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發展生態審計及可持續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生態審計是生態經濟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生態審計的定義、發展等內容為基礎,進行了生態審計指標體系的設計。并對其實施提出了相關的建議,以促進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和諧。
關鍵詞:生態審計;原則;可持續發展;意義
一、生態審計的概念及發展
生態審計這一詞最早在國外出現。早在1993年,LindaS.[1]在《生態管理與生態審計:經營中的環境問題》一書中就介紹了生態審計的理論知識。“生態審計”和“生態認證”是歐盟環境部長在1998年提出的概念,并且鼓勵各國和各組織能夠自愿的接受審計。國外也很早就進行了實踐,采取了大量的有效措施來促使生態審計更好的實施。這為他們以后能夠更好地開展生態審計提供了豐富的經驗。例如瑞典松茲瓦爾開展了環境監測和市政府的內部審計。奧地利的“維也納生態經濟建設規劃”也在經濟體生態審計、二氧化碳氣體排放削減,監督機構體系建設等等方面提出了明確合理的安排。在國內[2],雖然出臺了綱要,明確提出要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審計制度。并且一些地方政府如海南省、浙江省、黑龍江大慶市也出臺了相應的生態審計制度。但是各級行政機構所推行的生態審計僅僅是對環境的審計,并沒有深入了解企業層面。因為企業追求更多的是利益。所以在實施生態審計上不徹底。生態審計是一種技術性監督行為,應用領域廣泛,主要應用于生態學、生態工程學、產業生態學等學科。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把生態文明融入經濟[3]、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因此,當前的重中之重是構建明確的生態審計指標體系,完善生態審計的方法和措施,進而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生態審計指標體系的設計
(一)生態審計指標體系原則生態審計指標體系分為:生態績效指標、社會績效指標、經濟績效指標。指標體系構建應遵循以下原則:1.可操作性原則。數據能否可獲得是進行生態審計指標體系建設優先考慮的問題,且這些數據應具有代表性和權威性,能全面反映所處行業生態系統的發展水平。這就要求生態審計需要具有可操作性。即工作人員對數據獲取、技術手段開展等要簡便易行。2.系統性原則。生態審計指標體系要能夠全方面的反映企業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對自然資源的有效開發與利用,及其產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等。所以,指標體系是多層面的:即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經濟和社會效益,生態審計技術手段完善等等。3.科學性原則。生態審計體系要反映出生態與發展的本質和內在規律,也要符合客觀實際。因此數據的來源要具有公認性,即收集數據應運用科學的方法。這些數據才能夠更準確反映出產業所存在的優點與不足。4.可比性原則。各產業之間雖有共同點,但更多的是有其自身的特點。生態審計指標體系若有可比性,可以使不同的行業進行橫向對比,找出各自的優勢和它們之間的差距。有利于各行業之間相互借鑒,共同與環境和諧發展。
(二)績效指標1.生態績效指標。從國內各級政府機構制定的生態審計制度表明生態審計最終目的是保護生態環境。生態審計的內容主要包括廢棄物的排放、能源利用率、環境污染等。2.經濟績效指標。“全員勞動生產率”、“營業收入”、“成本費用利用率”是生態審計體系經濟績效指標的主要內容。并且政府也要將非財務指標納入到經濟指標評定中與財務指標進行對比,更好地突出其本質特征,從而使我們能夠更加清晰、全面的評價企業。3.社會績效指標。我們可以用六個指標從不同的角度反映生態審計的工作人員的福利現狀。六個指標分別為:人均年薪、人均住房面積、人均承擔科研項目、人均年職業培訓經費、人均醫療報銷比例、人均療養費。從人均年薪、人均住房面積,這兩項指標可以反映產業職工的收入和生活條件。而“其他四個指標則用來衡量政府及各單位機構對教育、科研、衛生的投入情況。
三、生態審計的實施
(一)政府生態審計生態審計能夠更好的開展,以至能夠更好的來解決經濟和生態之間的問題,必須需要行政機構來進行統一規劃、調和、監督。所以政府需要承擔這一職能,發揮統一領導的作用。且當生態審計實施的時候,需要政府在法律上的幫助和支持,并對相關的資金使用進行全面的監督,防止資金的濫用。政府還需要把生態審計的相關處罰措施落實到實處。
(二)企業生態審計企業應當明確生態審計的目的,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系統,開展一系列的生態活動。企業管理者應當將生態審計相關的目的、規定、措施全面地傳達給企業的工作人員,提高他們對生態保護的意識,并且督促和監督他們的執行情況。
(三)民間生態審計民間生態審計主要是權威業務機構所接受委托對特定主體的生態環境影響的審查業務。但是,民間生態審計也有不足之處。因此我們首先要使民間生態審計人員具備科學的理論指導。然后,注冊會計師在生態審計工作中需要相關的法律對其進行保護和支持,即要完善民間生態審計的法律規范。最后,要使審計人員具有較高的品德修養,要對客戶負責,對同行負責,對社會和生態負責。
四、生態審計的意義
生態審計的建立體現了人們對自然的尊重和保護。生態審計可以讓人們樹立正確的生態消費觀念,減少資源的不必要浪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態審計可以降低公司生產過程中對資源消耗,降低公司處理廢水、廢氣等的成本,提高公司的利潤。可以提讓公司在公眾面前樹立良好的形象,有利于公司的運轉。通過生態審計,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也能夠得到良性循環,從而促進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常萍.領導干部生態環境審計制度的生態倫理基礎研究[D].江蘇:南京林業大學,2016.
[2]王睿.發展生態審計強化生態文明建設[J].經濟研究導刊,2011.
[3]鄭生明,倪貴平.自然資源審計探析[J].發展研究,2014,(2):92-96
作者:常萍 單位: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