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香港基礎教育信息化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2015年3月,作為“內地與香港協作交流指導計劃”的一員,我來到香港觀塘官立小學(秀明道)駐校。在駐校過程中,聽了一節五年級數學課———“條形統計圖”(因課程設置的問題,香港在統計與概率方面的安排較內地要滯后,內地教材在三、四年級已安排此部分內容),主要內容是對所提供的數據按照“四舍五入”的方法取整十數,然后把處理后的數據畫成條形統計圖。這節課,校方安排在多媒體教室進行,上課的形式是現代化的“云課堂”。課堂上,每兩名學生共用一臺Ipad,Ipad通過學校設置的無線網絡(WIFI)與教室里的主控臺進行連接。在教學中,教師教學生如何對數據分析取整十數,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表示數據的方法,教學軟件則根據學生輸入的數據和項目自動生成一個條形統計圖。然后,教師通過主控臺能夠看到每一組學生的作品,掌握全班的學情。教學中,通過先進的電子設備和無線網絡,實現了教師、學生、計算機、書本之間的多維對話,這給我以新奇感,比照內地的工作環境,引發如下思考。
一、學校信息化的基礎建設
我來自省城中心城區學校,經濟實力相對較強,地方政府在教育上也舍得投入,2013年實行“班班通”工程,區教體局為每位教師都配備了一臺筆記本電腦,每個教室也都有觸摸式、大屏幕的智能交互平板一體機,學校基本都覆蓋了無線網絡,教學設備在全省算是比較先進的。在教學中,學校教師也經常使用媒體課件或者PPT,應該說教師基本上能較好地實現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但與這所香港學校比起來,無論是軟件還是硬件都有明顯的差距。這得益于香港整體的經濟實力:2014年香港人均GDP為52700美元,同期內地人均GDP為9800美元。同時,香港政府對教育十分重視,以特區政府公布的2013-2014年財政預算為例,教育預算約為769.8億港元,占總支出的17.5%,居各項支出的首位。面對時代與科技的發展,香港為了維持其競爭力,在教育方面十分注重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早在1998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第一部信息化規劃中就明確提出,將提供信息化學習環境作為優先發展的事項。1998-1999學年至今,香港教育局制定了4次行政策略推行教育信息化,其內容包括信息技術基礎建設、學習資源、教師專業能力及學生學習。這些措施為學校帶來教學方式的巨大轉變,由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利用信息技術協助學生學會學習,同時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在2012-2013年,香港政府在中小學及特殊學校的信息與通訊技術及電腦科目方面的總開支(包括優質教育基金的撥款)為3.58億元港幣。自2012年起,香港教育局陸續投入5000萬元港幣非經常性開支,推行“電子科技市場開拓計劃”,其主要目的是發展電子教科書,供學校在2014-2015年度使用,為100所學校提升教育技術基礎設施。至2013年7月,學生與電腦的比率在小學、中學及特殊學校分別為4.54∶1、4.21∶1及1.36∶1,而且所有電腦均可連接互聯網。
二、教育資源的信息化
在香港,包括教育局、基礎教育學校都非常重視教學軟件、教學資源和平臺的開發,既有政府的政策規劃引導,也有專項的優質教育基金支持。當教育部門有教學軟件這方面的需要時,就會打包成一個項目,面向社會公開招標,讓有關高校和軟件公司參與基礎教育軟件的開發。上文中的數學教師在教學中使用的軟件,正是香港某大學的一個學生團隊中標后拿到的項目,這個學生團隊利用自身所學的優勢,結合學校的實際需要而開發出的教育教學產品。同時,香港政府為學校(按班級及需要)提供經常性撥款,以滿足學校與學生對信息技術的需要。2014年4月起,香港政府的優質教育資金將“運用電子學習(資訊科技)促進學習”列為優先支持的主題。香港是個國際化程度非常高的地區,資訊科技快速流通成為香港在使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上的一個優勢。在香港,除了一些大學或軟件公司開發教學需要的軟件和平臺及云端外,還有一大部分則來自國外,這些國外的先進教育技術和理念能夠快速地影響香港教育。2012年6月,香港教育局推出“電子教科書市場開拓計劃”,旨在促進和鼓勵電子教科書開發商,編制本地課程和不同科目的電子教科書。該計劃的一大特點是,利用電子評估工具,追蹤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效果。目前,香港已有不少發展完善的電子評估平臺及診斷工具,能提供及時回饋,例如網上評估學生的基本能力;或者,還可以用統計學及心理測量的技巧,來改善測驗的設計及了解學生的差異。此外,香港政府還支持開發豐富的一站式教育資源平臺,提供信息、學習資源的交互工具。2015年7月中旬,我在香港大學參加了一個有關的學習和培訓。在培訓中,一位港大教授給我們展示一個Geogebra平臺上的資源。在那個開放的平臺上,每個人都可以上傳資料,也都可以下載資料,資源非常豐富、實用,讓參訓教師大開眼界。
三、教師的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在2000年由香港教育局制定的《數學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中指出:教師應適當地運用資訊科技,例如計算機、電腦及教育電視等,設計多元化和內容更加生活化的學習活動來協助學生學習,使他們的數學水平得以提升。所以,在香港教師資格的評審標準中,就有使用資訊科技這方面的考核內容,各個學校也都經常有這方面的培訓工作坊。在這節課中,執教的是一位身兼信息技術、體育和數學的教師,他參與了這款軟件的有關設計,并在教學中能夠很容易地對信息技術和數學學科進行整合。在香港很多學校,學科的教師沒有做到專科專教,以數學教師為例,很多數學教師都是由內地所稱的“綜合學科”教師兼任,但取得了相應的教師資格。這樣的優點是,教師在教學中能夠把小學各學科知識綜合起來,跳出學科的邊界,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提升他們的綜合知識運用能力。為了適應信息時代的要求,在香港政府的4次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中,對教師信息技術能力要求的標準從單純信息技術操作能力轉向在教學中進行整合信息技術的要求。教師基本的信息技術能力包括文字處理、網頁瀏覽、搜索引擎使用、電子郵件,以及基本理解如何在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為了提升教師信息技術能力,香港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用于教師培訓和評估。在香港,教師的職前教育會把信息與通訊技術的培訓作為畢業的要求之一。此外,委托高校為教師提供高級水平的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課程,并為獲得相關能力的教師提供證明。與此同時,香港教育局也會推行一系列教師專業發展課程,包括一般層面和學習領域層面。一般層面課程旨在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幫助他們使用信息技術促進學與教,協助學生發展自主學習、協作及解決能力的可行方案。這些專業發展課程采用研討會和工作坊的形式,向教師介紹各種用信息技術提升教學法的理念和實踐,讓他們親身體驗在學與教上如何使用計算機技術。
四、信息技術與教學技術的思考
當然,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從一名數學教師的角度來看,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在學生輸入數據后,軟件就會自動生成條形統計圖,但是在制作條形統計圖時,是需要學生通過自己動手來畫條形統計圖的,因為在畫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手眼協調能力、作圖能力以及提供了一段思考的時間。雖然學生在輸入數據時,需要思考橫軸上有幾個項目,縱軸上一格表示幾等數學問題,但省略了學生畫的過程。那么,如何訓練學生根據縱軸的數據來確定條形圖的高度?如何訓練他根據實際畫圖的空間,來確定縱軸上每一格需畫多長?如何訓練學生腦、眼、手畫圖的協調能力?橫軸如何安排各項目?在制圖環節之后,電腦根據軟件展示出來的都是統一尺寸的條形統計圖,這個過程缺乏數學味,感覺更像是一堂信息技術課。在香港,使用信息技術教學,也是非常非常注重TPACK理念(如上圖),即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這是美國學者科勒和米什拉提出的,它的框架包含三個核心要素,即學科內容知識(CK)、教學法知識(PK)和技術知識(TK);四個復合要素,即學科教學知識(PCK)、整合技術的學科內容知識(TCK)、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TPK)、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ACK),它的核心是指科技、教學法、內容、知識的整合,避免網絡技術的形式化。所以,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電腦代替了很多人腦的工作。但在教學中,我認為電腦還是不能代替人腦的思考,有些環節是一定要學生動手實踐探索,然后去思考完成。只有這樣才能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才能駕馭信息技術為人所用,而不是成為電腦的奴隸。因此,如何在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培養學生各種能力之間獲得一個平衡,防止電腦的自動化替代學生的思考。網絡技術代替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這是我們每一位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也許隨著科技的發展,再過20年,新的科學技術又將進一步影響教學,我們的課堂又將是一個嶄新的面貌。
作者:黃城紅 單位:江西省南昌市鐵路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