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人思想對音樂藝術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中國當代音樂的困境
中國當代音樂脫胎于20世紀誕生于西方的音樂風格。相對于“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嚴肅統一的音樂風格,西方當代音樂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態勢。大多數藝術評論家都預言當代音樂必然會完全打破曾經的音樂傳統,成為新的藝術現象。而當代音樂卻陷入了邊緣化的危機。這一方面是因為作為聽覺藝術,當代音樂的聽覺培養卻來自古典樂與流行樂;另一方面是因為當代音樂因其創作技術的先鋒性和實驗性,聽眾在理解上無法與之同步。天生帶有東方藝術傳統的中國當代音樂不僅面臨和西方當代音樂一樣受眾面窄的問題,更因為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使其在發展過程中長期徘徊于否定東方文化傳統全盤西化和接受自身文化屬性借現代作曲技術表達東方思想之間。
(二)“出世”與“入世”思想在中國當代音樂中的體現
中國當代音樂家渴望新的音樂創作技術、創作空間;渴望在音樂中表達自身的文化屬性。這就是所謂“出世”,是追求精神上的超越,逍遙于藝術。同時中國當代音樂家渴望獲得西方當代音樂的認同,渴望與西方現代、后現代藝術思潮接軌。為中國當代音樂在世界音樂之林找到一席之地,就是所謂“入世”。這樣的思想直接地體現在中國當代音樂家的作品里,如陳其鋼的《大紅燈籠高高掛》、譚盾的《秦始皇》等。下面筆者以中國風格當代手風琴音樂為例略做分析。
1、中國風格手風琴作品中體現出的“出世”“入世”思想在現有的物質精神基礎上探尋中國手風琴的未來之路是當今中國手風琴人考慮最多的問題。然而在這個探尋的道路上,困難太多,應該怎樣保持發展中國手風琴文化和發展自身的平衡呢?雖然這樣的問題在整個中國藝術文化界都普遍存在,但手風琴因為其曾經過度膨脹到現在急速緊縮的過山車似得發展過程,在這方面的憂心顯得格外突出。藝術上尋求超越、思想上的掙扎徘徊、生活上的各種矛盾在眾多中國當代手風琴音樂作品中都得以體現。在“出世”“入世”間尋找中國手風琴的出路,這樣的思想負擔使得受魏晉文人思想影響的作品數量近年來呈逐漸上升的態勢。如表現與魏晉士人穿越時空對話的《酒狂——手風琴與交互現場》;表現超脫現實矛盾的《祈——為手風琴、大提琴、琵琶、女高音、那低音與打擊樂而作》;表現瀟灑飄渺游離之情的《山林之舞——為手風琴、馬林巴而作》等等。
2、以《酒狂——手風琴與預制材料》為代表的優秀當代中國風格手風琴作品中無論在音樂形式還是音樂思想上都體現了“出世”“入世”間的探索、徘徊,契合了傳統中國文化的魏晉文人思想。當代作品《酒狂——手風琴與交互現場》是青年作曲家、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教師毛竹所做,取材于相傳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阮籍所做古琴曲《酒狂》。作品中手風琴演奏與預先制作好的聲音及影像相互交流,產生即時互動,既有歷史的呈現又有現代的思索。預制音樂部分,在古琴聲中疊加進了電子音樂和手風琴的聲音變形。視覺部分將現場采集的演奏者的影像進行即時的光影制作,根據實時的音樂變化而產生影像變化。仿佛古今對話般一唱一和,在歷史感的基礎上增加了時空感,延續著自魏晉以來就有的中國文化特有的文人氣息。整首作品雖然有很好聽具有東方色彩的旋律,卻因為多種非常規的演奏和實驗性交互現場的運用,被撕開理性的外衣露出癲狂的內在。作曲家在表現這種忽而狂人誑語忽而正身而立的矛盾掙扎的音樂形象時,透過實驗性的藝術表象透露出一種外人所無法理解的悲苦,一種中國傳統審美中的孤獨美。聽者在欣賞《酒狂——手風琴與交互現場》時,能夠產生與魏晉士人徘徊與“出世”、“入世”間的通感。當我們一腔熱血學習音樂時,是不是有過覺得夢想照不進現實的時候?我的音樂究竟有誰來欣賞?我應該堅持現在的音樂風格嗎?對于我們音樂人來說,這就是在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之間的糾結,就是徘徊與“入世”、“出世”之間,就是追求精神上的超越,逍遙于藝術。
中國音樂文化的生命力取決于音樂人在當下文化審美的廣度里對生命理解的深度。當代音樂人汲取的傳統文化精髓必定會成為中國音樂的精神支柱。魏晉文人思想在當代中國當代音樂中的體現,既反映出現階段中國當展遇到的困難,也反映出中國音樂人在當代音樂文化發展上做出的探索。未來中國當代音樂文化的方向必然是在本民族文化中尋找靈感,運用西方現代作曲技術創作具有東方思想的音樂作品。這既是中國音樂藝術工作者最直接的觀念植入,也是符合當下人民群眾音樂審美的音樂表達。
作者:周新婷 單位:四川音樂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