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良性前列腺增生臨床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針刺研究雜志》2015年第六期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又稱前列腺肥大,是50歲以上中老年男性的常見病癥之一。以尿頻、排尿困難和尿潴留為主要臨床表現,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有關統計數據表明,在中國50~60歲前列腺肥大者達50%,80歲時可達83%[1]。近年來隨著現代治療技術的普及,關于針刺治療BPH的臨床報道呈下降趨勢,且多為經驗性回顧和個例報道,臨床研究病例亦偏少,造成治療結果存在很大差異、治療方法可重復性差[2]等問題。目前對BPH的治療方式主要為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且外科手術治療被認為是治愈此疾病的唯一手段[3],但因手術創傷較大及術中并發癥較多使許多中輕度患者難以接受。藥物治療BPH雖療效好,但亦存在與性相關和心血管方面的副作用[4]以及療效不穩定的問題[5]。筆者認為針灸療法治療BPH具有簡、易、廉的優勢且不良反應少、療效肯定。自2011年以來筆者采取秩邊穴齊刺加灸法治療BPH200例,并做了較深入的臨床對比觀察,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1年6月-2014年6月在黃石市第二醫院針灸推拿科就診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200例,根據就診門診掛號計算機XJ號順序,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單數為治療組(針加灸治療組)100例,雙數為對照組(針刺治療組)100例。治療組年齡最小45歲,最大78歲,平均(58±5)歲;病程均為本次發病加重時間,最短10d,最長91d,平均(43±3)d。對照組年齡最小46歲,最大80歲,平均(55±4)歲;病程最短11d,最長86d,平均(45±4)d。兩組患者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擬定。排尿困難史:排尿躊躇,費時費力,尿細無力,殘余尿感,夜尿頻數,甚有尿失禁;肛門指診:前列腺兩側葉擴大,或中間溝消失;超聲波檢查:經直腸超聲斷層檢查,前列腺大部密度均勻,對稱性擴大;殘余尿量測定≥50mL;尿流率測定:尿量≥200mL為宜,最大尿流率<15mL/s。中醫辨證分型: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擬定。下焦濕熱證:小便淋漓,短赤灼熱,小腹脹,口舌黏,渴不欲飲,大便滯而不暢,舌紅,苔黃膩,脈數;痰熱閉肺證:小便點滴不爽,呼吸短促,咳嗽,咽干,煩渴引飲,舌紅,苔薄黃,脈數;瘀血阻滯證:小便點滴難下,時滴時閉,小腹脹滿疼痛,舌紫暗或有瘀點,脈澀或弦;中氣下陷證:小便欲解不出,神疲氣短懶言,食欲不振,小腹墜脹,甚則脫肛,舌淡,苔薄白,脈動細弱;腎陽虛衰證:小便點滴不通,面色萎黃,神氣怯弱,畏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細弱。
1.3納入標準符合西醫診斷標準;符合中醫癥候診斷標準;40~80歲之間;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4排除標準不符合納入標準;急性前列腺炎和泌尿系結石患者;神經源性膀胱、尿道畸形或狹窄及嚴重的神經官能癥患者;合并有心、腦、肝、腎和造血系統疾病,精神病、癌癥患者;未按規定治療,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判斷者。
1.5治療方法對照組取秩邊穴、旁水道(自定水道旁開1寸)、旁歸來(自定歸來旁開1寸)、腎俞、三陰交,以上均取雙側,另取關元、中極。隨證加減:下焦濕熱證,加次髎、陰陵泉、行間;痰熱閉肺證,加尺澤、合谷;瘀血阻滯證,加血海、膈俞;中氣下陷證,加足三里、氣海;腎陽虛衰證,加膀胱俞。亦均取雙側。患者俯臥位,選雙側秩邊穴,常規消毒,選用0.30mm×150mm無菌針灸針。第1針:秩邊正中直刺,行輕捻緩進手法,深度約75~90mm,行提插刺激法1min,使針感向大腿內側放射;第2針:秩邊內側旁開1寸,向內呈45°角斜刺,進針60~75mm,行提插刺激法1min,使針感向會陰部或肛門方向放射;第3針:秩邊外側旁開1寸,向內下方約45°斜刺,進針60~75mm,行提插刺激法1min,使針感有酸脹感并向臀周擴散。再用0.30mm×50mm無菌針灸針,腎俞直刺25~40mm,行捻轉補法1min;次髎直刺40mm,行捻轉瀉法1min;膈俞向脊柱方向斜刺10mm,行捻轉瀉法1min;膀胱俞直刺25~40mm,行捻轉補法1min。均留針30min后取針。
然后患者仰臥位,穴位常規消毒后,用0.30mm×50mm無菌針灸針,取旁水道、旁歸來穴向下直刺25~50mm,行平補平瀉法1min;氣海、關元穴向下直刺25~50mm,行捻轉補法1min;中極向下直刺25~50mm,行捻轉瀉法1min;旁水道、旁歸來、關元、中極穴均要求針感向會陰方向放射;三陰交穴直刺25mm,行捻轉瀉法1min;陰陵泉直刺25mm、行間直刺20mm,各穴行捻轉瀉法1min;尺澤直刺20mm、合谷直刺25mm,行捻轉瀉法1min;血海直刺30mm,行捻轉瀉法1min;足三里直刺30mm,行捻轉補法1min。再次留針30min。上述治療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休息2d,繼續下一療程。兩療程后觀察治療效果。治療組取秩邊穴區,余穴同對照組。秩邊穴區取法為患者俯臥位,選雙側秩邊穴及其周圍2cm處運用雀啄灸法5~10min左右,灸時詢問患者,將產生透熱、擴熱、尋經傳熱等現象的灸法敏感點標記下來作為施針點,如未尋得熱敏點仍以秩邊穴為進針點。余穴同對照組。留針時采用針上加灸,先后在仰臥位和俯臥位時將一個圓形紙片刺空后套在每個針灸針的底部保護皮膚,選用2cm長、直徑1.5cm的艾條段套在針柄上,距患者皮膚3cm左右,點燃艾段下端,使患者的皮膚可以感覺到舒服的溫熱感,密切觀察避免灼傷皮膚,燃盡后加換艾段,每個穴位每次使用2壯艾條,約30min左右。每次治療總共約60min,每日1次,10次1個療程,休息2d,繼續下一療程,共治療兩個療程。
1.6觀察指標及方法參照目前公認的國際前列腺癥狀評分(I-PSS)和生活質量評分(QOL)進行評定。I-PSS評分:包括排尿不凈感、尿頻、間歇、尿急、尿流細、排尿困難、夜尿頻,根據排尿癥狀的嚴重程度,每項0-5分。QOL評分:患者根據自己現在的排尿情況,對今后生活質量作出的評估。0分:非常好;1分:好;2分:多數滿意;3分:滿意和不滿意各半;4分:多數不滿意;5分:不愉快;6分:很痛苦。
1.7療效判定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療效標準。顯效:I-PSS評分較治療前減少≥60%且QOL評分≤1。有效:I-PSS評分較治療前減少≥30%且<60%,或治療前QOL評分為4~6者降低至2~3。無效:未達有效標準。
1.8統計學方法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珚±s)表示,數據處理組內比較采用治療前后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所有數據均應用統計學軟件包SPSS17.0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標準。
2結果
2.1兩組治療前后I-PSS評分比較圖1可見,治療前治療組與對照組I-P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兩組間治療前癥狀積分具有可比性;治療后,兩組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治療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0.01)。
2.2兩組治療前后QOL積分變化圖2可見,治療前治療組與對照組QOL評分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兩組間治療前生活質量具有可比性。治療后,兩組QOL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且治療組QOL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0.01)。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兩組間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3討論
筆者多年來運用秩邊穴齊刺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本方法是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改進而來。現代有研究提示,針刺對排尿功能的調節作用主要與所選穴位的局部神經結構有關。支配膀胱、尿道的外周神經主要為盆神經、腹下神經和陰部神經,凡是對尿道功能有影響的穴位,其針體附近的神經均進入L1-S5范圍內的各脊髓節段,與尿道的神經進入脊髓的節段相似。
古代針灸醫籍中雖無針刺治療前列腺疾病之載述,但有些內容可資參考?!夺樉募滓医洝氛f:“陰痛下重,不便,秩邊主之?!笨烧J為是針對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而言。秩邊穴,足太陽膀胱經經穴,位于骶管裂孔旁開3寸,為前列腺疾患首選經驗效穴,有疏通經絡,強健腰膝,清利膀胱,醒腦瀉熱等功效。因其所處特殊位置,針刺時方向變化較多,其針刺方向大致有三:其一是沿著本經向下,其二是向前朝向外生殖器方向,其三是向內斜下沿肛門方向。其目的是使“氣至病所”,從而達到“氣至而有效”。良性前列腺增生屬于病在深部器官,取病變部位膀胱相對的本經穴位秩邊為主,采取定向深刺透刺,針刺時使針感能直達病所,強烈的針感能引起膀胱平滑肌的收縮。
深刺刺激支配前列腺的S3、S4神經盆叢和腹下前列腺叢交感神經,能夠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加強神經調節作用,進而促進前列腺的正常血運,改善腺體微循環,因此,有利于前列腺炎性物的吸收,加快組織代謝過程,從而抑制了前列腺的增生,促使腺體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縮小前列腺的體積,改善膀胱受壓情況,達到治療的目的。在針刺前配合艾灸治療,一方面發揮艾灸的抗炎、抑菌與免疫調節作用,另一方面尋找灸后產生透熱、擴熱、循經傳熱等現象的灸法敏感點作為施針點,精確定位,激發尋經感傳使氣至病所,達到速效、特效、高效和長效目的;針刺后加灸治療可使針體將熱力傳入穴位,溫脾腎陽氣,激發人體經氣,調節臟腑機能,使經絡通,氣血行。有現代研究表明,溫針灸在降低炎性介質一氧化氮合酶和降鈣素基因相關肽表達方面優于單純針刺治療,能夠更好地通過神經-體液調節,使局部血液循環加快,從而抑制前列腺炎性反應,達到緩解癥狀的目的。
作者:彭易雨 景繪濤 陳鋒 單位:黃石市第二醫院針灸推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