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艾的保健與治療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艾”的保健作用
“艾”除了在臨床上有廣泛的治療作用外,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很高的食療保健作用。用“艾”作主料制作的“艾葉蛋”“、艾葉湯”、“艾葉酒”等對各種疾病均有很好的療效,是一種不可多得的藥食兩用之品[3]。其常用食療方如下:
1.1艾葉蛋湯:生艾葉15g、雞蛋2個,將艾葉濃煎取汁打入雞蛋湯,空腹服用,每日1次,連服30日。此方具有養(yǎng)血安胎功效,對孕期出血,習慣性流產(chǎn)者均有很好療效。
1.2艾葉生姜熄雞蛋:艾葉15g、生姜25g、雞蛋2個,將以上三味加水適量共煮,待雞蛋熟后剝?nèi)ぃ冕樤恍┬⊙郏俜湃朐徐兄笃蹋瑴嬘茫笆秤茫咳?次。此方有溫經(jīng)止血,散寒安胎的作用。主治婦女崩漏及胎動不安及習慣性流產(chǎn)等病癥。
1.3艾葉雞冠花酒:艾葉15g、紅雞冠花5g、川芎3g,將三味藥切細,用黃酒500ml浸泡兩周后,即可飲用,每日2次,每次15~20ml。此方有活血化瘀,解郁止痛之功。主治婦女產(chǎn)后氣血不和,肝郁不舒兩脅脹痛、腹痛、胸悶、噯氣等病癥,本方亦對子宮肌瘤有一定治療作用。
1.4陳艾當歸羊肉湯:艾葉10g、當歸8g、肉桂5g、羊肉250g(切塊),將艾葉、當歸、肉桂先放入鍋內(nèi),加水適量煎煮取汁,再將羊肉放入藥汁中加入生姜、胡椒、味精一同煮至爛熟即飲湯食肉,每日1次。此方有調(diào)經(jīng)止血,散寒止痛之功效,適用婦女經(jīng)寒不調(diào),小腹冷痛、宮寒不孕、白帶過多等病癥。
1.5艾膠地黃飲:艾葉12g、阿膠12g、當歸8g、生地12g、側(cè)柏葉12g,先將艾葉、當歸、生地、側(cè)柏葉水煎取汁,趁熱將阿膠放入融化即可飲用,每日2次。此方有調(diào)經(jīng)止血、溫陽鎮(zhèn)痛之功效。用于治療月經(jīng)過多、痛經(jīng)、妊娠出血、崩漏吐血下血等病癥。
1.6陳艾羅布麻葉茶:艾葉15g、羅布麻葉6g、山楂6g、五味子5g,將以上四味藥置茶壺中加入冰糖適量,用開水沖泡代茶飲,每日數(shù)次。此方有清熱養(yǎng)血、清肝名目、降脂降壓之功效,適用于各類型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等病癥。
1.7“艾”外用也有很好的療效,艾葉煎湯外洗可治療皮膚濕疹瘙癢,用鮮艾葉擦拭局部,每日數(shù)次可治療平常疣。
2“艾”在中醫(yī)灸療法中的應用
2.1中醫(yī)“灸療法”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古代《靈樞•官能》曰“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其以“艾”作為灸料應用于臨床,在戰(zhàn)國時代的典籍中就有明確的記述。以艾絨制成的艾條,配合人體穴位灸療有溫通氣血,活血通絡,補虛冷祛寒氣,逐瘀而生新的作用。臨床可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結(jié)核、高血壓、低血壓、半身不遂、肝臟病、心臟病、腎臟病、婦科病等”。
2.2臨床使用時還可將多味中藥與“艾”加工制成“中藥艾條”。常用配方:生五靈脂24g、生青鹽15g、夜明砂6g、木通9g、白芷6g、乳香3g、沒藥3g、蔥頭6g(以上諸藥共為細末),外配艾絨500g,混合搓制成艾條,此方借助中藥之藥性與“艾”之持久熱力相輔相成,并根據(jù)臨床癥狀病因病機配合腧穴進行灸療,溫經(jīng)通絡,扶正法邪,與針刺療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提高了治療功效,縮短了治療時間,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4]。
作者:王中華單位: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藥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