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間質性膀胱炎診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間質性膀胱炎的診斷及治療。方法對16例根據NIADDK診斷標準確診的間質性膀胱炎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總結該病特征及治療效果。結果16例間質性膀胱炎中僅2例膀胱鏡檢查發現典型Hunner潰瘍。無潰瘍型14例(87.5%),膀胱平均容量285ml;組織病理學報告4例(25%)無炎性表現;12例膀胱呈非特異性炎性表現,其中有3例(25%)是粘膜下層組織肥大細胞明顯增多。治療用膀胱藥物灌注,膀胱水壓擴張及口服藥物。12例(75%)有明顯效果。結論間質性膀胱炎診斷及治療困難,易誤診而延誤治療,診斷主要依靠典型臨床癥狀,膀胱鏡檢及病理學改變。大多數病人采取綜合治療可獲得明顯療效。
膀胱炎間質炎癥診斷及治療.
間質膀胱炎(IC)是一種非凡類型的慢性膀胱炎。臨床常誤診為慢性細菌性膀胱炎,長期抗菌治療無效。我們對所診治的16例IC進行分析總結,以進一步了解本病的特征,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病例均為女性,年齡24~61歲,平均年齡43歲。所有病人均有長期膀胱充盈時疼痛,伴尿頻、尿急、夜尿增多等癥狀。經各種抗生素治療無效。尿液分析摘要:9例輕度尿路感染,7例正常,尿細菌培養均為陰性。B超膀胱容量測定平均為285ml。膀胱鏡檢查摘要:2例典型間質性膀胱炎可見到粘膜一處或多處深紅色病灶,病灶中心可明顯見疤痕形成,四周血管呈放射狀,膀胱充盈時可見潰瘍滲血。14例非潰瘍型患者膀胱鏡下見膀胱粘膜正常或輕度充血,但可見多發、散在的粘膜斑點狀出血灶,膀胱充盈時疼痛劇烈,并可見瘀斑出血,部分病人尚可見到膀胱粘膜出現相互融合的裂隙。所有病例均取材行病理檢查摘要:4例報告正常膀胱粘膜,12例為膀胱非特異性改變,其中3例可見到膀胱粘膜下層肥大細胞明顯增多。
1.2治療及結果采用膀胱灌注硝酸銀(濃度由于1摘要:5000逐漸增加至1摘要:100),阿霉素(50mg溶于50ml生理鹽水,每月1次,共6次,再每月1次,共1年),二甲亞砜(DMSO,50%50ml,保留15~20min,每2周1次)。口服阿米替林、抗組胺藥物及非甾體類抗炎劑及解痙劑,并配合間斷經尿管膀胱注水擴張治療。12例(75%)患者取得明顯療效。
2討論
間質性膀胱炎是一種易誤診,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慢性非細菌性膀胱炎。臨床癥狀特征是膀胱疼痛、尿頻、尿急、夜尿增多及膀胱充盈時恥骨上區疼痛。可繼發細菌感染,但抗生素治療無效。病程長,女性多見,男女比例1摘要:9。平均年齡40歲。由于病因不明,需排除其它有相似癥狀的疾病。目前根據美國NIDDK制定的診斷標準,其中有二項必備條件,一是膀胱鏡檢查可見粘膜散在斑點狀出血或典型Hunners潰瘍;其二是有膀胱痛及尿頻[1]。由于IC患者臨床表現,病理改變和治療效果的差異性較大,提示該病可能是一種綜合征,而非單一疾病。各種可能病因包括感染、淋巴血管梗阻、精神、神經源性及自身免疫學說[2]。
膀胱鏡檢查是診斷IC的重要方法,但若病變累及整個膀胱,膀胱容量變小,膀胱充盈后疼痛劇烈,出血明顯,致使膀胱鏡檢無法施行。有時需在麻醉下進行。膀胱鏡檢查可表現二種類型的間質性膀胱炎摘要:潰瘍型和非潰瘍型。
由于IC病變在粘膜下層和肌層,膀胱鏡下活檢率不高,所以膀胱活檢并不是診斷間質性膀胱炎的必備條件。但可以供客觀病理改變資料,并且病理活檢的另一個主要意義在于可以排除膀胱原位癌,結核性膀胱炎等疾病。至今尚無特征性的病理標準來明確診斷間質性膀胱炎,但有學者認為膀胱逼尿肌中肥大細胞增多是IC的特征[3]。非潰瘍型IC的病理改變較潰瘍型相對較輕,然而卻和潰瘍型IC有同樣嚴重的癥狀。有報告%26gt;60歲的老年IC患者,炎性表現較年輕患者嚴重,同時通過膀胱鏡及病理檢查的比較,發現兩者在診斷IC患者炎性嚴重程度上并不一致[4]。
絕大多數IC患者經聯合治療有效,但真正治愈十分困難,也沒有一種療法能對所有IC患者均有效。膀胱注水擴張、藥物灌注及全身藥物治療是目前常用有效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