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的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敗血癥是嚴重威脅兒童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具有高死亡率,尤其是近年來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感染率的逐漸升高以及耐藥菌株的不斷出現,使得感染患兒的有效治療變得更加困難。為指導臨床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案,本次研究對兒科血流感染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的血培養結果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科門診及住院送檢患兒血培養標本3729份,同一患兒抽取雙側血液為一份。質控菌株有大腸埃希菌ATCC25922、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和腸球菌ATCC29212,由浙江省臨檢中心提供。
1.2方法于患者發熱時抽雙側靜脈血至血培養瓶及時送檢,標本的采集嚴格按照規范進行操作[1],血培養儀陽性報警后,抽培養液涂片革蘭染色鏡檢,并向臨床初步報告病原菌;同時轉種血平板、巧克力平板和麥康凱平板,置35℃、5%CO2培養箱培養,18~24h后觀察細菌生長情況,根據菌落形態及革蘭染色特點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動微生物分析系統進行鑒定和藥敏試驗。培養為單瓶陽性或雙瓶培養結果不一致的樣本視為污染,剔除結果。如培養5d儀器未報陽性,則按陰性報告。
2結果
2.1培養結果和菌種分布同一患者重復檢出同一菌株不重復計數,所有血培養陽性患兒均結合臨床表現及其他輔助檢查確診為真陽性。3729份送檢血培養標本中住院病人2038例(54.65%),陽性87例(陽性率4.27%),門診病人1691例(45.35%),陽性112例(陽性率6.62%),總陽性率為5.34%。其中檢出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85株,占總檢出數的42.71%,住院病人檢出78株(91.76%),門診病人檢出7株(8.24%)。
2.285株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構成比見表1由表1可見,85株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共檢出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7種,以人葡萄球菌為主,占67.06%,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占18.82%,華納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頭葡萄球菌、中間葡萄球菌、科氏葡萄球菌等均少見。
2.357株人葡萄球菌的藥敏結果見表2由表2可見,本地區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對紅霉素和青霉素G的耐藥性最高,其次是克林霉素、苯唑青霉素和復方新諾明,未發現對萬古霉素和莫西沙星耐藥的菌株,對慶大霉素、環丙沙星、左氟沙星、替加環素、力奈唑胺、奎奴普汀/達福普汀的敏感性也較高。
3討論
兒童由于機體免疫功能發育還不完善,抗感染能力不足,易發生嚴重感染導致敗血癥的發生[2]。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是醫院感染最常見的革蘭陽性菌,廣泛存在于醫院空氣、物表及人體皮膚等,很容易造成醫院感染的暴發。隨著醫學新技術的不斷開發,尤其是介入性操作用于診斷、治療,以及廣譜抗菌藥物的廣泛使用等,使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成為醫院感染最重要的病原菌。尤其在導致新生兒敗血癥的病原菌中,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的重要性不容小覷[3,4]。蔡小慧等[5]報道,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的檢出率占到血培養陽性檢出的60%左右,明顯高于本次研究結果,可能是地區差異及病人組成情況的不同。總之,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是目前兒童血流感染的最常見病原菌,對其血培養檢出菌株的回顧性研究可以指導臨床合理用藥和對細菌耐藥性的研究。本次研究對兒科血流感染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的血培養結果進行研究,結果顯示,檢出的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以人葡萄球菌為主,接近總數的七成,可見人葡萄球菌是本地區兒童最常見的血流感染菌。本次研究從人葡萄球菌的藥敏情況基本可以反映本地區兒童血流感染的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的耐藥情況,提供經驗性治療的依據。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本地區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對紅霉素和青霉素的耐藥性最高(達到95%左右),其次是克林霉素、苯唑青霉素(都超過70%)和復方新諾明(高于55%),因此這些已經不適宜在目前作為基礎治療藥物。試驗中未發現對萬古霉素和莫西沙星耐藥的菌株,對慶大霉素、環丙沙星、左氟沙星、替加環素、力奈唑胺、奎奴普汀/達福普汀的敏感性也較高(87%~98%),但因喹諾酮類藥物影響年幼動物骨關節發育,故18歲以下患者禁用,而萬古霉素不良反應大,臨床使用受到限制,不宜作為首選藥物。另外試驗中發現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有3株對替加環素不敏感和6株對力奈唑胺不敏感,應引起臨床的重視。
引起敗血癥的各種病原菌的構成比隨著年代、區域不同而變異,且隨著廣譜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致病菌的耐藥性逐年升高,并不斷出現多重耐藥的菌株,這已成為臨床醫師的棘手問題。因此,在臨床工作中,一旦疑診敗血癥就要及早治療,靜脈給藥,先根據本地區的病原菌種類及耐藥情況經驗性選用可能有效且不良反應小的抗菌藥物,待病原學診斷明確、藥敏試驗結果回報后,如果首選抗菌藥物使用效差,可根據藥敏試驗結果調整用藥,若首選抗菌藥物臨床有效,即使是藥敏試驗結果不敏感也不必換藥[6]。總之,工作中必須重視病原學檢查,盡量選用敏感抗菌藥物治療,加強細菌耐藥性檢測。
參考文獻
1周庭銀,倪語星,王明貴.血流感染實驗診斷與臨床診治[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44-48.
2張紅敏,胡靜,劉慧芳.兒童敗血癥預后因素及生存分析[J].青島醫藥衛生.2011,43(4):272-275.
3高忻,姚君,徐海紅,等.35例新生兒敗血癥病原菌分類及耐藥性分析[J].安徽醫藥,2010,14(10):1180-1182.
4吳茜,倪林仙,肖曙芳,等.新生兒敗血癥血培養分析15年間病原菌及藥物敏感性變遷[J].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2008,4(2):37-39.
5蔡小慧,呂星,卿之駒.兒童血培養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2,33(13):1613-1617.
6劉四梅.98例敗血癥致病菌及藥敏分析[J].醫學臨床研究,2009,10(26):1942-1943.
作者:肖英俊 單位: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檢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