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社科縱橫雜志》2014年第九期
一、社會教育機制
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途徑,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載體。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緊密結合起來,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和統領精神文明建設,努力增強精神文明建設的思想內涵,使兩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第一,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供豐厚的文化土壤。價值觀建設是文化建設的根本,文化建設必須在價值觀的指導下,并為價值觀的延續和傳播創造良好的文化條件。精神文明是相對于物質文明而言的,文化建設是相對于政治建設、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而言的。在當代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就其主要內容來說,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貫倡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堅持社會主義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理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立足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積極吸收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成果,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通過先進文化建設與和諧文化建設,在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在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上形成共識,使人們自覺認同和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二,要大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構筑實踐載體。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基本要求納入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目標和任務體系,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的各項活動,都要圍繞這一目標和任務,努力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供實踐途徑和群眾基礎。各類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要突出思想內涵,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把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貫穿到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之中。要深入持久地開展文明家庭、文明單位和軍民共建、警民共建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開展群眾性文化、村鎮文化、衛生、體育和科學普及活動,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設社區文化、村鎮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要以提高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為目標,開展創建文明城市活動,通過形式多樣的群眾性文明創建活動,力爭使廣大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有較大程度提高,整個社會在文明禮儀、公共服務、社會秩序、城鄉環境、旅游出行等方面的面貌有顯著改觀,不斷擴大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群眾基礎,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創造良好的條件。
二、精神激勵機制
“精神激勵是運用一定的精神因素或手段調動人的積極性,激發人的行為動力以推動實踐活動的過程。”[1]人不但有物質需要,而且也有精神需要,人的精神需要主要表現為充實精神生活、促進精神發展,實現精神追求的需要等,滿足人的精神需要不僅可以促進人的精神發展,實現人的精神追求,而且可以產生強大的精神動力。精神需要的滿足可以通過精神激勵的方式予以實現,精神激勵的途徑主要有輿論引導、社會獎懲、政策調控等。要加大輿論宣傳,通過廣播、報紙、網絡等新聞媒體大力宣傳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形成強大的輿論氛圍。在進行輿論引導的過程中,要認真分析和區分現實存在的不同價值取向,分清哪些價值取向是應倡導的、哪些價值取向是可允許的、哪些價值取向是應加以反對和抑制的;哪些價值取向適合這些領域、哪些價值取向適合那些領域、哪些價值取向是各領域都適合的;哪些價值取向是適合現階段、哪些價值取向是適合未來的等,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循序漸進地加以正面引導。通過社會獎懲使人們從切身利益中深切感受到核心價值觀提倡什么、反對什么,以及什么是善、什么是惡,從而督促人們按照核心價值觀去規范、矯正自己的行為。政策具有明顯的利益傾向、權威性和強制性,具有鮮明的導向功能。政策一旦注入社會,必然會引起社會利益格局的改變。核心價值觀為政策的判定提供了價值取向和道德支撐,同時,政策也體現著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并保證其實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現過程中,要發揮政策調控的作用,首先,要確立政策的制定與執行,必須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因為滿足、保護、發展人民群眾利益是公共政策制定的最基本原則。其次,要推進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要充分地聽取并深入分析各利益群體的要求,尊重民意,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促進社會公正;要對政策進行科學評估,強化決策責任,以有效地促進核心價值觀的實現。
三、利益調節機制
利益,尤其是物質利益,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條件。利益關系是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和底蘊,功利價值是一切價值的基礎。馬克思早就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2],“‘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盵3]列寧則更明確地說,建設社會主義不能直接依靠熱情,必須要“依靠個人興趣,依靠從個人利益上的關心”。[4]可見,人們對社會關系和價值關系的思考無不圍繞著利益進行,利益追求構成了人們價值取向的重要內容。在社會轉型期,隨著所有制結構、經濟成分、利益分配方式的變化,形成了多種利益群體,人們的利益關系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利益矛盾也隨之凸顯出來。為此,應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調節機制,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現。一是要建立健全利益協調機制。政策決策是在多種選擇的沖突中實現的。在多種選擇的矛盾沖突中必有一種體現主導性的選擇,這種主導性的選擇要能夠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以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在這方面,我們國家已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旨在調節關系的政策,如開發中西部的戰略及相關政策促進了中西部地區的較快發展;培育和完善勞動市場,為勞動者提供充分的就業機會,促進共同富裕;通過制定稅收、社會保障等政策對社會成員的個人生活進行調節;將“三農”問題列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等,這些都較好地處理了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利益矛盾,縮小了地區之間、城鄉之間、行業之間和社會成員之間的貧富差距,形成了較為合理的利益結構,促進了社會公平,為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積極有效地支撐。二是要建立健全利益表達和實現機制。要尊重和理解各利益群體的利益表達、輿論表達和行為表達,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和要求,妥善處置,化解矛盾;要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層次的協商對話機制,減少摩擦,達成共識;要通過完善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合理的利益補償機制,縮小貧富差距,保護弱勢群體,維護社會穩定。三是要建立健全利益導向機制。要理直氣壯地明確物質利益的主導地位,以物質利益作為調節各種利益矛盾和社會矛盾的總樞紐,同時與政治的和精神文化的調節手段構成一個有機的調節體系,使人們的各種利益既得到充分的承認和滿足,也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
四、德法約束機制
建立健全道德約束機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和根本保證。其一,建立健全道德輿論引導機制。通過塑造道德典型對現實生活中高尚的道德行為和良好的道德現象進行宣傳、表彰、贊揚和褒獎,以榜樣示范力量和道德鼓舞力量引領社會發展,提升社會的整體道德水平;通過道德批評對假惡丑等不道德行為與偏離核心價值觀軌道的行為進行勸誡、鞭撻和譴責,在全社會營造一個良好的道德輿論氛圍;其二,建立健全道德調控的彈性機制。道德調控既是一種外在規范,更是一種內在自覺和自律,這就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保持兩者之間必要的彈性和張力,不能“一束就死”、“一放就亂”。建立健全道德約束機制還須做到“三個重視”,即重視道德良心在道德約束中的作用,不斷刺激、純凈和強化人們道德良心的發育和支撐;重視道德的“底線價值”,加強職業道德建設;重視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吸取和提升新的道德價值觀念,增強新形勢下核心價值觀的說服力和有效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法制體系確立的重要根據,而法律又以國家強制力作保障,捍衛著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地位,為其實現提供著有效地支撐。我國法律通過一系列的規定,把核心價值觀所要求的基本的社會義務用權利的形式確定下來,形成一個分配權利和義務的基本框架和規則,并通過各種組織制度的結合構成社會中的制度調節和法律調節,強化著個體的集體意識和道德意識,保證著核心價值觀教育取得實效。
作者:周新亭單位: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