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系統性淋巴結清掃的應用:非小細胞肺癌外科手術護理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肺癌是危害人們健康的惡性腫瘤之一。相關調查數據表明,肺癌是目前世界上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同時也是我國人群中發病率以及病死率增漲最快的惡性腫瘤,位居我國惡性腫瘤死亡第1位[1]。肺癌的轉移途徑主要為淋巴結轉移,這也是肺癌分期的重要依據。此外,淋巴結轉移也影響著患者的預后[2]。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系統性淋巴結清掃在肺癌手術治療中逐漸得到認可。非小細胞肺癌在肺癌中占比高達85%,其主要治療方式是手術,如何降低術后復發率已成為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為了更好地探討在非小細胞肺癌外科手術中系統性淋巴結清掃的作用以及治療效果,本文對146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舞鋼職工醫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46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各73例。其中男性97例,女性49例;年齡為26~73歲,平均58.6歲;術前分期Ⅰ期55例,Ⅱ期45例,Ⅲ期46例;鱗癌81例,腺癌42例,不典型類痛13例,大細胞癌10例;左肺71例,右肺75例。
1.2手術方法對照組采用肺門淋巴結清掃加肺切除術,清掃10區和11區、部分9區和12區的淋巴結,肉眼懷疑存在轉移的縱隔淋巴結行摘除處理;治療組患者則給予系統性縱膈淋巴清掃加肺切除術,先分別清掃10區和11區、部分9區和12區的淋巴結,將其切除并且移出肺標本,剪開上縱隔與下縱隔胸膜,逐個清掃上下縱隔各區的淋巴結以及相鄰的脂肪組織。對于相鄰區的腫大融合淋巴結,先進行完整的清掃,然后將其按區分開。兩組患者手術均由同一批醫師完成。手術后進行隨訪,統計兩組患者的淋巴結清除總數、淋巴結轉移數。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定性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治療效果治療組共清除淋巴結661枚,其中轉移淋巴結405枚,轉移率為61.27%。肺門轉移以及縱隔淋巴結轉移患者有34例,肺門淋巴結轉移患者有25例,縱隔淋巴結轉移患者有14例。對照組清除淋巴結276枚,其中轉移淋巴結218枚,轉移率為79.27%。治療組淋巴結轉移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隨訪結果電話或門診隨訪,對照組中有1例全肺切除患者術后2a發生腦轉移,1例全肺切除患者1a后復發支氣管殘端癌,轉移至隆突,全身多器官衰竭、死亡。3例患者出現對側肺轉移與肝轉移。治療組患者中僅有1例患者發生同側胸膜轉移,其余患者隨訪未出現復發以及遠處器官轉移。
3討論
肺癌是一種惡性腫瘤,嚴重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降低生活質量。目前,肺癌的發病率在不斷上升。研究發現,對肺癌患者,外科手術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單純內科治療,完全性切除預后明顯優于不完全性切除。手術原則為切除癌灶與轉移組織,盡可能地保留肺組織。目前,有部分學者不主張淋巴結廓清,認為系統性淋巴結清掃術增加了手術時間及失血、乳糜胸、喉返神經損傷、支氣管胸膜瘺的發生率。部分主張淋巴結系統清掃的學者認為,該手術方式能夠提高肺癌分期的準確性以及改善患者的預后。
當前由于整體護理水平以及ICU監護水平的不斷提高,部分并發癥的發生率以及死亡率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本研究發現,肺葉切除連同系統性胸內淋巴結清掃可以有效減少肺癌術后的局部復發率以及遠處轉移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提高患者的長期生存率,被列為非小細胞肺癌的規范性手術方式。進行系統性淋巴結清掃的患者生存率明顯優于未行系統淋巴結清掃的患者,越是早期的肺癌患者,越是需要清掃縱隔淋巴結。為了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在手術操作過程中要注意,對于可疑的淋巴管進行結扎,避免淋巴瘺的發生;在清掃隆突下淋巴結與肺門時應注意保護周圍的迷走神經叢,防止因為迷走神經損傷而引起的咳嗽反射減弱或者消失。對支氣管殘端進行常規的補片包埋能夠有效地預防支氣管胸膜瘺的發生。
綜上所述,非小細胞肺癌手術中系統性淋巴結清掃能夠明顯降低術后復發率以及轉移率,提高長期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具有顯著的應用效果,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作者:楊廣愷 楊元明 單位:舞陽鋼鐵有限責任公司職工醫院 普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