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馬思哲學教育教課論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為何遭到冷遇?
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石,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立國之本,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因而,我們理應堅定不移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但是,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教育和教學效果并不令人滿意,還被污蔑為“見物不見人”。關于后者,已有不少論述,在此不再贅述。筆者試圖從以下幾方面探求這塊“石頭”(含馬克思主義)為何顯得如此“冷漠”,因而遭遇冷漠,其教學效果為何并不理想。
1.社會歷史情勢不同使然。經過建國初期一系列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和蕩滌封建殘余思想的無神論教育,整個社會的唯物觀和無神論普及程度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特別是高中和大學階段都開設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程。一方面,通過這種教育,不必說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社會成員,就是普通群眾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修養相對來說都得到了較大提高。但是,另一方面,建國前人們無法從正常途徑得到這種先進思想,反而愈加激發了他們對這種來自異域的能夠救民于水火、具有強大物質能動力量的理論的強烈好奇和吸收欲望。與此形成強烈對應和反差的是,建國后,馬克思主義不僅非常容易接觸和獲得到,而且宣傳和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不只成為一種國家意志和國家行為,并且被大大地政治化和運動化了。這種一而再、再而三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和運動,并且由于教材老化,內容鮮變,非常容易造成人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的接受疲勞,導致其教育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2.教學方法的單向填鴨式所致。在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課屬于必修課,因而每一個學生都必須選修,并且其考核方式一般來說都是“閉卷考試”。馬克思主義課程講述的基本上是形而上的東西,它的抽象性較其他具體學科來說要高得多,本身就較難講授和被接受。而且,我們的學校教育———包括各門自然科學的教學方法———基本上都是單向度的填鴨式的,索然寡味,臉譜化、標簽化、非黑即白,動輒“唯物”、“唯心”,顯得“冷冰冰”的,“薄情寡義”。因此,“物質”顯得“冷漠”、“無趣”在所難免,遭到學生們的冷漠對待也理應在情理之中了。
3.僵化和教條的教育教學觀念所累。一度受階級斗爭觀念的影響,我們的教育教學觀念非常僵化和保守,動輒上綱上線。打個比喻,以前燙個發就被人說是資產階級思想、小資享受,看見有人戴個玉佛就說他是唯心主義。雖然現在不至有人如此小題大作,但其他的僵化和教條表現仍然是存在的。譬如說,在材料分析中舉例美國等國家領導人宣誓就職時手按《圣經》為“唯心”。其實,在這個科學昌明的時代,究竟還有多少人相信他們真的相信耶穌、相信上帝存在呢?在面臨升學等重大人生和機遇關頭,有些人求簽拜神,難道他們真的就是相信神靈存在嗎?不是的,他們只是為了求得自己心理的慰藉,是一種希望的寄托,并非就相信真有神靈存在。并且,他們絕大多數人也并沒有只將希望寄托于神靈而不自己努力了。“盡人事,聽天命”就是這種心態的最好表述。當然,我們并不鼓勵這種行為,但諸如此類的行為,并不能僅僅簡單地一句“封建迷信、唯心主義、糟粕”等等就打發了。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們國家的一項基本國策。國民教育雖然不進行宗教教育,但必須進行對有關宗教的教學,使學生對宗教有個基本的、科學的認識。
4.堅持意識形態一元性過程中的一些欠妥做法所引發。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的立國之本。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性,將馬克思主義作為價值評判的準則是必然的。在我們的高中和大學,馬克思主義都是必修課(這無疑是對的),但卻沒有或很少有相應的西方哲學或文化課程供學生選修、研讀和探索。另外,我們的教材內容比較陳舊。馬克思主義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開放的科學體系,但實際上我們卻將它編寫成了一個封閉的體系、業已完成的體系,當成了科學的科學,當成了西方哲學,特別是黑格爾哲學以后的又一“科學的科學”、“哲學的終結”。因而,對待其他學科,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以后的西方哲學思潮,總是簡單地分析之后,“雖然……但是……”一番將它們如破屐般丟棄。對待西方近現代思想文化的這種“霸道”做派和簡單化做法,在認識論轉向和人本主義(以人為本)的新時代情形下,不能不引發學生的反感。
5.與各種錯誤思想斗爭的策略必然決定的。馬克思主義是在同其他各種錯誤思想的斗爭中不斷完善和發展的。在理論上,堅持“度”是很容易做到的,過與不及都是不行的。但是,知易行難。比如,大家都知道批判是繼承和創新,是新陳代謝。批判一個人就是批評摒棄他不對的,同時肯定吸收他好的、正確的地方。但在實踐中,往往很難做到如此圓滿,批判往往成了打倒,甚至是肉體上的消滅。同樣,不同理論間的斗爭也是如此。為了在斗爭中攻擊對方,往往要抓住一點,特別是關鍵的一點,而不計其余。只有如此,才能給予對方以致命的打擊。道理正如恩格斯在反擊論敵對唯物史觀的歪曲時所說的:“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無論馬克思或我都從來沒有肯定過比這更多的東西。如果有人在這里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青年們有時過分看中經濟方面,這有一部分是馬克思和我應當負責的。我們在反駁我們的論敵時,常常不得不強調他們否認的主要原則,并且不是始終都有時間、地點和機會來給其他參與相互作用的因素以應有的重視。”
革命導師在實踐中尚且難以做到“中庸”,遑論其他人呢?
加強馬克思主義(物質觀)教育教學
必須根據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嶄新實踐和學生的思想實際,改進馬克思主義(物質觀)教育教學,增強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教學的實效。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曾鄭重指出:“當然,就是物質和意識的對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圍內才有絕對的意義,僅僅在承認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這個認識論的基本問題的范圍內才有絕對的意義。超出這個范圍,這種對立無疑是相對的。”這應是馬克思主義物質觀教育教學必須時刻注意的原則。
1.更新教學內容。要把社會發展,特別是現代科技發展以及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批判性、創新性地充實進教材,更新教學的內容。認真研究馬克思主義和西方哲學的關系,將它放在西方哲學思想發展的整體進程中來看待和理解,而不是割裂馬克思主義與西方思想文化的關系。
2.改進教學方法。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灌輸是必要的,但經常被誤解為簡單生硬、單向傳輸的填鴨式教學方法,結果導致本應是正向的、必要的灌輸變成了令人厭煩的“意識形態灌注”。這種教學方法忽視了受教者的內在動因和作為學習者的主體性和能動性,直接影響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因而必須改變為對話式教學。
3.必須打破思想僵化和上綱上線的工作方法。在和平時期,在正常的國民教育過程中,即便是對待思想政治課這樣的“意識形態”灌輸領域,也不能像革命時期一樣,經常將“階級分析”和“階級斗爭”放在首位。對待思想認識上的問題,應多從心理學、社會學角度進行分析研究,積極找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4.依法執政,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國家。科學的革命理論通過掌握群眾成為變革社會的物質力量。但是,沒有一定的規則和制度約束,理論的變革作用往往會在主觀愿望的主導下適得其反,導致“好心做壞事”。在和平建設時期,一切政府行為都應納入法制軌道,依法執政。然而,依法執政不等于法治。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以人為本基礎上的依法執政才是法治。在此基礎上進行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灌輸和教育教學才會具有合法性,才能獲得成效。
作者:王鵬偉單位:廣東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