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高校中的應用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網絡信息技術使得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更加開放多元,思想意識也日益活躍,致使思想政治顯性教育的優勢逐漸喪失,隱性教育的作用則逐漸凸顯。針對思想政治隱性教育過程中存在問題和不足,教育者應當轉變教育理念,挖掘隱性教育資源,推動顯性與隱性教育深度融合;建設隱性教育平臺,努力營造隱性教育氛圍。通過分析研究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特征以及存在的問題,本研究嘗試探索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實施的新路徑。
[關鍵詞]隱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它包括顯性和隱性兩種教育模式。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的價值觀念呈現出多元化特征,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備多樣性、愉悅性、持久性等多重優勢,恰好可以彌補顯性教育在教育方式、教育內容和教育理念等方面的不足[1],更符合時展的需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當重視并靈活運用隱性教育模式,發揮出隱性教育在理念、方式、資源等方面的獨特作用,以解決新形勢下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一、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特征
(一)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隱性課程”概念于1968年由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杰克遜首次提出,此后受到教育領域和課程領域的關注。思想政治隱性教育指教育者采取先進人物引領、校園文化熏陶以及教師日常示范等創新方式,潛移默化中干預和引導學生建立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和價值取向。從理論角度看,隱性教育側重于引起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鳴,更關注學生的心理體驗,很難被受教育者發覺,主要通過各種活動引起受教育者從思想、文化等方面自發的深層思考。由此可見,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深度,教育目的隱藏得更深,更易于受教育者接受。
(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隱蔽的教育方式
與顯性教育不同,隱性教育的方式不僅隱蔽而且靈活多樣,多數時間在潛移默化中完成教育過程,學生往往覺察不到隱性教育的實施。此外,隱性教育往往采取被動教育的方式,既不主動向學生傳遞教育信息,也不實施簡單的灌輸性教育,有利于消除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觸情緒,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接受思想政治觀點,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2.延遲的教育效果
顯性教育的效果大多立竿見影,與之相比,隱性教育的效果具有明顯的延遲性。隱性教育通過引起受教育者的獨立思考和個人感悟以實現教育目的,需要受教育者經過一定的時間來接受和驗證隱性教育內容,雖然隱性教育效果顯現與教育實施的間隔時間較長,但是隱性教育的效果更加穩定持久。
3.不確定的教育過程
顯性教育的實施過程相對固定,一般以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相結合的形式實現;隱性教育的教學過程存在明顯的不確定性。究其原因,隱性教育不采取硬性組織和引導的方式,而是通過潛移默化和文化熏陶等方式,更加依賴學生的自我領悟和自我教育。
二、國內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隱性教育缺乏深層次的認識
從整體上看,國內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存在重理論研究、實踐研究不足的問題,學校開展的隱性教育研究和探索在實踐中仍以顯性教育為主。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是國內學者和教育工作者對于隱性教育的認識不夠廣泛和深層次,比如,一些學者對隱性教育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效果存在懷疑[2]。因此,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顯性教育占據主導地位的局面。
(二)隱性教育資源整合不足
長期以來,高校一直將優秀的校園文化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的隱性教育資源。由于校園文化比較分散,很少有院校和教育工作者提煉整合并運用到隱性教育中。物質方面的校園文化注重實用功能,沒有發揮文化因素的育人功能[3];制度方面的校園文化注重管理與約束作用,完全忽略了隱藏的感化、引導以及教育功能;精神方面的校園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教育和熏陶功能,卻不是用于隱性教育資源。
(三)隱性教育網絡資源開發不受重視
21世紀的的高校大學生深受網絡環境的影響,帶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許多的問題和挑戰,教育者應當靈活運用互聯網資源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實際情況是,受到傳統教育觀念根深蒂固的影響,多數教育者的教育方式比較老套,難以應對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問題。
三、實施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新路徑
(一)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首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加強隱性教育的理論研究,認識隱性教育的規律性特點、探索隱性教育的發展規律、冷靜判斷隱性教育的利弊,進一步強化教育者對隱性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和理解。其次,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積極開展教育實踐,將隱性教育逐步延伸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和各個細節中,在隱性教育的實施過程中不斷檢驗和反饋,提升教育者對隱性教育規律性的認識和理解。
(二)深度挖掘校園文化中的隱性教育資源
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必須發揮校園文化的重要作用。首先,高校應當積極整合物質方面的校園文化,使其具備人文關懷和文化感染的特征;比如,校園主題在設計中可以著重凸顯運動區域奔放、教學區域嚴謹、休閑區域靜謐等特征,以利于大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其次,高校要積極整合精神方面的校園文化,注重提煉校風、班風等,使學生接受精神文化的熏陶。再次,高校要創新校園管理制度,不僅要突出約束功能,而且要充分挖掘其中的人文關懷因素,使大學生體會到制度的關愛和尊重。
(三)推動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深度融合
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各有優勢和不足,教育者應該將二者有效結合,實現相互補充。一是在顯性教育中實施隱性教育;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或先進人物事跡有機結合起來,調動隱性教育資源輔助顯性教育,使大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顯性教育。二是在隱性教育過程中結合顯性教育。隱性教育具有延遲性,缺少及時且積極地引導和干預難以在有限的時間發揮教育作用;因此,教育者可以借助課外教學活動等載體,組織學生參觀校園文化展覽、聆聽先進人物事跡報告會等,實現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有機融合。
(四)努力建設“互聯網+”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平臺
思政教育工作者實施隱性教育的過程中應當依靠互聯網,充分發揮互聯網的積極作用。首先,通過校園貼吧、微信等網絡社交工具搭建課程微博、線下互動等互聯網平臺,利用互聯網的傳播優勢開展隱性教育。其次,借助互聯網豐富的資源與共享功能擴展線下有限的資源和空間,大學生能夠通過互聯網平臺學習和了解更多的知識。再次,借助互聯網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比如教師可以線下布置熱點問題或者學生關心話題的思考卻組織線上討論,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討論活動;教師也可以通過這一方式科學地引導學生。
(五)努力營造良好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氛圍
隱性教育要實現良好的效果必須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首先,高校要積極開展政策引導,高度重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加大相關的資金投入,建立健全各項鼓勵制度和政策,不斷優化隱性教育環境,提供制度和經濟保障。其次,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在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長必須重視自身的行事作風和教育方式;社會、高校也需要多宣傳良好的家規家風和道德教育,并通過典型、正面的家庭教育案例傳播家庭教育的正能量。再次,發揮社會的引導作用。通過宣傳郭明義等先進人物的模范事跡,努力加強良好社會風氣的宣傳,鼓勵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
綜上所述,廣大教育工作者需要積極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轉變教育理念,深刻認識隱性教育的內涵,借助多種途徑充分發揮隱性教育的優勢,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本書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43.
[2]白顯良.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獨特品性[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9).
[3]王艷秋.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論[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作者:姚秋艷 單位: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