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在核心素養培養下開展高中歷史教學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新課程改革對高中歷史這一課程提出了以下要求,通過對歷史學科的學習,促使學生能夠清楚地了解人類社會發展時的總體脈絡,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之上,傳承其優秀的文化遺產,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由此能夠看出,不僅要求教師在教學時為學生講解相關的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那么教師應該怎樣在立足于實際教學情況的基礎上開展深度教學呢?本文從以教學資源、對比分析、合作探究、課堂活動、生活實際為平臺來開展深度教學的這五個方面入手,闡述了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中歷史深度教學。
關鍵詞:高中歷史;核心素養;深度教學
深度教學主要是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能夠改善原本的教學形式,并且引導學生去深層次地理解歷史知識中的內涵,構建個性化的知識系統。與此同時,學生也可以在此過程中有效地運用知識來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以及綜合素養。事實證明,在進行高中歷史課程的講解時,開展深度教學,不僅順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更加滿足了當代高中階段學生的發展需求。
一、根據教材資源開展深度教學
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要想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唯物史觀,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鼓勵學生能夠采用正確的學習思想以及方法去真正地認識到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存在規律以及各類關系。在高中歷史的教材中,包含了較多培養學生唯物史觀的教學資源,因此,教師應該對其展開深層次的挖掘以及有效的利用,從而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比如,教師在講解“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這部分內容時,在歷史教材中,主要為學生介紹了英國以及荷蘭的擴張史實,與此同時,還涉及到了上述事實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如果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只是簡單地為學生講解基礎的內容,并不能夠實現培養學生唯物史觀的教學目標。所以,需要教師從以下這三個層面入手來對歷史教材中的相關資源進行深層次的挖掘。首先,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知識,在此過程中,需要學生真正地明確與殖民擴張以及市場拓展相關的歷史史實,與此同時,還應該清楚地了解教材中涉及到的歷史事件所發生的時間以及先后的順序,如此一來,便能夠對本課時的知識脈絡進行進一步的把握;其次,教師需要依據歷史教材中的相關事件,來為學生進行材料的補充,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要求學生依據教材的內容以及補充的相關內容來展開學習,從而真正地明確殖民的擴張對于英國以及荷蘭等國家所造成的影響,當然也能夠認識到殖民攫取與資本發展兩者之間所包含的辯證關系;最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展開討論,總結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歷史事件對當前世界經濟的發展所產生的指導意義以及警示作用,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嘗試總結本段歷史中所呈現的生產力以及生產關系之間所存在的辯證關系。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對歷史教材的深層次挖掘,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對歷史材料進行深度的分析以及解讀,還能發現這一歷史事件背后所蘊含的客觀真理以及基本規律。可以培養學生運用唯物史觀來觀察歷史發展進程的良好習慣,還可以促使學生真正地做到“以史為鑒”,幫助學生借助在學習過程中所總結的相關思想以及規律來對自身的實際生活進行啟發與指導,進一步地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歷史學習能力以及核心素養。
二、運用對比分析開展深度教學
如果將每一個歷史上所發生的事件都當作是一個獨立的事件來看待,那么這些歷史事件就會被稱之為偶然事件。如果教師可以將這些歷史事件放置到某一個固定的歷史環境與背景中,就能夠發現其中所包含的規律性以及必然性。所以,教師在展開實際教學時,應該有意識地運用對比分析,通過對歷史事件所涉及到的重要人物、相關背景以及最終所產生的影響展開分析與對比,引導學生可以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完成對歷史事件的觀察,思考以及解讀,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時空觀念。比如,教師在講解“世界經濟的區域集團化”這一內容時,涉及到了歐盟的建立以及北美自由貿易區這兩個知識,雖然說這兩個歷史事件在時間上存在一定的跨度,但是其建立的原因以及最終所造成的影響等方面還是存在相似之處的。所以,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這兩個歷史事件展開對比與分析,并且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入手來總結兩個歷史事件所包含的相同以及不同之處。在對比分析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對這兩個歷史事件所涉及的相關歷史知識點有深層次的理解與掌握,也能夠幫助學生懂得從微觀以及宏觀這兩個視角來對歷史事件進行解讀,從傳承與變化這兩個維度來真正地認識到歷史事件所包含的相關問題,促使學生的時空觀念獲得有效的發展。
三、運用合作探究開展深度教學
對于高中歷史這一學科來說,歷史史料就是學生認識歷史和學習歷史的重要橋梁,也是進行歷史知識研究的重要依據。所以,教師在開展實際教學時,需要有意識地重視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歷史史料的搜集、分析、解讀以及運用,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比如,教師在講解“西周分封制與宗法制”這一內容時,就可以依據教學的內容以及相關的史料為學生設計以下的教學步驟。當教師在進行課前預習環節的設計時,鼓勵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展開,去搜集與本課時相關的歷史史料。接下來就是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要求每個小組的學生都進行歷史史料的共享與交流,也就是將所搜集到的成果進行分享,并且組織學生將所搜集到的史料的真實性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從而挑選出具備真實性的歷史史料,并將其分享到班級的群聊中,供學生一同閱讀。教師在進行相關內容的講解時,就可以借助每個小組所挑選出的歷史史料,來完成本課時內容的講解,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歷史史料的內容進行進一步的甄別以及解讀。最后,當學生在進行題目的練習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再次對相關史料進行搜集和運用,借助史料來進一步說明西周分封制的真實作用以及最終所造成的影響。在此過程中,需要以客觀的角度入手來作出評價。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對歷史史料搜集、辨別、解讀以及運用的機會,促使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獲得了良好的史料實證能力,與此同時,也能夠實現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
四、運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深度教學
歷史解釋能力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對歷史史料的分析與整合,從而了解到這一歷史事件的起源、因果關系以及最終所造成的影響,這一能力也是學生良好綜合素質的體現。所以,要想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歷史解釋能力,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采用綜合式的教學形式,將這一能力的訓練融入至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之中,促使學生可以在實踐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比如說,教師在講解“辛亥革命”這一內容時,就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學方式來完成教學活動的設計,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歷史解釋能力。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為學生展示一些與辛亥革命相關的視頻,并且要求學生根據視頻中的相關內容來猜測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以及背等;其次,教師可以運用知識問答的形式,在開始之前為學生提供一段與辛亥革命相關的歷史史料,并且要求學生對材料進行仔細的閱讀,閱讀完畢之后,以快問快答的形式,來回答教師所提出的相關問題;最后,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短劇表演,要求學生依據歷史史料所提供的內容通過短劇的形式進行表演,從而將辛亥革命這一歷史事件的正式背景進行呈現。在此過程中,教師所設計的教學活動是以歷史史料作為依據來對辛亥革命相關的內容展開進一步的分析,以此來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歷史解釋能力。
五、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開展深度教學
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進行歷史這一學科的學習,最重要的就是可以形成正確的道德取向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可以對好壞、正邪、善惡進行甄別與判斷。與此同時,還應該樹立起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以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志向。如果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僅依靠教材中的內容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與高中階段學生所具備的認知能力及生活經驗的聯系不足,如此一來,便會影響到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需要教師將教學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效結合來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如此一來,便能夠起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的作用。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進行高中歷史這一學科的教學時,教師應該有意識地依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嘗試著運用教學材料、對比分析、合作探究、教學活動以及結合實際生活,來開展高中歷史的深度教學,促使學生能夠在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形成良好的核心素養,從而獲得全面的發展。
作者:武翠 單位:山東省鄒城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