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增快經濟發展調查報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最近,縣委組織三個考察組,分赴、、、四省以及省內五個縣市區,就各地工業發展、招商引資、農業產業化、政府效能和環境建設等方面的情況進行了專題考察。通過學習考察,對照外地先進經驗,結合發展實際,就加快我縣經濟發展的問題,我們有幾點不成熟的思考。
一、關于經濟發展定位問題
發展定位問題,是事關全局的戰略性問題。這次考察的幾個地方,大多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發展定位十分明確。大冶市是全省乃至全國的重要礦產資源縣市,一直以來,他們充分發揮其豐富的礦產資源優勢,堅持“資源興市、資源強市”的思路,做大了冶金工業和水泥建材產業,成為了全省縣域經濟的“領頭羊”。、等省的部分縣市,土地肥沃,是全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業資源十分豐富。在謀求發展的過程中,他們緊緊依托當地的農產品資源,發展了一批加工能力上萬噸、幾十萬噸,年產值幾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力地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追溯先進地方的成功經驗,我們不難發現,理性分析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條件,立足本地的縣情、資源特點和優勢,為經濟發展準確定位,有的放矢地做好經濟工作,這是一個地方加速進步,走向科學發展的重要前提。立足看,我們要沖刺全省縣域經濟20強,更需要對我縣縣情、資源優勢和現有的產業特點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評價,為我縣經濟發展找準位置。
是一個農業大縣,農業大縣是最基本的縣情。我縣地處中下游平原,一直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商品棉、商品油生產基地,糧、棉、油、水產、生豬和家禽等主要農副產品產量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具有一定地位。在計劃經濟時期,作為全國重要的糧、棉倉,為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在當前特別是今后,隨著國家糧食安全政策的進一步加強,戴在頭上的“農業大縣”的“帽子”永遠不會摘,不會丟,而且只會加強。
“工業興縣”是農業大縣實現跨躍式發展的必由之路。農業是弱勢產業,是低稅收、低效益的產業。隨著農業稅的全部減免和國家反哺農業政策的大力實施,農業產出性收入逐步淡出地方的財政支撐體系。縱觀當前縣域經濟發展格局和大勢,傳統的農業大縣,一般都是全國、全省的財政窮縣。計劃經濟時期農業塊頭越大、貢獻率越高的地方,現階段經濟發展狀況越落后,財政越緊張,農民越窮。、不少農業大縣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要實現縣域經濟的跨躍式發展,只有走“工業興縣”的道路,堅持用工業的理念來謀劃農業,在辦好農業的基礎上,不斷培育、發展市場主體,大力發展工業。當前,我們要圍繞農業發展工業,壯大“農”字號產業,通過農業的產業化帶動并促進工業的現代化。要打好“農”字特色經濟牌,把豐富的農業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競爭優勢。在此基礎上,外引內聯,逐步提高工業化的比重和工業經濟在我縣國民經濟中的份額。
正處于由農業大縣向“工業興縣”轉移的初級階段,要準確定位。近些年來,我縣經濟結構逐步優化,三個產業之間的比重不斷得到調整,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目前我們還只是處在農業大縣向“工業興縣”轉移的初級階段,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化,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強攻外向抓招商,壯大內源抓民營”,是我縣確定的工業經濟發展思路。要實現經濟的和諧全面發展,當前,我們必須客觀分析我縣縣情,準確把握我縣農業、工業、三產業發展的趨勢和走向,認真謀劃我縣經濟發展的規劃和方向,確定經濟發展、轉型思路,實現農業、工業、三產業的結構調頭,加快推進農業大縣向經濟強縣的跨越。
二、關于壯大市場主體問題
企業是發展的主體,是市場經濟的主體。抓發展、抓產業,要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要主攻外向抓招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個方面,要壯大內源,把已有的企業抓好盤強。這次考察的省內幾個先進市區,在盤大企業規模,提升工業整體實力方面都有一些好的經驗和做法,我們概括為:抓骨干、扶中小、盤品牌。借鑒他們的經驗,在今后市場主體建設上,我們要因企制宜,真正做到:把我縣“四大集團”做成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形成龍頭。過去較長一段時間,四大骨干企業,占據了我縣工業經濟的半壁江山,為縣域經濟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四大集團”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市場萎縮,稅收效益低增長、慢增長的現象,對縣財政稅收的支撐作用開始衰弱。外觀內比,等都是各地的骨干企業,更是各地財政稅收的支柱企業。這些企業入庫稅金每年都以超平均的速度和水平大幅提高,真正起到了骨干支撐的作用。外地經驗告訴我們,抓好市場主體建設,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擺在我們面前第一位的工作就是要把我縣的骨干企業做成真正的、名副其實的龍頭和支柱。要鼓勵和推動骨干企業對外合作重組,加快結構調整、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市場開拓步伐,提升核心競爭力。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對重點骨干企業實行領導和部門長期包掛制度,及時了解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盡快加以解決。要進一步加大對骨干企業管理人員的培養,提高經營管理能力和專業技能。
要把已經落戶投產的中小企業扶大做強,形成規模。近幾年來,隨著全民創業和招商引資的強力推進,我縣企業數量不斷增加,一大批企業在我縣相繼落戶、投產。但規模小、體質弱、產品競爭力差、市場潛力不充分等問題比較普遍,有很多企業落戶投產以后,發展停滯不前,甚至滑坡,并沒有產生多大的效益,也并沒有為地方提供多少可用的稅收。學習借鑒外地經驗,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縣域內已有企業的成長發展問題,認真研究加快扶持全縣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舉措和相關政策,大力推進中小企業成長工程,確保企業引得進,落得下,能發展,快成長,保證每年新“進規”企業數量穩步增加,做實做強我縣工業經濟的中堅。
要把我縣曾經的“品牌”企業盤活、盤大,形成競爭力。我縣工業起步較早,一些老牌企業如、車橋、海玲、紫金茶業等,曾經創造了一時的輝煌,打響了一批省優、部優名牌產品。但是,這些企業由于眾多因素,大多已經退出同行業的前沿市場,喪失了昔日的競爭力。公司早在劍南春進入前,生產能力、銷售市場均已大幅縮水,只能依靠本縣消費群體勉強支撐,劍南春撤資后,對其打擊更為強烈;車橋雖然上市多年,目前也是空有上市企業的名號,企業發展日益艱難。通過此次考察,我們應該看到,這些企業雖然已經不復往日,但其品牌的影響力仍然很大,是我縣寶貴的無形資產。可以在若干年后重振“活力28”品牌,可以投入4500萬元巨資,改制盤活全面停產的老牌企業蒲紡集團,名酒一個個都能起死回生,我們也完全可以利用老企業潛在的優勢,采取對外尋求合資合作的辦法,把“”等一批有“重生”價值的老牌企業、品牌企業盤活盤強,把、海玲服裝、龍寶翠毫等名牌產品重新推向市場,使老牌企業重新煥發“青春”。
三、關于招商引資問題
我們考察所到的或沒到的先進發達地區,其快速發展的一條成功經驗就是: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黨委、政府引領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一項長期性、經常性的任務,常抓不懈。學習先進經驗,我們在招商引資上應該進一步解放思想,調整思路,改革方法。
要牢固樹立全民招商、全面招商的工作理念。近兩年來,我縣招商引資工作從無到有,從內到外,從小到大,步伐明顯加快,縣域經濟總量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是,面對滿園項目,面對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不少人認為,我們再也不需要提全民招商、全面招商的口號了。其實不然。與自身相比,我們確實有很大進步,但與發達地區相比,我們起步遲,基礎薄,力度弱,差距大。先進發達地區經過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和招商引資積累,現在已經形成了實力,形成了數量上的集聚,形成了資源優勢的充分利用。在此基礎上,他們抓招商引資,提出了“招商選商,引資選資”的概念,對招商企業設置門檻,其目的是為了追求本地資源要素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對比之下,我縣版土面積大,人口多,經濟總量還很小。考察中有幾個縣市版土面積、人口不到我縣一半,但經濟總量、財政收入是我縣的一倍、兩倍,甚至更多。因此,我們只有繼續堅持全民招商、全面招商,把“鋪天蓋地”的工作做好,把我們的經濟總量做大、實力做強,把選商、選資的“基礎”夯實,我們才有底氣與外商、外資談“條件”。現階段,我們只能從保護生態環境的角度,選好商、引好資,不引進違背國家產業政策、高能耗、高污染的企業,為子孫后代留下好的經濟發展和生存環境。
要立足縣域優勢有的放矢地抓招商引資,提高招商引資的質量和效率。招商引資不能盲目,不能一哄而上。要確保引進的項目在我縣能落地、能發展、能壯大,我們必須充分考慮項目在我縣的資源、技術、市場、產業等方面的支撐要素,有規劃、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提高招商引資工作的成功率。反之,盲目招商,一哄而上,只會重復浪費,重蹈過去大辦企業、大辦項目的覆轍。一是要緊緊圍繞我縣農業資源優勢抓招商,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要通過招商引資,把我縣豐富的農業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把經濟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要依托我縣糧棉油、林果菜、畜禽蛋、魚鱉蝦等農業資源,大力引進帶動力強、輻射面廣、轉化率高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就地提供農產品初級市場,提高農產品轉移加工的附加值。二是要圍繞支柱產業抓招商,開發產業終端產品。傳統的加工行業利潤低、效益差,只有不斷地開發終端產品,才能提高資源的綜合效益,搶占更廣闊的市場,提升產品轉化升級的利潤率。目前我縣汽車零配件、塑料新材、紡紗紡織、醫藥化工等支柱產業已基本形成,但普遍缺乏終端產品。要把發展支柱產業終端產品作為突破口,引進一批中下游企業群體。紡織產業要力爭引進規模大、實力強的印染企業;塑料產業要重點發展其他市場需求大、成本低的塑料制品企業;醫藥行業要向成品藥、醫療附屬產品生產方向拓展。三是要圍繞特色品牌抓招商,擴大輻射效應。要找準我們的產業特色在哪里,有哪些叫得響的名牌產品,有針對性地對外合資合作,放大特色效益和品牌效應。
要圍繞盤活存量資產抓招商,充分挖掘縣域經濟發展潛力。目前,土地緊張、貨幣緊縮,嚴重制約著各地的生產與發展。與此同時,不少地方又有較多的閑置資產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有不少“呆死”、停滯的企業沒有產生效益。與其花費大量精力從外招引,啟動一個全新項目,不如事半功倍把現有的閑置資產整合好、利用好。要把盤活存量資產招商作為眼下招商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摸清現有的存量土地和閑置資產,認真清理、登記那些停滯不前、頻臨停產、破產的企業,并圍繞這些資產和企業開展招商活動,做好“活”字文章。
四、關于園區建設問題
園區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其發展的速度、擴張的規模決定著一個地方經濟的總體實力。這次考察的省內幾個區市,園區規劃起點之高,建設投入力度之大,入園企業實力之強,確實讓我們刮目相看,留下深刻印象。認真審視我縣園區建設的現狀,我們還存在比較明顯的弊端,當前要重點解決好三個方面的問題。
解決好園區規劃不明、功能不清的問題。考察的省內五個區市,在工業園區的規劃與建設上都是大手筆,充分體現了科學規劃的思想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都具有較強的超前意識。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們的工業園區在規劃設計上還很不完善,在管理上也失之于寬,造成了園區內商業、工業、房地產、辦公樓“齊頭并進”的現象,違背了園區建設的初衷。因此,吸取過去園區建設的教訓,學習先進地區經驗,要把明確發展規劃、搞好功能分區作為園區建設的首要工作來抓。特別是正在或即將開發的青吉工業園、孱陵大道后延伸線、黃金口工業園、江南工業園等,一定要未雨綢繆,著眼長遠,認真搞好規劃設計和功能分區,并嚴格按照規劃、功能分區進行投入和建設。
解決好園區建設與產業互促互動的問題。產業是園區的生命。這次考察的幾個區市,其園區發展都具備了堅實的產業基礎。如區共有四個工業園區,分別聚集了造紙包裝、機械電子、建材、紡織四類主導產業,形成了產業園區、特色園區,這也是他們園區建設與產業發展得以齊頭并進的關鍵所在。目前,我縣的幾大主導產業已經初步成型,但總體上看還不夠突出、規模還不夠大,特別是依托園區抓產業集聚上做得還很不夠。當前,要進一步明確各個園區的功能劃分,明確哪個園區主導產業是什么,哪個產業應歸就于哪個園區,從而圍繞園區的產業導向,對主導產業實行“對號入座”,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群體,逐步形成以主導產業為框架、支柱企業為支撐、拳頭產品為重心的特色園區工業體系。
解決好產業簡單集群與產業合力集聚的問題。我們認為,產業集聚不是簡單的企業集群,更不是行業內重復投資與惡性競爭。集聚應該是競爭力的整合和集并。以我縣汽車零部件產業為例,經過多年發展,雖然形成了一定的產業集群規模,但實事求是地看,這些企業在產業鏈條上的分布極不均勻,從事初級產品生產的企業過多,高端產品生產又幾乎是空白。由于產品結構雷同,導致業內競爭激烈,也影響了產業的整體發展水平。同時,現有的集群,也只是數量上的簡單集中。雖然全縣從事汽車零配件生產加工的市場主體達到了40多家,但在全縣范圍內零星分布,既無集中,也無溝通。再看區石油機械集群,行業內主導產品、配套產品、附屬產品生產分工明確,并且企業廠區相對集中。與之相比,我們確實差距不小。對此,我們必須采取有效的辦法和措施,鼓勵企業老板樹立“寧當大股東,不當小老板”的思想意識,敢于把自己的資金、技術、信息、人力、土地等市場要素投向大企業、大集團,走上合資合作的道路,攀大附強謀發展;引導產業內同類企業合理進退,通過聯合、收購、兼并等多種形式進行戰略重組,配套完善產業鏈條,提升集群整體競爭實力。
解決好園區土地瓶頸突破的問題。土地是園區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要素。土地供應緊張,發展空間不足,是當前我縣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最大矛盾和制約。而且,我縣在土地利用上一直受到分洪區和國家土地政策的雙重制約,用地瓶頸問題比其他地方更為突出。對如何突破園區用地瓶頸,一些沿海發達地區已經摸索出了一系列成功的經驗,很有借鑒價值。我們要牢牢把握住今年我縣進入全省土地調規試點縣市的重大機遇,抓緊做好土地利用規劃修編工作。同時,靈活方式,采取集并城郊土地、廢地復墾置換、集中閑散耕地、盤活存量土地、對上爭取要地、平整溝灘增地等多種方式,最大限度地增加園區可用土地資源,解決項目用地需求。
五、關于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問題
近些年來,我們年年在喊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年年在整治經濟發展環境,但是效果并不明顯。究其原因,我們認為主要是思想解放不夠,部門利益、地方保護主義觀念較重,政令不是很暢通。優化經濟環境,必須斷臂療傷,動真格。
不要為破壞經濟發展環境尋找理由。美國西點軍校有一句著名的口號叫做“拒絕借口”。所謂的借口,就是拒絕接受任務的托詞,就是完不成任務時預設的退路,就是推卸責任的理由。有的單位和部門優化環境意識不強、動作不大,只顧眼前利益,對縣委、政府的要求陽奉陰違,還總是擺出這樣那樣的客觀困難;有的部門動輒拿上級主管部門的種種規定,與縣委、政府講條件,對自己破壞環境找借口。有些部門人多、負擔重,財政供養不足,這是事實,但外縣市同樣的單位、同樣的負擔、同樣的財政供給或者說我縣的財政供給標準還高于別人,為什么別人能做到文明執法、規范管理、人性化管理,我們就一定要以收代罰、以罰代法呢?我們可以就某一個單位財政供養與管理問題進行解剖,學習先進地方的先進辦法,來解決我縣某些部門動輒“設罰款陷阱”、罰款走人的現象和問題。還有一個一站式服務的問題。在這次我們考察的地方,該進中心的部門,沒有一家不進中心統一管理,而我們有的部門至今仍然以種種理由遲遲不進,有的部門也是“先進后出,虛進實出”。環境問題,是關系長遠發展的大事。要使我縣經濟發展環境真正得到優化,我們必須叫響“拒絕借口,真抓實干”的口號,讓“拒絕借口”成為所有干部奉行的重要行為準則。特別是領導干部要起表率作用,首先拒絕自己找借口,不要留退路;其次要敢于負責,拒絕接受任何借口,更不能為下屬開脫責任。要以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推動優化環境工作的落實。
要為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尋找出路。只要有決心、有信心,沒有做不好的事,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解決發展環境問題,我們要拿出禁令,設定“紅線”,制定規范,嚴肅懲處。今年,縣政府將對公、檢、法等部門實行綜合預算,鎖定基本支出,并嚴格按預算支出實行財政集中支付。同時,所有單位、所有部門罰沒收入全部進入縣財政籠子,統一管理和使用。這一舉措,目的就是要扼制“三亂”行為,在全縣上下形成優化發展環境的共識。今后,我們也要進一步學習外地好的經驗和作法,下大力氣、動真格,狠心查處一切損害形象,破壞經濟發展環境的事件,絕不手軟。
必須切實增強干部群眾的環境意識。優化環境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我縣環境不是很好,但我們不能盲目悲觀、妄自菲薄,甚至自暴自棄。要動員全縣廣大干部群眾,樹立“是我家,環境靠大家”的家鄉觀念,樹立“優化環境,人人有責”的大局意識,積極地對外宣傳,推介。要注重宣傳淳樸的風土人情,推介優秀的歷史文化,用每一個人的實際行動,宣傳好、維護好、鞏固好的發展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