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內科護理論文(3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目的:對優質護理在消化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和探討。方法:選取我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間收治的42例消化內科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21例患者,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在常規護理措施的基礎上給予優質護理。對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采用SAS(Zung焦慮自評量表)、SDS(抑郁自評量表)進行評分并對比;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通過對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臨床資料進行對比可見,觀察組患者的SAS評分(37.57±3.46)分明顯低于對照組(51.39±2.19)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SDS評分(39.81±2.52)分明顯低于對照組(51.21±1.2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結論:義,P<0.05;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95.24%)明顯高于對照組(57.14%),兩組對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消化內科護理工作中,應用優質護理措施,在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及提高護理滿意度方面效果比較理想,因此在臨床應用中,優質護理措施有推廣使用的價值。
關鍵詞:
消化內科;優質護理;心理狀態
隨著醫學模式的不斷改革與完善,護理學科的發展速度也非常快,在優質護理中,要求將人本思想作為主要的工作理念[1],對于提高醫院管理水平、護理質量及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均有較好的效果。本文主要針對消化內科護理工作中采用優質護理措施的效果進行分析,選取我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間收治的42例消化內科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對優質護理措施取得的效果進行介紹,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間收治的42例消化內科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21例。觀察組中,患者最小年齡11歲,最大年齡58歲,平均年齡(44.8±6.5)歲,男性14例,女性7例,其中消化性潰瘍患者11例,肝硬化患者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例,消化性潰瘍并出血患者2例。對照組中,患者最小年齡14歲,最大年齡60歲,平均年齡(45.1±6.3)歲,男性13例,女性8例,其中消化性潰瘍患者10例,肝硬化患者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例,消化性潰瘍并出血患者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對比,差異不顯著,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對照組:本組患者進行消化內科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優質護理,具體如下:
(1)基礎護理。將為患者提供滿意服務作為基礎護理的目標,護理人員首先要對患者的病情以及自理能力進行評估,從而有針對性的為患者提供個體化、人性化與專業化的護理服務,例如,針對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可以給予相應的飲食護理與體位護理[2]。在基礎護理中,還應包含對患者病房定時進行巡視,巡視的過程中安排有豐富經驗的護理人員與年輕護理人員一同進行,幫助年輕護理人員迅速成長。在病房環境方面,每天定時開窗通風,保持病房的干凈、整潔,病房室內濕度控制在60%左右,溫度控制在22-24℃之間[3],為患者提供整潔、舒適的病房環境。
(2)心理護理。患者在入院以后,由于受到病情、經濟、治療等不同方面原因的影響,在心理上容易出現焦躁、悲觀、低落等不良情緒,也不愿意配合醫生的治療,導致治療的效果無法到預期。所以,護理人員應該針對患者的不良心理進行相關護理,在患者住院期間,護理人員應該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對待患者,多和患者進行溝通,讓患者感受到護理人員的親切關懷,對存在不良情緒的患者,應該適時進行心理疏導,對患者出現悲觀情緒的原因進行詢問,幫助患者緩解心理壓力,能夠積極的接受并配合治療,實現對病情控制或治愈的目的,提高了治療效果。
(3)飲食護理。對于消化內科患者來說,在飲食方面應該格外注意,作為護理人員應該根據患者病情的不同,對患者的日常飲食進行指導,要求患者合理膳食,多食用容易消化,有營養的食物,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防止對消化道刺激過大,導致病情的加重。在這一方便,護理人員應該多和患者家屬進行溝通,指導家屬為患者提供合理的飲食。
(4)健康教育護理。開展健康教育護理也是優質護理工作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主要包含護理人員要及時將與疾病相關的知識或注意事項告訴給患者及其家屬,例如常見疾病的一些癥狀,治療后容易出現哪些并發癥等。患者在治愈出院以后,護理人員應該叮囑患者嚴格按照醫囑,定時服藥,不可隨意對服藥時間和服用量進行改變,禁止隨意用藥。此外,還要叮囑患者藥物保存時,要防熱、防潮、避光,在低溫環境下保存藥物。
1.3觀察指標: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采用SAS(Zung焦慮自評量表)、SDS(抑郁自評量表)進行打分評價[4]。對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采用本院自制問卷調查表進行調查,患者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人數×100%。1.4統計學分析:對所有患者資料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用百分比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標準差表示,P<0.05表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心理狀態評分。對兩組患者在護理前,分別進行SAS、SDS評分標準進行評分,對比顯示,護理之前兩組評分對比差異不明顯,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護理以后,兩組患者的SAS評分與SDS的評分對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前與護理后SAS與SDS評分對比,觀察組前后對比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對照組前后對比差異不顯著,沒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通過對比,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5.24%,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57.14%,兩組對比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對于消化內科來說,采用優質護理措施主要是將患者作為中心,為患者提供精心的護理服務,從而保證治療的順利進行,提高醫院的整體服務質量,最終實現患者滿意、安全、優質的服務目的[5]。對于消化內科護理工作,通過創新護理模式、制定護理機制、重視臨床護理實踐實現病人和家屬滿意、醫生和護士滿意、社會和政府滿意的目標。在優質護理模式下,要求改革護理模式,以患者為中心,護理人員動態調配、合理分工,制定整體護理模式,保證患者護理的質量,護理工作要由護理人員操作,包含對患者病情變化的觀察、記錄、反饋醫生等,體現護理的價值。對于優質護理服務而言,要建立可持續的長效發展機制,將護理績效與職稱晉升、評優、薪酬等掛鉤,切實做到同工同酬、多勞多得,保證護理隊伍的穩定。在護理工作中還要建立護理規范化培訓與考核機制,與整體責任制護理適應,要將護理工作責任落實到人,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措施。消化內科患者通常病情發展比較快,而且發病比較急,所以在護理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風險,要求護理人員必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職業技能與責任心,用優質的服務面對該項工作的挑戰,對消化內科患者在護理過程中,采用基礎護理、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及健康教育護理結合的優質護理措施,能夠使患者治療的信心得到提升,能夠積極的配合治療,使治療的效果得到實現。本組研究中,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采取優質護理措施,從患者心理狀態評分表現上來看,觀察組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從護理滿意度方面來看,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7.62%,對照組的護理滿意度為59.52%,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4.結語
綜上所述,將優質護理措施用于消化內科護理管理中,對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作用顯著,也能夠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使患者能夠積極配合醫院治療,提高了治療的效果,因此優質護理措施在臨床護理中,有推廣的價值。
參考文獻
[1]笪繼東.在消化內科護理管理中強化護理責任制的探討[J].中國衛生產業,2015,01(25):256-257.
[2]徐鳳麗.探討優質護理模式在消化內科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1(04):469-470.
[3]李琳.無縫隙護理管理在消化內科優質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衛生產業,2015,07(15):815-816.
[4]黎蓉.觀察消化內科護理管理中的優質護理應用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1(15):1317-1318.
[5]金衛宏.優質護理服務在綜合內科病房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12):272-273.
作者:陳會群 單位:武定縣人民醫院內科
第二篇:消化內科護理管理中優質護理的利用
摘要
目的:探討優質護理在消化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方法:2015年收治的100例消化內科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按照隨機的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組均有50名消化內科患者。在實驗的過程中,對于對照組的患者,實施一般性的常規護理;對于觀察組的患者則在實施一般性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進一步的優質化護理。結果:通過對照組和觀察組在康復效果及患者滿意程度的比較可知,對照組患者康復率為84.2%,觀察組患者康復率為9,6.8%,其數據比較差異顯著(P<0.05);同時對照組的患者對醫院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也十分明顯的低于觀察組。結論:在消化內科內實施優質的護理可以切實有效地推動患者的恢復,同時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提高患者對醫院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
關鍵詞
優質護理;消化內科;護理管理
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的持續深入及醫療水平的提高,廣大患者對醫療機構的護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一背景下,醫療機構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完善護理管理模式,實施優質護理[1]。這對促進醫療單位升級轉型,提高經濟效益與社會聲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具體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我院收治的100例消化住院患者,年齡18~69歲,其中男45例,女55例。在患病表現方面,肝硬化21例,消化性潰瘍19例,上消化道出血22例,胃潰瘍16例,上消化道出血合并消化道潰瘍22例。對100名患者進行隨機分組為對照組50例,觀察組50例。兩組消化內科患者基本狀況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實驗方法對于對照組內的50例患者,本醫療機構對其給予一般性的常規護理,同時對患者進行必要的抗感染治療。具體來說,常規護理的主要包括藥物與行為護理,針對消化內科手術患者切口容易產生感染的問題,本醫療單位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對其實施了抗感染治療,從而規避病人受到感染而危及身體[2]。與此同時,護理人員向患者傳授簡單的康復呼吸辦法以及休息體溫等內容,盡可能的減少患者在日常住院生活中的傷痛。對于難以忍受疼痛的病人,可根據醫囑服藥一定的止痛藥物。
1.2.2觀察組實驗方法對于觀察組內的50例患者,本醫療機構則在實施一般性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其優質護理,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在飲食優質護理方面:本單位對觀察組內消化內科疾病病人進行飲食方面的調控,對病人恢復身體有著重要的推進作用。具體來說,手術治療后2d內食用流,2d后結合病人身體的康復情況,可按“流質-半流質-普食”循序漸進的改變飲食。與此同時,嚴禁患者食用油膩、辛辣的食品,鼓勵清淡飲食,以免加重患者術后病情,不利于身體的康復。其二,在心理優質護理方面:當病人入病房住院后,護理工作者將醫療機構的具體布局及時告知病人,盡可能的減少病人的恐懼感。與此同時,醫療機構為病人布置干凈整潔的病房,可播放舒緩音樂,平和病人的心情。護理工作者與病人要進行積極交流,對病人的心理狀況進行及時的觀察,從而進行切實有效的心理疏導。更為重要的是,護理工作者要時刻保持微笑,態度和藹,盡可能的減輕病人及其家屬的壓力與不適感,營造輕松愉快的生活氛圍。最后,實施優質護理,還要盡可能的豐富護理內涵,在患者住院期間,在病房外側設立患者反饋信箱,及時的了解病人的實際需求,對病人提出的意見要盡可能的去解決。此外,消化內科也要定期組織護理工作人員的培訓會,增強其專業素質,為患者提供更為優質、舒適的服務。
1.3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從實驗的結果來看,對照組患者的恢復狀況低于觀察組,對照組患者康復率為84.2%,觀察組患者康復率為96.8%;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率為98%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率為85.7%兩組的數據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近年來,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的推進與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病人的自我對護理水平的要求不斷增強,對醫護工作者的護理水平及服務態度要求更高,護理趨向于方便性、及時性及高效率[3]。消化內科護理工作繁瑣、耗時,醫護工作者在日常護理中若不能掌握熟練的護理技巧,易出現工作失誤,從而引起護患糾紛。為有效規避醫患糾紛,樹立良好的醫護形象。優質護理將病人作為護理的中心,以滿足病人的要求作為護理主要準則,旨在提高護理工作滿意度。對病人進行優質護理時,在科室走廊內設立意見箱,采納廣大患者及其家屬的意見與建議,在強化自身專業素質的同時,不斷完善護理設施與水平,提高護理質量。本研究結果說明,優質護理在消化內科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患者的恢復,從而有助于提高醫療單位經濟效益與社會聲譽,值得其他單位的借鑒與推廣。
參考文獻
[1]劉梅紅.優質護理在消化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河南醫學研究,2013,6:936-937.
[2]梁亞平.優質護理在消化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基層醫學論壇,2014,24:3263-3264.
[3]黃穎.優質護理在消化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5,30:224-225.
作者:黃芳 單位:百色市樂業縣人民醫院
第三篇:消化內科護理管理中優質護理的應用
摘要
目的:本文探討了消化內科管理中應用優質護理的措施和效果。方法:選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該院診治的100例消化內科患者資料進行分析,采用隨機數字方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護理方式,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優質護理,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48例滿意,滿意率為96%,高于對照組(60%,P<0.05);觀察組平均出院時間明顯比對照組短;觀察組康復率94%顯著高于對照組(80%,P<0.05)。結論:在消化內科管理中應用優化護理可有效提高患者滿意度,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增加對患者治療的的康復率,值得在消化內科管理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
優質護理;消化內科;護理效果
消化內科作為醫院的主要科室,具有患者人數多,患病種類復雜多樣,病情轉化快的特點,因病情原因患者極易產生面情緒,這些都有可能引發醫患糾紛,阻礙臨床療效。常規的護理方式不能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護理工作的難度逐漸增加。為更好地處理這些問題,現采取優質護理的方式,應用人性化的護理模式,拉近醫患距離,可有效增加患者對我院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提高患者的康復速度。本研究旨在探討在消化內科管理中應用優質護理的措施和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診治的100例消化內科患者資料進行分析,采用隨機數字方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入選患者均符合消化內科臨床診斷標準。觀察組有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齡20.5~68.8歲,平均(45.9±4.2)歲,病程1~10d,平均(2.2±1.1)d,其中消化性潰瘍12例,上消化道出血16例,肝硬化10例,消化性潰瘍并出血5例,胃潰瘍7例;對照組有50例,年齡22.4~70.4歲,平均(44.8±4.4)歲,病程1~9.5d,平均(2.4±1.2)d,其中消化性潰瘍11例,上消化道出血15例,肝硬化10例,消化性潰瘍并出血6例,胃潰瘍8例。患者及家屬對治療方法及護理措施等完全知曉,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性別、年齡等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兩組患者都給予相同程度的針對性治療及檢測。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優質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心理護理掌握患者的病情、心理、生活等各方面情況,耐心與患者及其家人進行溝通,注意患者的心理變化及其情緒波動[1]。幫助患者分析指導面臨的問題,并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讓患者能積極配合治療,避免負面情緒對治療的影響。
1.2.2飲食護理對于消化內科患者,應針對患者的不同情況制定科學食譜,對于病情嚴重的患者應以流食為主,如牛奶、豆漿、湯類,等易于吸收的營養飲食,讓患者補充足夠的蛋白質,保證患者擁有較好體力和身體條件。
1.2.3康復護理:根據患者的病情,對于身體情況允許的患者,指導其做適當運動,以增強患者體質,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1.3護理效果標準護理滿意度根據我院護理規范標準制定的考察標準,調查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總分≥90分為非常滿意;總分≥80為滿意;總分≥70為基本滿意;總分≤70為不滿意。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軟件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其中符合正態分布的數據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存在統計學意義予以LSD法兩兩比較。P<0.05提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滿意度對比觀察組35例非常滿意,10例滿意,3例基本滿意,滿意率為96%,高于對照組(80%,P<0.05)。
2.2兩組患者康復率及出院時間對比觀察組康復率94%顯著高于對照組(80%,P<0.05);觀察組平均出院時間明顯比對照組短。
3.討論
當今社會人們的身體、心理壓力激增,環境污染加劇,飲食結構不合理等原因導致患消化內科疾病人數逐漸增多[2]。面臨科室患者人數多,患病種類復雜多樣,病情轉化快,醫患糾紛增加的問題,除了要在臨床上準確治療患者疾病外,在后期護理中如何增加患者的康復率,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避免醫患糾紛成為消化內科管理的新課題。傳統的護理方式在多年的臨床應用中顯露出了諸多問題,無法很好承擔當今醫療環境下的護理責任[3-6]。采取優質的護理方式能夠更多的從患者角度出發,增進醫患距離,改善患者心理身體存在的各種問題,為解決護理中存在的矛盾提供了有效途徑。在本次研究中,采用優質護理的觀察組滿意率為96%,高于對照組(60%)(P<0.05);平均出院時間和康復率都優于對照組,護理效果顯著。
4.結語
綜上所述,在消化內科管理中應用優質護理收到了顯著成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程真霞.人性化護理模式對手術時患者滿意度及護理質量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2,12(17):112.
[2]李加莎,染攻,金茜,等.淺談人性化護理服務在消化內科的應用體會[J].解放軍醫藥雜志,2011,23(4):211-212.
[3]趙婷,李文碧,何曉莉.護士和家屬對消化內科優質護理服務認知情況[J].臨床合理用藥,2012,5:134-135.
[4]張洪君,楊美玲,蘇春燕,等.對“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實施意義與落實方案的思考[J].中國護理管理,2010,10(4):22-23.
[5]姜金霞,彭幼清,陳麗萍.住院病人護理服務需求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2,26(8):2214-2217.
[6]谷水君.現代婦產科護理管理模式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5):66-67.
作者:陳春香 王曙霞 周莉莉 呂靖 張曉梅 李平 單位:山東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