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維度卓越工程師標準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卓越工程師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高校和企業作為兩大主要培養主體,承擔著主要職責。全面理解卓越內涵和卓越工程師標準,是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順利實施的基礎和前提。目前關于企業維度卓越工程師標準的研究較為欠缺。本文闡述了企業維度卓越工程師標準的意義,通過課題調研分析了企業維度的卓越工程師評價標準,并對高校如何深化卓越工程師標準認識和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
卓越工程師;企業維度;評價標準
自2010年6月教育部啟動“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來,高校、企業、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等做了大量深入的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文獻出現了飛速增長的現象。[1]但是,梳理有關研究發現,基于企業維度的卓越工程師標準的研究還很欠缺,企業對于“卓越計劃”的關注和參與還不足。這一問題勢必影響“卓越計劃”的順利實施,需要引起各界特別是工科高校的高度重視。
一、“卓越”評價與企業維度卓越工程師標準的意義
何為卓越?新華詞典的定義是:杰出;超出一般。可見,卓越不是一個實體范疇,而是一個關系范疇,是比較對照物或置于一定參照體系后得出的一種關系狀態。據此,以“卓越計劃”實施為時空背景,可以認為該計劃培養出來的卓越工程師杰出,超出一般,即通過評價和比較,證明比傳統培養模式培養的工程師出眾。對“卓越計劃”培養的工程師的評價活動,涉及評價主體、評價標準、評價方式三個要素。簡言之,評價主體可分為學校和企業,評價標準可分為學理標準和實踐標準,而評價方式可分為靜態和動態方式。另外,如果按照工程師成長的軌跡進一步拓展,可分為學校學習和企業工作兩個階段的評價。三要素之間具有較強的關聯性,在評價實踐中,三要素中任一要素的變化,都會影響評價結果。往往是評價主體因素主導了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學校作為評價主體,因學科思維、相對封閉辦學和高效方便等,習慣于按照學理標準,實施以人才培養方案和學習效果為主要內容的靜態方式。而企業則習慣于按照實踐標準,實施以思想道德素質、技術水平、工作業績、成長歷程與工作作風等為主要內容的動態方式。學校維度的評價和企業維度的評價,均有一定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必要性。作為承擔“卓越工程師”培養任務的高校,致力于傳授系統的專業知識,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和實踐技能,增強學生的崗位適應性和發展后勁。而企業作為用人主體,以經濟效益為主要目標,希望畢業生能立刻上手,具有企業相關職位方面的扎實技能和素質要求。但是,應當深刻地認識到,學校階段對學生的培養結果,只是尚未完工的工程師“毛坯”。學生畢業后進入企業從事技術工作,才有可能實現工程師身份的轉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工程師乃至卓越工程師。從工程教育目的和人才成長規律看,企業對卓越工程師的評價,具有更為顯著的現實性、客觀性、導向性。同時,企業對于工程師評價標準的意見,在工程教育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參照和指導價值,不僅有利于學校制定和實施適切的培養標準和培養方案,更有利于人才培養和使用的上下環節聯動,促進企業在學校教育階段的主體力量的發揮。學校不是企業,無法全方位真切感知企業的需求,因此,作為在校工程教育階段的主導力量,需要時刻站在企業需求和工程師成長歷程的高度思考和分析工程教育,高度重視企業維度卓越工程師標準的研究。
二、企業維度卓越工程師標準的調研與分析
2014年7~8月,浙江省軟科學重點課題———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校企合作模式和企業參與動力機制研究課題組,對浙江省內11家企業、1家政府機構進行了實地調研。這11家企業為,浙江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叉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金固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景興紙業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車有限公司、浙江生輝照明有限公司、新濤華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萬豐奧特控股集團、杭州四達電爐成套設備有限公司,以及寧波海伯精密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政府機構為寧波北侖區人才辦。實地訪談的對象主要為企業的技術、人事部門負責人。同時,課題組還選擇浙江省內101家企業進行了現有工程師培養質量評價、校企合作有效模式、企業參與動力因素等內容的問卷調查,實際回收有效問卷99份。被調查企業覆蓋機械、電氣、化工、建筑等工程師分布較為典型的行業,覆蓋國有、民營、合資、股份制等性質企業,覆蓋傳統行業和高新技術行業,覆蓋中小及以上規模企業,具體情況見表1。經對調查問卷的統計分析,被調查企業對工科畢業生存在問題的評價意見見圖1。根據實地訪談獲得的信息,結合對問卷調查結果的分析,課題組認為,企業維度對卓越工程師的評價標準可以概括為以下六個方面。
1.熱愛工程,忠于工程師職業。在社會公眾圖1被調查企業對工科畢業生存在問題的評價心目中,有一種工程地位遜于科學,工程師地位低于科學家的認識。由于工程活動現場性和約束性高,工程師職業綜合性、實踐性很強,工科專業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負擔也較一般專業重,因此,工科學生熱愛專業的比例并不高,畢業后即使從事工程師職業,安心的也不多。四達電爐認為,企業最頭疼的一件事是如何發現、吸引熱愛行業和工程師職業的畢業生,如何留住優秀工程師。杭叉集團介紹,集團2013年有意招聘18名合適的實習生,但最終實際簽約的僅1人。新濤華宇認為,工程師職業源于工匠,盡管當今時代工程師的要求和工作條件有了巨大的變化,但工匠精神這一點要求沒有變;德國的工業產品質量之所以世界一流,這與他們工程師的工匠精神緊密相關。
2.對企業忠誠,融入企業文化。工程師加入企業成為企業集體的一員,也就成為了企業命運共同體的一員,就要切實承擔對企業的責任,主動融入企業文化和企業價值觀,將自己的成長和企業的發展有機統一起來。本課題調查問卷中“工科畢業生具有的優勢”項目統計結果顯示,只有29.30%的被調查企業認為“關心企業發展,積極獻計獻策”。吉利汽車介紹,公司非常注重企業文化建設和對員工的企業文化熏陶,畢業生進入公司后首先開展的是對企業文化的融入。景興紙業、寧波海伯認為,工程師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認同并實踐企業價值觀,以企業價值觀塑造個人事業觀。新和成認為,工程師要以公司利益為重,有強烈的安全和保密意識。萬豐奧特認為,工程師要穩定性好,對企業有強烈的責任感,能承受技術工作中的高壓力。
3.扎根基層,勤于實踐和學習。工程師職業經驗性和實踐性很強,需要通過長時間的積累才能系統掌握相關的知識技能,特別是一線的生產和技術工作經歷,是工程師成長的基礎資源。景興紙業認為,工科畢業生只有到生產一線從事技術工作二到三年,才能為工程師職業生涯打下基礎,今后也才有可能轉型為優秀的管理者和領導者。生輝照明認為,工科畢業生至少要三年穩定于一線的生產和技術崗位。四達電爐、萬豐奧特認為,優秀工程師應該“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而現在的一些工科畢業生實踐能力偏弱,更突出的問題是求知欲和進取心比較低。新濤華宇認為,工程師要踏實安心,扎根一線,熱愛專業。
4.知識技能結構合理,實踐應用能力強。工程師工作內容系統性、綜合性、實踐性強,對知識、能力、素質和三者之間的結構要求很高。圖1顯示,63.64%的被調查企業認為工科畢業生實踐能力薄弱,44.44%的企業認為所學專業知識與實際工作需要脫節,42.42%的企業認為技術知識不扎實,40.40%的企業認為缺乏行業背景知識。杭叉集團、景興紙業、新和成均認為工程師應該是復合型人才,包括不同學科、領域知識之間的復合,管理和技術的復合,比如機械行業的工程師應該是機電一體化人才,化工行業的工程師也要掌握金屬材料的知識。四達電爐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工程師應該以工程型為基礎,具有較強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各有專長,而不是一個模子澆鑄出來的。吉利汽車認為,工程師應該基層經驗豐富,熟悉一線工作,熟悉質量標準和管理。浙江金固認為,當今很多企業技術、設備和銷售都是國際化的,外語水平和國際交流能力是工程師的重要素質。新和成認為,卓越工程師應熱愛行業,有不怕失敗、迎難而上、爭創一流、十年磨一劍的精神,有務實、嚴謹、細致、合作的思維特質;能理論聯系實踐、實踐深化理論,熟悉技術、工藝和設備。
5.具有團隊精神,善于溝通與合作。企業是一個有著共同目標的研發生產銷售的集合體,具有天然的團隊性。處于當今時代的企業,其發展規模和技術水平,決定了要依靠團隊才能完成。以項目和問題為紐帶的團隊合作,是工程師工作的常態。新和成認為,企業要獲得一流人才很難,個人英雄主義在企業很難行得通,但有可能也非常有必要打造英雄團隊,工程師應該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能力。四達電爐認為,作為企業工程師,必須具有團隊合作意識和能力,善于人際溝通。吉利汽車認為,具有團隊精神,認同企業文化,是招聘工程師的必要條件。寧波海伯認為,一些年輕人個性過強,團隊和集體意識較為淡漠,與企業的技術開發要求不相適應,也不利于工程師成長。
6.具有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勇于攻堅克難。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對處于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下的企業而言,創新更是其生存和發展的法寶。技術和管理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工程師在扎根基層、忠于企業、善于實踐的基礎上勇于創新、迎難而上,才能成為企業歡迎的卓越工程師。受訪的企業都十分重視科技研發和創新工作,研發創新需求很旺盛,也開展了大量與國內外院校的合作研發。新和成認為,工程師應有較好的科技創新精神、能力和潛質,有單獨或合作開發創新的能力,并通過科技創新成為企業與院校之間合作關系的紐帶。新濤華宇認為,讓年輕工程師來開發年輕人使用的產品,可以更好地把握消費者心理和產品需求,是保證科技創新和產品研發成效的重要途徑。寧波海伯認為,科技創新和開發中失敗案例肯定比成功案例多,工程師要執著堅持,不怕失敗,敢于創新。
三、啟示
由于行業和企業選擇、調查方法、樣本數量、企業管理人員感悟能力等差異,以及課題組人員認知、總結、表述的局限,類似調查形成的結論可能不盡相同。從本次調查來看,上述標準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課題組對卓越工程師標準和高校如何制定卓越工程師學校標準等有了更為真切和深刻的認識,并有以下三點重要啟示。
1.辯證分析企業維度評價標準的合理性、局限性和不可替代性。合理性方面,企業不敏感、不糾纏于所謂卓越的詞匯表述,而是注重工程師的實踐表現,采用的是實踐思維,是置于企業具體真實的任務和環境之中進行考察,如與企業的需求、價值觀相匹配,以業績為導向等,標準來自于用人實踐。同時,企業較高校更為全面深入了解行業技術、設備、工藝、標準等,更了解工程師在企業的能力、實踐表現,以及業績和存在的問題。從本課題調研結論中可以看出,他們提出的標準基本上都是合格標準的要求。局限性方面,主要是企業以經濟效益為主要目標,選人和用人的功利性較強。同時,企業作為一個微觀經濟個體,是基于企業自身較為局限的領域和視角而提出要求,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比如,涉及到工程師的保密和安全素養,新和成和景興紙業的認識差異是非常大的。不可替代性方面,主要表現為工程師的使用主體為企業而不是高校,盡管高校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調研工程師標準,但企業維度的信息居于主導地位,是高校獲取畢業生工程實踐信息的主渠道,具有不可替代性。
2.充分認識卓越工程師標準中各項內容的層次、權重和生成順序差異。政府部門已經出臺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學者們也發表了不少關于通用標準的論文。高校、政府部門、學界對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通用標準,一般包括基本素質、現代工程意識、基礎知識、專業知識、技術標準、學習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創新意識和開發設計能力、管理與溝通合作能力、危機處理能力等10個方面。[2]從全面、系統的學理標準看,無疑是科學的。而課題組在調研中的感受卻與之有比較明顯的差異。分析原因,這既有通用標準是靜態結構的原因,也有對通用標準的靜態認識的原因,更是由于各項子標準具有權重差異和層次差異所造成的。比如,每個受訪企業都強調了工程素養和職業觀、價值觀的相似要求。這一條標準可視為工程師標準的“皮”,而其他標準可視為“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離開了這個基礎和前提,提出其他再多再好的標準,也無異于緣木求魚。另外,正是因為當前高校工科畢業生在這方面比較欠缺,受訪企業的注意力過多地被吸引到這個軟肋上,導致訪談中一些企業對工程師素質能力技能要求的思考顯得不夠深入全面。這也啟示我們,卓越標準是以合格標準為前提和基礎的,要首先重視合格標準的調研和思考。同時,無論是合格標準還是卓越標準,其各項子標準之間是有層次、權重差異的。另外,從工程師成長的動態過程看,標準中的一些要求在形成上也是有一定的順序差異的。
3.聯合企業在職業性和學術性標準之間找到合適的平衡點。國家在設計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體系中考慮了通用標準、行業標準和學校標準三個層面。通過調研,課題組加深了國家設置三個層面標準特別是學校自主設置學校標準必要性的認識。課題組認為,可以形象地將通用標準、行業標準和學校標準看成應然標準,而企業提出的要求為實然標準。作為高校,對于工程師的應然標準和實然標準,均應給予同等重視,處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統一性與多樣化的矛盾,根據自身辦學定位、辦學優勢和特色、服務面向,認清并尊重行業差異、企業差異,創新與企業的合作模式,激發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和評價的動力,找到職業性和學術性之間的合適平衡點,積極引導企業聯合制定并實施好學校標準。企業維度對卓越的理解和卓越工程師的標準,是實施“卓越計劃”的抓手,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由于行業、企業差異,以及調研技術和成本等制約,要全面準確把握卓越工程師標準十分困難,課題組的本次調研成果還比較粗糙。另外,課題組對于卓越工程師標準中各項內容的層次、權重和生成順序差異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課題,希望能引起高校和企業的關注和研究。
參考文獻
[1]陳新民:《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研究現狀(2008~2012)》,《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4期。
[2]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研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
作者:陶永建 馮軍 龔勝意 單位:浙江科技學院圖書館 浙江科技學院教師教學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