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沉默式英語教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基于語言元功能視角的“沉默”原因分析
1.1語言元功能思想簡介英國語言學家韓禮德創立了系統功能語言學,并提出系統功能語法(Systemic-FunctionalGrammar)概念。在這一理論中,韓禮德將語言看作社會活動的產物,關注語言在實際應用中是如何滿足人們需要的。該系統強調語言作為社會符號所應具有的最終目的是進行交際。[1]韓禮德認為語言的性質決定了人們對語言的要求,即語言所具有的功能。由此根據語言的普遍特征概括出了三大語言元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function)、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function)和語篇功能(textualfunction)。語言的三大元功能存在于語言的學習和實踐中,它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語言交際過程。有意識的將這一理論加以運用,對于解決語言學習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具有一定的啟發與指導意義。因此,通過語言的元功能理論,可以對我國英語教育中出現的若干“沉默式”問題做出解釋。
1.2造成“沉默”的原因分析根據語言的元功能理論,英語語言的學習就是通過表達建立人際關系,使語言在篇章中產生有意義的聯系。而我國的英語在不斷“沉默”的過程中卻造成了語言功能的缺失,筆者認為這是我國英語教育過程中的根源問題之一。“沉默式”英語教育將書面訓練等同于外語教學,雖然注重對語言特點的學習和解釋,但并沒有深入到英語語言內部對其進行透析。這樣的語言學習方式必然會導致英語教育問題層出不窮,并被冠以“啞巴英語”的名號。從語言的三大元功能視角來看,造成我國英語“沉默”的主要原因表現在語言概念功能的失調、人際功能的忽視以及語篇中輸入量的缺失等三大方面。1)語言概念功能的失調語言的學習首先是通過概念功能來實現的。概念功能作為邏輯功能與經驗功能的結合,一方面強調將語言看作一個社會符號系統,運用語言符號作為表達各個意義之間邏輯關系的工具;另一方面,它主張通過對各種經歷進行表達,從而實現新信息的傳遞。我國英語教育的一大特點就是注重理論基礎的建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英語語言邏輯結構的掌握十分突出。不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試卷上,學生都能夠將句子結構進行透徹分析,對篇章類型給予明確判斷。不可否認,這種在英語教學中逐漸培養出的能力是語言學習所必需的。之所以要掌握語法知識和句型結構等基礎性語言知識,是因為這些最基本的知識能夠幫助學生在應用過程中避免語言的錯誤使用,保證交流信息的正確性。2)語言人際功能的忽視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進行思想交流的媒介,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進行語言學習的目的就在于,通過語言這種工具在復雜的社會交際系統中進行人際交往。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英語逐漸成為國際交流的主要語言,在各國的發展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我國自對外開放以來掀起的英語學習熱潮也足以說明英語對個人及社會的發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在當前教育的大環境下,英語教育多以應試教育為取向。受英語測驗及評價方式的局限性影響,其人際功能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一直處于被忽視的狀態。同時,為應對以考察筆頭功夫為主的考試,學生在很大程度上將英語的學習集中在句法的掌握和語義的理解上,并通過不斷地筆頭練習獲得高分。由于長時間沉浸在語法與句型的題海中,沒有過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實戰練習,導致學生在聽力和口語等方面的生疏。這種以應試教育為取向的語言學習使得學生對自己的言語缺乏信心幾乎成了一個普遍現象。3)相關輸入量的匱乏文字并不是語言,而是利用看得見的符號來記錄的一種方法。語言在通過人際功能滿足人們需要的過程中,其基本有效單位不是詞、句,而是語篇。在語言的使用中,語篇功能通過一系列句子或段落使語言形成整體并賦予語言以意義。英語語言的學習正是通過這種有意義的語篇功能使學生在掌握語言基本功能的基礎上實現了文化的交流與傳遞。在我國,英語教育一直存在著喜憂參半的境況。一方面,學生詞匯量大、語法知識完善、理論功底扎實,但另一方面學生對語言的學是停留在詞的辨析和句的分析上,致使語言在使用過程中語篇銜接出現問題,從而造成篇章內容的斷層。學生雖然熟練的掌握了書面語言,但是卻無法將其所思所想進行流利的表達。
2語言元功能思想對“沉默式”英語教育的啟示
時下,針對英語課程的改革引發了不少的熱議。作為一門外語,英語教育的核心問題不是有沒有必要學,而是如何才能有效的學好并最終學以致用。[8]因此,在厘清英語教育過程中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的基礎上對英語教育進行反思與改進是應對“沉默式”英語的應有之義。
2.1從應試到應用:語言學習的觀念轉變對于英語教育而言,要轉變我國“沉默”的窘迫現狀,就需要從根本上正確認識并把握英語教育的核心理念從而轉變語言學習觀念。英語學習在應試教育的驅動下形成的是被動的學習態度,為考而學的消極學習動機必然會影響英語學習的方向及成效。在這種情況下,應盡可能從語言的人際功能角度出發,突出英語在實踐過程中的應用價值,淡化應試教育在英語教育中的固化觀念,從而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增強其語言學習的動機。語言是進行人際交流的工具,在注重應試環境下的筆頭訓練的同時,更應該認識到學習英語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實踐應用。
2.2從理論到實踐:英語課程的適當調整我國“沉默式”英語教育在取得矚目成績的同時卻造就了一批紙上談兵的理論家。在課程設置上,英語語言的實踐性在理論課程的主導下幾乎銷聲匿跡,這在一定程度上是語言概念功能失調的典型表現。因此,英語的課程設置必須進行適當的調整,在強調理論性的基礎上應加大實踐課程的份額,運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兼顧聽說讀寫的各個方面,在完善授課方式的過程中轉變教學中單一被動的傳輸模式,使英語學習在鞏固理論的基礎上實現互動與實踐,從而打破“沉默”的怪圈。
2.3從字句到文化:擴充英語語言的相關輸入量在第二語言的教學過程中,包括語音視聽、背景知識、文化內涵等在內的各種相關輸入都對語言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熟練掌握和靈活運用英語是建立在大量輸入的基礎上的。改變過去以符號與規則為主的單項輸入方式,通過課堂內外大量相關輸入讓學生在立體化的情景中感知和學習英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熟練運用英語進行教學并加大語音聽說輸入量的比重。在此基礎上,通過廣泛閱讀、文化活動等方式加強學生對英語語言相關背景知識的認知及文化內涵的了解與認知,從而獲取大量相關輸入,實現語言習得的多元化并在英語語言的運用中實現自我提高。
作者:吳徐莉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