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師院校人文教育專業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長春師范大學人文教育專業的現狀
長春師范大學作為在全國率先設立人文教育專業的普通高等師范院校之一,2000年經吉林省教育廳批準,開始設置文科復合實驗班,在國內率先進行人文教育本科師資的培養;2004年,經國家教育部批準,設置人文教育本科專業,授予教育學學士學位;2008年,被國家教育部評定為第二批特色專業建設點;2011年,被批準為“吉林省重點建設專業”。到2013年,人文教育專業已經發展成為長春師范大學較為成熟的專業,并且在學科專業建設、課程體系建設與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與教材建設、人才培養目標及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一)學科專業建設長春師范大學人文教育專業自設立以來,曾先后歸屬教務處、教育科學學院等部門管理。2008年劃歸歷史文化學院以來,緊緊依托歷史文化學院特有的學科建設和師資力量優勢,學科專業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歷史教育是人文教育專業主要的專業方向之一,歷史學科是人文學科的基礎學科之一,歷史學科建設是長春師范大學的優勢和特色。近年來,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歷史學科建設取得了跨越式發展,形成了“一院、二基地、三中心、四研究所”的系統性研究機構。其中“一院”指歷史文化學院,“二基地”指吉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和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研究基地,“三中心”分別指中國東北邊疆歷史研究資料信息中心、東北民族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與東北民族與疆域研究中心,“四研究所”為東北亞研究所、薩滿文化研究所、滿族文化研究所與國外文獻譯介所。2011年,歷史學與其他三個學科一起,成功申報為長春師范大學一級學科碩士點;2012年,東北民族與邊疆研究成為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歷史學科的強勢發展為人文教育專業提供了強大的學科支撐和專業后盾。長春師范大學人文教育專業于2008年被國家教育部評定為第二批特色專業建設點,2011年被批準為“吉林省重點建設專業”。
(二)課程體系建設和課程建設課程體系建設既是檢驗人才培養規格、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中心環節,又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學質量、深化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措施。按照2012年9月教育部最新的《普通高等學校專業目錄》的要求,長春師范大學最新修訂的2013年人文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形成了“一中心、兩段式、三方向、四平臺”的課程體系。“一中心”是指課程體系建設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中心;“兩段式”是指兩段式人才培養模式,即兩年的基礎教育階段和兩年的專業方向教育階段的人才培養過程;“三方向”是指人文教育專業的漢語言文學、歷史學與哲學三個專業培養方向;“四平臺”是指四級教學平臺,即通識教育課程教學平臺、專業課程教育教學平臺、教師教育課程教學平臺與綜合實踐環節教學平臺。課程建設是加強學科專業建設、提高專業教學質量的前提。多年來,長春師范大學人文教育專業一直堅持把課程建設作為提高專業辦學水平的基礎工程來抓,至今已完成三批五門優秀課程和精品課程建設,其中包括兩門省級精品課程———世界通史和中國古代史,三門省級優秀課程———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歷史。
(三)師資隊伍建設與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是保障專業教學質量、促進學科發展的關鍵。為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我們成立了以學校主管教學副院長為組長的特色專業指導委員會,調整、充實、完善專業教師團隊建設,建設了一支綜合素質高、業務能力強、年齡職稱學歷結構合理、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精品教學研究團隊。在長春師范大學人文教育專業25人的教學團隊中,35歲以下的有5人,35-45歲的有6人,46-55歲的有14人;具有講師職稱的有5人,副教授13人,教授7人;具有碩士學位的有11人,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的有5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有10人,具有博士后工作經歷的有2人。2008年12月,人文教育專業教學團隊獲得“吉林省優秀教學團隊”榮譽稱號。教材建設也是加強專業建設的重要環節,到目前為止,我們共編寫了《中國通史》、《世界通史》專業教材2部,規劃中的特色專業教材1部。(四)人才培養目標及人才培養質量人文教育專業與其他專業相比,具有人文性、綜合性、師范性和創新性的特點。長春師范大學人文教育專業2013年人才培養方案將培養目標確定為:本專業培養具有較高的人文素質、專業理論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以及較強的現代教師教育技能,扎實的文史哲等人文學科專業基礎理論和知識,能在基礎教育學校和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從事人文學科綜合課程教學及相關分科課程教學工作的復合型人才。為達到以上培養目標,我們提出以下具體培養要求:1.熱愛教育事業,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教師職業道德;掌握教育教學規律,具有扎實的教師基本技能,具備人文學科的教學能力和較強的班級管理能力。2.具有一定的教學研究、社會實踐和社會調查的能力。3.具有扎實的文學、史學、哲學專業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具有寬厚的人文科學知識,并了解一定的現代科學技術知識。4.了解本學科發展的歷史與動態,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富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5.具備英語的聽說讀寫基本能力,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6.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具有團結協作的精神、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擁有健康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個性。長春師范大學人文教育專業一方面立足于師范教育,強化對學生相關知識與技能的培養,一方面強調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在狠抓智育的同時,還有針對性地做好德育工作,幫助學生在政治上要求進步。據用人單位反饋,我校人文教育專業畢業生理論視野開闊、專業基礎知識深厚,具有較濃厚的人文綜合素質、較高的思想品德素質,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職場適應能力,教學管理和教學研究能力強,與人協作能力強,教師基本技能過硬。
人文教育專業作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高等教育專業改革綜合化的成果,屬于新興專業。我們認為,無論未來學科專業如何變化調整,人文教育一定會是人文教育專業的神圣使命,也會成為未來教育發展的堅定方向。人文教育專業在實現人文教育理想的過程中,或許會以人文學科教育為橋梁,承擔起溝通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歷史使命。人文教育專業的產生源自教育界對人文精神的呼喚和對人文教育的倡導。實現涵養人文精神的人文教育理想,是高師院校人文教育專業承載的神圣使命和歷史責任。只是,目前學術界普遍存在的各門學科和各類專業各自為政的現象,也是近代學術分科以來學界不爭的事實。學術在近代分科以前是一個整體,被冠以“哲學”稱謂。近代以來,隨著人類認識世界的資料積累得越來越厚重,人們不得不對它們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于是物理學、數學、化學、生物學、文學、歷史學、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等近代學科專業紛紛從“哲學”中分離出來,各自形成明確的研究領域與學科范圍,哲學也由研究具體知識轉向研究“人類認識的前提”,在此背景下,近代教育應運而生。由此可以看出,近代學科分工產生了近代教育,近代教育的產生和形成又反過來強化了各學科之間的專業分工,形成了我們今天的教育局面:學科壁壘森嚴,學術界限分明。然而,隨著人類研究領域的拓展和研究深度的躍進,人們愈來愈發現,越來越多的問題單靠某一領域的知識無法解決,時代的發展呼喚交叉學科與綜合學科的出現。與此同時,人們發現,現代學科的精細分工導致“專業人才”的人格缺失。于是對通識教育、人文精神的呼喚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成為中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主流,至今方興未艾。人文教育專業作為基礎教育改革的產物和高等文科教育綜合化的結果,義無反顧地扛起了教育改革的大旗。
人文教育是未來教育發展的方向。在人類社會發展早期,無論是在西方的古希臘和古羅馬,還是在東方的古代中國,最初的教育都是注重受教育者人格完整的通識教育或博雅教育。到了近代,隨著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在人類社會生產方式中占據主導地位,工業化成為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與此相適應,學術分科的背景導致教育分工越來越精細化和專業化,受教育者成了教育產業生產線上的特殊商品,而人本身的需求成為可有可無的附屬品。勿庸置疑,近代教育為工業化社會培養了大量合格的專業人才,但也導致了嚴重的社會危機和人自身的危機。在此背景下,引發了教育界關于通識教育與專識教育孰重孰輕的廣泛爭論。近代著名教育思想家潘光旦認為,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應以“通識為本,而專識為末”;從社會對人才需要的角度而言,應以“通才為大,而專家次之”。因此,高等教育應在培養通專兼顧人才的基礎上,以培養通才為重點。“竊以為大學期內,通專雖應兼顧,而中心所寄,應在通而不在專”,因為“以無通才為基礎之專家臨民,其結果不為新民,而為擾民”。曾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也贊同“通識為本,專識為末”的觀點,要求“學生對自然、社會與人文三方面都具有廣泛的綜合的知識”。潘光旦和梅貽琦所說的通識教育其實就是人文教育,它指的是一種超越功利性和實用性的以人為本的人格教育,它的培養目標是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非教育產品,它注重受教育者內心的真實需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和諧的全面發展,體現了對生命的終極關懷和對人類文化的高度關切,其實質是涵養受教育者的人文精神,這是教育的最初目標也是其終極理想,因此毫無疑問也是未來教育發展的方向。人文學科教育是人文教育專業走向人文教育的必經之路,人文精神的涵養和人文教育理想的實現只有經由人文教育學科設置的途徑才能完成。因此,肩負基礎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雙重使命的人文教育專業注定要經歷不平凡的改革路程。
然而改革的道路從來都不是平坦和一帆風順的。長春師范大學人文教育專業自2000年至2012年,人才培養方案歷經數次調整,專業方向均是歷史教育、地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2012年9月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明確將人文教育專業方向確定為文學教育、史學教育和哲學教育。受此影響,長春師范大學2013年人文教育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也按教育部的要求調整為文學教育、史學教育和哲學教育。這不禁讓我們思考:2012年教育部本科專業目錄是否意味著上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告一段落,以及下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方向調整?人文教育專業未來發展方向如何?是以退為進呢,還是點到為止?我們認為以退為進的可能性比較大。也就是說,人文教育專業在完成溝通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歷史使命前或許要先期進行人文學科內部的整合,然后是人文社會學科的整合,最后形成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三者合一的學科體系。因為即便是自然科學,也是廣義的“人文”,也必須“以人為本”。至于整合后的學科綜合體是冠以“哲學”稱謂還是“人文”稱謂,在這里反倒顯得不那么重要了。據此我們是否可以斷言,涵養人文精神的人文教育是未來高師院校人文教育專業發展的最終方向,但是其間必須經過人文學科內部的整合、人文社會學科的整合、人文社會自然學科的最終融合,提煉出有深度的課程,培養出高水平的師資,進而實現人文教育專業的最終使命。
作者:薛金艷姜維公單位:長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