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問題解決教學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問題解決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學生通過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教學過程.高中數學課程國家標準研制組組長張奠宙指出,改革我國數學教育的突破口是“以問題解決為主導”.問題解決教學中的“問題解決”與平時經常聽到的“解決問題”是不同的.“問題解決”比“解決問題”的教學過程要多一些思維過程和探索過程,它更加強調過程,注重讓學生在過程中獲得數學解題的體驗.它包括從數學的角度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四個方面,聯系實際和突出數學方法是“問題解決”的兩個重要特征.因此,在問題解決的教學中,不僅要實現解決問題的目的,還希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更多收獲,通過問題的解決實現更多的教育目的和功能.
一、問題解決教學在中職數學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
1.問題解決教學是數學課程標準中的要求,體現課改導向《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關于數學課程總目標的具體闡述是: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這四個方面與《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的四個方面相比較,將“解決問題”改為了“問題解決”.這一改變不僅表明問題解決教學是符合新課程改革基本理念的,也表明這一教育理念從國家層面上受到了重視.課程標準是指導學科教學的文件,“問題解決”通過標準的提及能夠引起教師對這一教學方式更多的關注.但是基于數學課程在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現實,問題解決的教學方式未必能夠在中職數學教學受到較多關注和應用.這些教學現實包括:從事中職數學教學的教師較義務教育段和普通高中段都少,研究者少以致教育理念更新速度減慢;基于中職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較弱,學生更在乎怎樣模仿教師和課本去獲得問題的答案,同時教師也可能隨之更關心怎樣教學生解題和做題;本著為專業服務,中職數學教學用于達到應試目的之外,如何繼續發揮數學課程對人發展的作用更容易被忽視.打破固有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問題解決教學中更多地參與,獲得知識技能的同時,也得到思維的鍛煉,能力的提升,經驗的積累是新課程改革的指向,尤其是中職數學教學的需要.
2.問題解決教學,可以助力中職數學教學在目前的中職數學課堂上存在的尷尬現象是教師重復著正確的“廢話”,重復依舊帶不來學生思考的深入.中職學生原本缺乏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能力,在中職數學的課堂上,如果教師依舊單純地教學生如何解題,如何做數學題,學生必定感到枯燥乏味,教學效果不理想.問題解決教學的特點是:注重聯系實際,體現知識的應用性,讓學生樂于參與;注重問題的設計,設計有較高思維含量的,并有一定普遍性、典型性、規律性的數學問題,通過問題引領課堂,通過問題的解決學習數學;注重學生的參與過程,不把解決練習題作為唯一目的,關注學生能力的提升和經驗的積累.數學問題解決教學基于“問題”和“問題解決”組織教學活動,注重新課程理念和教學實踐的有機結合,重視知識建構和學習創新.通過問題解決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學會數學的思維,實現更好地解決問題;可以為學生提供一條發現、創新的機會,有助于發揮數學的育人功能;可以通過對知識應用性的關注增加學生參與學習數學的熱情.問題解決教學應用于中職數學教學中,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改善課堂教學效果.
二、問題解決教學在中職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集合是中職數學的重要內容,在學習集合的概念之后,就要學習集合之間的關系和運算.對于集合之間的關系這課,要求學生能夠解決此類問題填空,表示集合之間的關系.問題解決教學是借助問題的提出學習數學,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發現、提出新的問題并解決之的方式進行,用問題驅動課堂教學的推進.它的教學過程是這樣的:首先,集合、元素之間有三種組合,三種關系(如表1).從整體認識研究對象,確認現在需要討論集合與集合之間的關系.然后通過以下問題展開教學:問題1:集合之間具有什么關系?教學活動:集合是由某些確定的對象構成的整體,和學生討論知道“集合”之間具有的關系就是“整體”之間的關系,所以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思考整體之間具有什么關系?問題2:整體之間具有什么關系?教學活動:舉例說明現實生活中的整體,比如班集體、一個學校、教育局等組織機構,學生容易想到這些整體之間具有“上、下級”的關系,所以接下來要思考“上、下級”的關系怎樣表示出來?問題3:整體之間的關系怎樣表示?教學活動:假如研究的集合是數集,現在面對的整體就是由數組成的.和學生討論明確兩個不同的數集,它們的不同體現在:所包含的元素個數不同;兩個集合都存在另一個集合所沒有的元素.如果僅僅是元素個數不同,這樣的集合之間存在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更準確的還有真包含的關系,借此向學生介紹子集、真子集的定義,明確概念.另一類是兩個集合都存在另一個集合所沒有的元素,那么這兩個集合就自然不存在包含關系.和學生明確這種“上、下級”的關系就體現在是否“被包含”,并且“”類似于“≤”.問題4:點、線、面之間的關系怎樣表示?(如圖)教學活動:根據點動成線、線動成面,和學生討論明確點作為元素,線可以看成由點構成的集合,面是由線或者點構成的集合,讓學生知道描述點、線、面之間的關系首先要分清對象是元素還是集合,然后才能正確選擇要用的符號.問題5:你還能運用這些符號表示哪些對象之間的關系?對以上教學過程的簡要說明:教學的目的是解決問題1,借助問題1引導學生發現并提出新的問題2、3,學生能夠提出新的問題就體現一種創新能力.到問題3為止已經獲得了問題1的結果,基本實現了“解決問題”的目的.但是問題4幫助學生明確選擇符號的原則,首先是判斷連接左右兩邊的對象是集合與元素還是集合與集合.問題5體現對集合關系本質的認識,體現知識的應用性,這類問題的提出和解決能體現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
總之,問題解決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對知識內容形成完整的認識,提升學習效果.“解決問題”更加注重結果,“問題解決”比較關心問題生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解決一個數學問題是孤立的,當通過一個問題的解決形成了對這個問題的產生和發展的認識,學習效果會更好.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提出新的問題,能夠在已經解決問題的時候提出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更有利于發展創新意識,而這種意識恰恰有助于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問題解決教學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性、實踐性,提升學生的學習欲望.
作者:賴玉婷 單位:浙江省永康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