敏等[20]應用針刺體穴配合貼壓耳穴治療高血壓病患者40例,選擇雙側合谷、太沖、足三里、曲池、人迎、頭維,以及降壓溝、角窩上、神門、心、腎上腺5個耳穴,總有效率為95%,說明針灸配合耳穴具有良好的控制血壓作用,而且本法經濟方便、操作簡單、無明顯不良反應。
3.2穴位貼敷王炳陽[21]億圣牌中藥降壓貼(全蝎、天麻、珍珠、決明子等藥物組成)貼于臍部,每次1貼,2d換1次,12貼為1個療程,總有效率達93.3%,控制血壓效果顯著,且操作簡便,不良反應少,值得推廣。習賢寶等[22]用吳茱萸粉醋調外敷雙足涌泉穴配合太沖、足三里、橋弓、曲池等穴位按摩控制老年頑固性高血壓20d為1個療程,共3個療程,取吳茱萸利五臟,去痰冷逆氣,為治療肝陽上亢、厥陰頭痛頭暈之引經藥,打粉醋調斂澀入腎,涌泉穴足少陰腎經之井穴,主治頭痛、頭暈目眩、昏厥,總有效率達95%,本法操作簡單,能有效的改善高血壓患者癥狀,無明顯不良反應,用于正常高值血壓的防治尚需進一步推廣。
3.3中藥足浴研究表明中藥足浴具有良好的控制血壓作用,但尚無治療正常高值血壓的報道,有待進一步研究。劉趙麗等[23]將60例I期高血壓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予以中藥腿足浴治療,對照組予以常規藥物治療,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3.33%,對照組為76.67%,2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癥狀體征積分改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與同組治療前比較亦有明顯改善(P<0.05),中藥腿足浴方法操作簡單,易于掌握,療效滿意。龔超奇等[24]探討降壓藥聯合中藥足浴治療高血壓病患者96例,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48例,對照組選擇口服降壓藥配合溫水足浴治療,觀察組在口服降壓藥同時給予中藥足浴(組成:磁石60g,天麻、紅花、夏枯草、桑葉、吳茱萸、肉桂各10g,懷牛膝、川芎、鉤藤(后下)各30g,涼水沒過中藥浸泡30min后,煎汁500mL,濾渣后再次加水煎30min,濾渣取汁500mL。足浴時加水至1000mL后加熱40℃左右,倒入恒溫浴足盆中浴足30min,2次/d)治療,通過15d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達98%,高于對照組(P<0.05)。
3.4其他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生活壓力大導致患者精神高度緊張,加之不良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是導致亞健康狀態的重要因素,中醫認為,上工治未病,倡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遠離不健康的生活因素,是預防高血壓最明智的選擇。研究表明[25],健康教育、飲食干預、體重控制、煙酒干預等綜合干預措施能有效控制高血壓前期人群的血壓。此外還有關于食療、藥膳降壓的諸多報道,如大家所熟悉的芹菜入肺、胃、肝經,具有利尿鎮痙、理胃和中、祛濕濁、除煩躁的功效,其富含膳食纖維利于通便,有較好的降血壓、降血脂、減肥的功效;最新研究也發現雞蛋清、橙汁、紅茶、紫薯、海藻、辣椒、獼猴桃、無醇紅葡萄酒、甜菜根汁等九種食物具有較好的降壓效果。
4討論
綜上所述,正常高值血壓中醫防治主要從“治未病”思想著手,根據臨床癥狀辨證論治及選方用藥,但目前對于正常高值血壓的病機演變及中醫辨證分型施治仍缺乏標準化、規范化及系統化的研究,正常高值血壓的臨床診療也缺乏一定的理論體系的指導,有待進一步完善。諸如針灸、穴位貼敷、中藥足浴及綜合干預等傳統中醫方法具有良好的控制血壓作用,但其在正常高值血壓中的應用尚缺乏一定的證據,有待我們深入發掘研究。
作者:王金秀李浩單位: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