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居家養老保障體系調查報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調查數據統計;目前我區獨居老人居家養老現狀;獨居老人居家養老存在的問題;對策芻議;進行講述。其中包括:基本狀況、子女情況、收入與消費、經濟負擔、居住狀況、醫療狀況、文化生活、生活習慣與生活質量、社會支持網絡、以家庭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社會扶助為補充、政府扶持為后盾的養老服務保障框架基本構成、多層次、多功能、多形式的獨居老人居家養老生活服務圈初步形成、“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的創建對獨居老人醫療服務提供了生命質量保障的組織基礎、經濟快速發展為獨居老人生活服務提供了生活質量保障的經濟基礎、獨居老人家庭養老功能有“弱化”趨勢、敬老、愛老、助老的社會氛圍有“淡化”傾向、為獨居老人提供的無償服務有“虛化”現象、居老人的醫療服務存在“難化”狀況、構建并不斷完善居家養老服務保障組織網絡、建立和健全獨居老人居家養老的服務網絡、對獨居老人居家養老服務實施制度化、標準化和規范化管理、對獨居老人居家養老體系實行動態的長效管理等,具體材料詳見:
獨居老人死于家中數日無人知曉的報導在媒體上時有披露。因此,獨居老人居家養老成為社會目前最關注的熱點問題。準確掌握獨居老人的自然現狀,深入研究和分析獨居老人生存狀況與服務需求,建立健全可靠的獨居老人居家養老服務保障體系,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點課題。
一、調查數據統計
這次調研是采取普查方式,對我區戶籍獨居老人全部進行調查。調研形式采取問卷入戶調查。問卷內容包括自然狀況、居住情況、收入與消費、經濟負擔、醫療服務使用情況、文化生活、社會支持網絡、生活習慣與生活質量等九大類50道問答題。這次調查任務主要由基層老年人協會承擔,居委會協調與指導。在調查前對調查員進行了專門培訓。為了提高調查的準確性,明確責任,任務到人,誰調查誰簽字誰負責。
通過調查獲知我區共有2412位獨居老人,其調查統計數據如下:
(一)基本狀況
本次共調查2412位獨居老人,男性828人,女性1584人,分別占34.3%和65.7%。非農業戶口2108人,占87.4%,農業戶口304人,占12.6%。從年齡分布看,60-69有632人,占26.2%,70-79有1092人,占45.3%,80-89有648人,占26.9%,90以上有40人,占1.6%。可見,在獨居老人中,女性人數遠遠大于男性、城鎮人數大于農村、70-79歲之間的接近一半。
獨居老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文盲與小學文化程度有1254人,占52.0%,初中456人,占18.9%,高中(中專)382人,占15.8%,大專及以上的320人,占13.3%。
獨居老人的婚姻狀況與其他老人相比有其鮮明的特性。調查結果顯示:喪偶1974人,占81.8%,未婚168人,占7.0%,離婚230人,占9.5%,分居40人,占1.7%。可見,喪偶是老人獨居的主要原因。
在職業構成方面,獨居老人從事的事業單位管理、技術人員有490人,占20.3%,工人/商業服務人員有684人,占28.4%,農民有360人,占15.0%,其他職業人員比例相對要小的多。目前,獨居老人在家休養的有1954人,占81.0%,其他人員有從事社區服務和單位聘用等,但比例都很小。
(二)子女情況
本次調查的獨居老人,有子女的2186人,占90.6%,無子女的226人,占9.4%。子女居住在本市的俱多,住在外地(含國外)的較少。經統計,子女總數為5208人,其中兒子有2696人,女兒有2512人,平均每位獨居老人有2.16個子女(1.12個兒子與1.04個女兒),居住在外地(含國外)532人。其代際關系:
在2186位有子女的獨居老人中,愿意或較愿意與子女住在一起的有502人,占23.0%,不太愿意或不愿意的有1148人,占52.5%,持無所謂態度的有536人,占24.5%。在不愿意與子女居住的獨居老人中,分開住自由(35.5%)、怕給子女添麻煩(21.4%)、子女工作忙沒時間照顧(20.5%)是分開住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為與子女之間關系差。調查結果顯示:與子女關系較好或很好的有1460人,占66.8%,一般和說不清或不好說的有642人,占29.4%,差或較差的有84人,占3.8%。可見,獨居老人與子女之間的關系還是比較好的。
(三)收入與消費
獨居老人生活費來源的主要途徑是以退休金(社會養老保險金)、子女資助、社會救助(低保與五保)為主,分別占57.2%、16.3%、8.3%。月收入(穩定收入)400元以下的有780人,占32.3%,每月收入401-600元之間的有288人,占11.9%。601元以上的有1344人,占55.7%。
(四)經濟負擔
經統計,有子女的獨居老人,2004年一年得到子女資助的有1420人,占65.0%。資助金額在500元以下的有652人,501-1000元之間的有376人,1000元以上的有392人,分別占29.8%、17.2%和17.9%。沒有得到資助的有766人,占35.0%。以此可見,孝敬老人的子女還是比較多的,資助金額也不算少。然而,在獨居老人中老養小的現象也不在少數。調查結果表明:成年子女經濟上需要老人負擔的有492人,占22.5%。負擔的主要原因有子女下崗(24.8%)、身殘╱智障(12.2%)、學生(17.1%)等。最讓獨居老人擔心的問題是生病沒有錢治(30.8%)、身體不好(27.9%)、沒有生活費來源(17.1%)、需要時沒人服侍(13.8%)。
(五)居住狀況
獨居老人住房面積(指建筑面積)在45平方米以下的有962人,占39.9%,46-60平方米的有690人,占28.6%。61-100平方米688人,占28.5%,100平方米以上的72人,占3.0%。可見,獨居老人的住房條件不是很好。
在住房的滿意度方面,持滿意或較滿意的有1640人,占68.0%,持不太滿意或不滿意的有416人,占17.3%,持一般態度的有356人,占14.7%。在不太滿意或不滿意的獨居老人中,房屋太小、質量差、結構不合理、樓層高、周圍噪音大是不滿意的主要原因,分別占對住房條件不滿的獨居老人總數的69.7%、40.4%、37.5%、30.3%和28.8%。
在居住房屋產權歸屬方面,屬于自己╱配偶的有1476人,占61.2%,產權屬于子女的有470人,占19.5%,租公房的有220人,占9.1%,租私房46人,占1.9%,屬于父母的4人,占0.2%,其他的196人,占8.1%。
(六)醫療狀況
人到老年,最擔心的事就是生病,獨居老人體現的尤為明顯。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有58.6%的獨居老人最擔心的事就是身體不好和生病。獨居老人醫療費用的主要來源是社會醫療保險(728人)、自費或半自費(998人)和公費醫療(582人),分別占30.2%、41.4%、24.1%。獨居老人中,能承擔醫療費用的有434人,占18.0%,基本能承擔的有776人,占32.2%,有一定困難的有838人,占34.7%,不能承擔的364人,占15.1%。可見,這些擔心身體不好或生病的獨居老人,其擔心的主要原因就是生病怕沒錢治(主要是指收入較低、沒有穩定收入、自費和半自費的獨居老人)。
在就醫便利程度方面,有59.7%(1440人)的獨居老人認為到醫院就醫方便或比較方便,有20.6%(498人)的獨居老人認為不方便或不很方便,有19.7%(474人)的人認為一般。在就醫不方便或不很方便的獨居老人中,沒有人陪和交通不便是主要原因,各占66.3%和63.5%。其次是就診不方便(50.2%)和行動不便(47.4%)。
(七)文化生活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獨居老人經常去的活動場所是室外空地(50.8%)、公園(23.0%)、市民廣場(21.7%)、老年活動室(19.0%)和村頭╱村里小商店(8.6%)。還有9.5%的人哪里也不去。
在參加文體活動方面,不太喜歡或不喜歡的有1042人,占43.2%,喜歡或比較喜歡的有734人,占30.4%,一般的有636人,占26.4%。可見,獨居老人對參加文體活動興趣不是很高。
在是否愿意為其他老人提供幫助方面,有50.7%(1222人)的獨居老人表示愿意或比較愿意為其他老人提供幫助,有22.7%(548人)的獨居老人表示不愿意或不太愿意幫助其他老人,另有26.6%(642人)的表示不好說。
(八)生活習慣與生活質量
有54.0%的獨居老人自己承擔家務,有20.4%的獨居老人家務由子女承擔,有12.2%的獨居老人家務由鐘點工承擔,鄰居、親友承擔家務的所占比例較小,各占3.2%。獨居老人能或基本能做輕便家務活的1806人,占74.9%,不太能或不能的606人,占25.1%。
目前,獨居老人的健康狀況較好或很好的有986人,占40.9%,一般的有1064人,占44.1%,較差或很差的有362人,占15%。存在影響生活質量的疾病獨居老人有1266人,占52.5%。
獨居老人平時使用的輔助器材主要以老花鏡、拐杖和假牙居多,分別占47.3%、16.7%和14.8%。
就疾病而言,患高血壓占25.7%,心血管疾病占14.3%,腦血管疾病占5.6%,糖尿病占5.0%,腫瘤占1.4%,呼吸系統疾病(老慢支、肺氣腫、肺心病等)占5.8%,消化系統疾病(膽囊炎、膽石癥、腸胃炎等)占6.0%,骨骼系統病癥(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關節炎等)占12.7%,眼疾占4.8%(其中白內障占56.0%),泌尿系統疾病(前列腺炎、腎結石、尿路感染等)占1.5%,老年性癡呆占0.4%。就疾病譜而言,按患病率由高到底順序排列,前五位疾病依次是: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骨骼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生活中獨居老人經常感到孤獨的高達25.1%,偶爾有孤獨感的占28.7%。可見獨居老人的精神生活質量不高,缺乏精神慰藉。
在有子女的獨居老人中,經常幫子女看家的占23.4%,其次是帶孩子和做家務,分別占8.9%和8.4%。
在生活滿意度方面,獨居老人對現有生活狀況較滿意或滿意的1568人,不很滿意或不滿意的268人,分別占65.0%和11.1%。總的來說,獨居老人對目前生活質量大體還是滿意的。
調查統計,無子女或子女在**市以外,其本人生活不能自理的獨居老人有20人、生活半自理的獨居老人有136人,分別占獨居老人總數的0.8%、5.6%。這部分獨居老人很需要政府的扶持和社會的關愛。
(九)社會支持網絡
1、養老機構
獨居老人對敬老院、福利院與老年公寓等養老機構情況了解或比較了解的有1438人,占59.6%,不了解的有974人,占40.4%。在對養老機構了解或比較了解的人群中,有36.1%的老人對養老機構有好的和較好的印象,有7.1%的獨居老人對養老機構印象差或較差。總的來說,大部分獨居老人對養老機構是了解的,并且對養老機構的評價還是比較高的。
在獨居老人中,有988人(40.9%)不愿意入住養老機構。有390人(16.2%)愿意或比較愿意入住養老機構,其余人持無所謂態度。不愿入住養老機構的主要原因有經濟上承擔不起(28.3%)、不自由(24.6%)和怕對子女有不好影響(8.3%)。以此可見,經濟收入是影響獨居老人入住養老機構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愿意入住或比較愿意入住養老機構的獨居老人中,每月最多能支付養老機構400元以下的有648人,占總數26.9%,支付在401-600元之間的有424人,占總數的17.6%。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大多數獨居老人不愿意入住養老機構,一是對養老機構確實不了解,二是經濟收入低,支付能力弱。
2、服務需求
獨居老人在生活中很需要社會為其提供服務。這些服務主要集中在上門做家務(22.7%)、家庭病房(16.0%)、聊天解悶(14.0%)、陪同看病(9.0%)、老年人服務熱線(8.5%)等方面。
在獨居老人中,有1506人(62.4%)的獨居老人希望政府出錢為其購買社會服務。在希望政府提供援助的方式中,提出給錢(35.7%)、居、村委會照顧(14.1%)、雇請鐘點工(13.0%)、給物(11.9%)的老人較多。
3、組織與社會關懷
在獨居老人中,有65.0%獨居老人反映今年街道、居委會來人探望過他們。在有單位的離退休獨居老人(1844人)中,有1046人(56.7%)反映原單位有人來探望過。
在社會對老人的關心程度上,認為比較關心或關心的有1248人(51.7%),不很關心或不關心的246人(10.2%),一般的724人(30.0%),說不清的194人(8.0%)。
獨居老人在生活上遇到困難時,能夠經常得到別人幫助的有912人,偶爾得到幫助的有1138人,沒有得到幫助的362人,分別占37.8%、47.2%和15.0%。
二、目前我區獨居老人居家養老現狀
1、以家庭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社會扶助為補充、政府扶持為后盾的養老服務保障框架基本構成。目前,我區有多種形式的養老機構16家,床位千余張,初步形成服務主體多元化,服務對象公眾化,服務方式多樣化,服務隊伍專業化的格局,不斷滿足了社會老人集中養老的需求。我區有2412位獨居老人,住養老機構138人,占5.7%。居家養老2274人,占94.3%,這些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有77.4%靠自己或子女親屬幫助,其余23.6%靠社區服務。政府部門對老人養老服務提供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撐,并對養老服務進行具體指導和檢查督促,強力支持養老服務框架的構成。
2、多層次、多功能、多形式的獨居老人居家養老生活服務圈初步形成。經過多年努力,以社區為核心的獨居老人養老服務已形成多層次、多功能、多形式的格局。所謂多層次,指既具有政府部門組織的服務機構,如萬家幫、呼叫通等,又有社會中介組織建立的服務單位,如一家親、“金手杖”互助社等,還有社區援助中心、黨員義工站等。所謂多功能,指各層次組織提供的服務既有心理疏導、陪聊等精神慰藉服務,又有日常的生活需求與照料服務,有家政服務、養老護理服務、家庭病床醫療服務,也有水電氣維修服務等。所謂多形式,指既有有償服務,如請保姆、鐘點工,又有無償服務,如志愿者服務,一幫一結對服務等。
3、“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的創建對獨居老人醫療服務提供了生命質量保障的組織基礎。2004年,我區開展“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創建活動。通過創建活動,社區衛生服務已初步形成“15分鐘健康服務圈”,即步形15分鐘就能見到一個社區衛生服務站。目前,我區有7個衛生服務中心、14個衛生服務站為60歲以上的老人建立了健康檔案,為老人提供了集醫療、預防、康復、保健、健康教育五位一體的醫療服務,從而為提高老年人生命質量提供了組織保證。
4、經濟快速發展為獨居老人生活服務提供了生活質量保障的經濟基礎。這幾年,我區經濟無論經濟總量還是財政收入的增長比例都在20%左右,每年財政拿出不少資金用于社區建設和社區服務,新建或改建服務設施,增添服務設備,2003年、2004年撥款10萬元為社區獨居老人安裝了呼叫服務系統。2004年開始提高了90歲以上高齡老人營養補貼,僅此一項今年增加到40萬元。特困獨居老人救助金安排了6.2萬元、獨居老人居家養老服務補貼資金安排20萬元,老年人個人收入也有所提高。事業單位人員和公務員工資每年都有增長,離退休老人的退休金也有增加。據這次調查統計,我區獨居老人平均退休工資為843.00元,而1999年抽樣調查,我區老年人平均工資為519.15元,增長幅度達62.38%。鎖金村街道獨居老人平均退休工資在1172.98元。對于無固定收入的獨居老人,街道也想方設法籌集資金給予老人生活補助,如**湖街道,屬于涉農街道,因拆遷被征地的農民較多,獨居老人整體收入水平較低。這次調查中,獨居老人平均月收入僅351.0元。為了改善他們的生活水平,街道拿出一部分資金補貼失地農民,使每人每月得到70元的生活補助。正是由于國家、集體、個人收入都在逐年提高,因此獨居老人提高生活質量就有了堅實經濟基礎,也為建立和完善獨居老人居家養老服務保障體系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支持。
三、獨居老人居家養老存在的問題
經過調研,也發現獨居老人居家養老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獨居老人家庭養老功能有“弱化”趨勢。由于家庭人口的小型化,子女往往與父母分開居住,從而形成許多“空巢”家庭或獨居家庭,給照顧老年人帶來不便。隨著社會發展,隨著老年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壽命愈來愈長,高齡老人愈來愈多,從而出現低齡老人要照料高齡父母現象,這樣照料往住是力不從心。由于計劃生育提倡只生一個孩子,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進入老年,現已出現一對夫婦要照顧四個老年人現象,而且這種情況將逐年增多,要想照料好四個老年人已不大可能。隨著生產和生活的節奏加快,崗位競爭力度加大,生活壓力隨之加大。據調查,現在青年人的生活壓力是上世紀50年代的25倍。可想而知,在照顧老年人方面,最大問題是沒時間,精力不夠,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上述幾種原因,顯而易見,獨居老人家庭養老功能有“弱化”趨勢。
2、敬老、愛老、助老的社會氛圍有“淡化”傾向。盡管通過多年來廣泛的宣傳教育,敬老、愛老、助老的社會氛圍有所好轉,但在某些方面仍有淡化傾向,如從西方傳來“情人節”和“圣誕節”其節日氣氛愈演愈烈,而每年的“老人節”則是濤聲依舊。每到“情人節”和“圣誕節”不用組織,商家、廠家自行上陣,各種促銷手段“百花齊放”,青年人奢侈消費,報紙、電臺有關“情人節”、“圣誕節”的報導“繁花似錦”。而到老人節,其節日氣氛遠不如上述“兩節”,只有政府部門牽頭組織各種形式多樣的慶祝活動,而廠家,商家冷眼相對,極少給老年人消費實惠,要想青年人自掏腰包孝敬年老的父母也是三思而行。據我們調查獲得的信息有的獨居老人他們的子女一年中從未給父母一分錢;有退休單位獨居老人一年中從未來看望過老人。從社區層面看,有35%的獨居老人反映,一年內街道、居委會從未派人看望過。這里有客觀原因,不可否認,也有主觀因素。以上現象說明敬老、愛老、助老的社會氛圍在某些方面、在某些地方有“淡化”傾向。
3、為獨居老人提供的無償服務有“虛化”現象。為了照料獨居老人的日常生活,各相關部門和社區經常組織各種形式的無償服務,如青年志愿者隊伍的志愿服務,“一對一”結對幫扶服務,安裝門鈴的呼叫服務,呼叫系統信息服務等。這些服務給獨居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提供了方便。但目前存在一些“虛化”行為,如學生組織的志愿服務,隨著學生的畢業志愿服務也隨之消失,后繼無人;又如部隊戰士與老人的結隊服務,也隨原先戰士的退伍結對服務也名存實亡;門鈴呼叫,老人按之無人應答,如同虛設,呼叫系統經常信息不暢通,這都說明有些無償服務流于形式。
4、獨居老人的醫療服務存在“難化”狀況。盡管“15分鐘健康服務圈”為老年人看病提供了許多便利,但是,仍有兩方面的困難存在。其一是看病不方便。老年人由于各種原因需要到
二、三級醫院就診,由于路途太遠、交通不便、自身行動不便、無人陪同等原因造成了就診困難。在這次調查中,有20.7%老年人明確表示看病不太方便或不方便。造成原因中其路遠交通不便、行動不便無人陪同等原因占83%。其二是無錢看病。調查中有49.8%的老年人對承擔醫療費用有困難,其主要原因是許多人不享受公費醫療或社會醫療保險。據調查數據統計,有13.4%的老年人看病是半自費,有27.9%的老年人看病全部自費。
四、對策芻議
獨居老人居家養老存在的問題必須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全社會的關心。建立健全獨居老人居家養老服務保障體系勢在必行。居家養老必須建立在以“家庭為主、社區互助、社會援助、政府資助”的基礎上。
1、構建并不斷完善居家養老服務保障組織網絡。居家養老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和千家萬戶,做好做實居家養老服務保障工作,離不開政府領導和各業務部門的協調一致。區由老齡委組織牽頭,吸收相關部門建立全區居家養老工作領導小組,主要是研究探索居家養老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制定配套的政策、制度和規定,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構建完善的居家養老服務保障體系,建立監督機制,適時評估中介機構服務效能,督促養老工作落實。街道、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保障工作建立與之相應的組織網絡。可以充分發展社會中介組織的作用,發展和培養中介組織做好居家養老服務保障工作。新晨
2、建立和健全獨居老人居家養老的服務網絡。在原有已建成的居家養老服務圈的基礎上建立和健全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生活、養護、醫療服務并重;生理、心理服務并存;有償、低償、無償服務并舉。對獨居老人根據不同的身體狀況、不同的服務需求給予不同的服務內容,如生活服務、養老護理服務、醫療衛生服務等。有生理服務同時要重視獨居老人的心理服務,解決其精神慰藉問題。根據獨居老人的經濟條件決定其服務實現方式。經濟收入高的按正常收費給予服務;經濟收入一般的可給予微利服務,按優惠價格給予低償服務;對重病、低收入獨居老人,政府給予資助,屬于無償服務,由政府買單購買服務;對有需求的獨居老人都可以享受由社會幫助的無償服務,如結對幫扶,志愿者志愿服務等。
3、對獨居老人居家養老服務實施制度化、標準化和規范化管理。為了獲得責任到人、服務到位、需求滿足、老人滿意的服務效果,必須實行制度化、標準化和規范化管理。在制度化管理方面需制定上門服務制度、志愿者服務制度、服務監督制度、服務人員崗位責任制度、服務人員獎懲制度等。在標準化管理方面要制定生活服務標準,養老護理標準,衛生醫療服務標準,服務效果評價標準等。在規范化管理方面,要制定各種服務的項目和內容,服務價格明確標價,服務人員的資格認證,持證上崗,服務人員簽約制,服務人員服務公約等。
4、對獨居老人居家養老體系實行動態的長效管理。要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和技能,來強化獨居老人居家養老服務保障工作。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對獨居老人要專門建檔立案,同樣對服務人員也要建檔立案。與此同時,對獨居老人的自然狀況變動,服務需求變更以及服務人員的流向要實施動態管理,對服務流程和服務效果要實施全程跟蹤與監督,發現問題及時糾正。這種動態長效的管理機制的建立也就健全和完善了獨居老人居家養老服務保障體系。
總之,建立和健全獨居老人居家養老服務保障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還需在實踐中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只要我們共同努力就能使這項工作走上快車道,為獨居老人造福,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