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學困生的原因分析及方針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一言一行在無意之中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棍棒型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是自己生的,要打要罵由自己作主。久而久之,孩子感到缺少家庭溫暖,怨恨之心積于心里,因此而放棄學習。
(2)訓斥型這類家長對孩子的拳打腳踢雖然不多,但罵聲不斷,這實際上是對孩子的精神折磨和心理虐待,這樣做同樣帶來孩子的心靈創傷。
(3)管束型這類教育方式在本意上是對孩子的說服教育,有時也算得上是“苦口婆心”。但家長對孩子的清規戒律太多,這也不可,那也不行,整天嘮嘮叨叨,這使得孩子生厭,極易產生逆反心理。
(4)溺愛型現在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因此家長對孩子溺愛有加,部分家長溺愛子女對其言聽計從,放任自流;部分家長的教育方法簡單粗暴,習慣用怒斥和棍棒解決問題;還有的家長一貫滿足子女的物欲,用物質和金錢刺激學生卻極少關心子女的思想行為;發現子女出現問題,把責任推卸給學校,從此對子女產生失望的情緒,進而影響子女的學習積極性,最終導致這些學生進入學習困難的行列。
百依百順,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或主角。家長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孩子的吃、穿、用上,養成了孩子驕橫、任性、惟我獨尊的性格。這類孩子在學習上怕苦怕累,一遇挫拆就承受不了。
(5)殘缺型父母不和家庭的孩子,由于孩子缺少父愛或母愛,缺少家庭的溫暖,他們極易放棄學習。由于殘缺的家庭,釀造了殘缺的家庭教育,造成了學生殘缺的心理。這是問題學生形成的淵源之一。
由于種種原因,學困生普遍具有復雜矛盾的心理。我們要注意到這一點,并結合心理學知識,有針對性地化解他們的內心矛盾,使他們真正從外表到內心得以轉化。
一方面,學困生既自尊又自卑。學困生常有的一種心態是破罐子破摔,這是一種自尊心沒有得到尊重或受到挫傷,導致心理失衡,而向相反方向——自卑發展的一種心理反應。部分學困生拉幫結派實際上就是為了獲得一種不正常的尊重、防止受人欺侮的心理表現。因此,我們做轉化工作時,首先要保護他們的自尊心,不譏諷、不挖苦、不訓斥。
不打罵、不體罰他們,以免把他們愈推愈遠。其次要為他們創造獲得成功的機會,讓他們的自尊心能通過正當方式獲得滿足。
另一方面,學困生既有上進心,又有惰性。班主任老師在轉化工作中常有這樣的經歷:與學困生談話后,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苦心,從而表示要痛改前非,可過不了幾天又開始犯毛病了。因此,有的老師缺乏耐心,急于求成,看到后進生出現“教育反彈”現象就對學困生喪失了信心。其實,這是一種正常現象。學困生也渴望上進,做人人喜歡的好學生,可長期懶惰散漫的壞習慣早已根深蒂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此,我們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在學困生轉化中保持相當的耐心,常對他們加以鼓勵,幫助他們發展上進心,弱化惰性心理,最終使其上進心戰勝惰性,取得轉化工作的成功.
一、心理上減壓
在一般情況下,“學困生”往往會受到歧視與排斥,還要承受挖苦與諷刺。這樣一來,他們不是喪失了學習興趣,就是喪失了學習信心。記得去年,我在找我們班上的“學困生”劉豐多次談心無果的情況下,就嘗試讓他擔任班級衛生委員,參與班級管理,這一招竟然讓他消除了自卑的心理壓力,樹立了學習的信心。不到半年時間,劉豐就走出了“學困”的境地。
二、學習上輔導
“笨鳥”又不愿先飛,這也是“學困生”難以“脫困”的又一個原困。我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對“學困生”施以“高壓”得來的成績,往往容易反彈。前年秋季,我接手四年級語文,班上有一個叫王力的學生,因“智障”導致“學困”。我便對癥下藥,常在課余時間為他“開小灶”,反復講練,耐心輔導。還為他提供“特餐”,即多練基礎題,少做拓展題。讓他感到學而有獲,“脫困”有望,從此點燃了“脫困”的希望之燈。一學期結束,王力就摘掉了“學困生”的帽子。
三、生活上關心
學校的“大鍋飯”畢竟有別于家庭的“小碟菜”,因為眾口難調。這時生活上的關心,就顯得尤為重要。不過,關心不等于“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式的“承包”,而是在關心中有針對性的鍛煉其自理能力,在關心中有意識地培養其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家庭條件較好的李富同學,在家里可以說是“橫草不拿,直草不拈”的小皇帝。去年在學校寄宿后,折衣疊被的小事,就不知讓他在同學面前掉了多少底,流了多少淚。他的學習成績也因此一度跌至低谷,變成了“學困生”。于是我一邊為李富開通“親情電話”,用父母親情撫慰他那傷痛的心;一邊手把手地教他折衣疊被。兩個月下來,李富就順利地“脫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