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研討制造業成本核算模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傳統成本核算的模式與特征
1.常規管理模式
對于復雜裝備制造企業,項目成本預算多以產品或項目為計算單位,零部件、整件乃至整機成本不夠精細,組成成本的各部分數據預算都以歷史實際數據估計而來,而歷史實際數據一直是以消耗計量,進一步導致項目預算也較為粗放。另外,成本系統與其他配套的信息系統尚未集成,成本核算資料難以收集,材料費在投料、領料后直接計入相關項目的成本。由于缺少對資源使用情況(包括人力資源、設備資源)的統計,制造費用以及間接費用以直接成本為分攤依據計入產品成本。
2.傳統模式的主要缺點
由于缺少精細化的成本核算模型和準確的成本基礎數據,傳統模式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問題:
(1)材料成本在投料、領料后直接計入相關的產品成本;外協加工費直接計入產品成本,未提供相應圖號以及用途。
(2)由于生產系統與其他系統尚未集成,無法獲取投產以及實物的流轉情況,另外由于缺少成本對象的相關信息以及成本結轉的方法,造成在制品的轉移沒有進行成本結轉。
(3)不同成本中心的不同成本要素需要不同的成本動因,但由于缺少成本動因的依據,導致所有的成本要素都是以直接成本為分攤依據計入產品成本。
(4)由于缺少資源使用情況(包括人力資源、設備資源)的信息,制造費用和間接費用以直接成本為分攤依據計入產品成本;動力能源及輔助消耗沒有消耗計量,不依據計量統計進行成本分攤。
(5)成本核算與生產、科研活動過程及在產品實物流轉過程脫節,成本核算粗放。
二、成本核算模型的規劃與設計
通過對成本核算目標的分析,可以發現成本要素、成本中心、成本對象和成本考核期間是成本核算的四大主要維度,成本核算模型也圍繞這四個維度進行設計。
1.業務框架
成本要素描述成本的業務組成,成本中心描述考核的責任主體,成本對象明確成本核算的目標與粒度,他們三者在成本考核期間中相互作用,共同描述當期成本的發生。
(1)成本要素
成本要素描述成本的組成,如可將成本分為設計成本、制造成本、試驗成本和質量成本4個組成部分,設計成本又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差旅費、設計費等,制造成本又細分為工資費、折舊費、動燃費、管理費、材料費、外協費等。通過成本要素,整個成本核算的業務組成得以建立,成本核算工作也圍繞著成本要素進行。成本要素在核算時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成本,如材料費、人工費等,一種是間接成本,如折舊費、動燃費等。直接成本可以定義其取數來源,從相關業務系統中直接獲取數據。間接成本需要定義分攤規則和算法,按照成本動因在成本對象和成本中心中分攤。
(2)成本中心
成本中心是對企業組織結構的劃分和梳理,可將企業行政組織劃分為設計試驗中心、生產加工中心、服務保障中心。設計試驗中心包括設計部門、調試部門等,生產加工中心包含加工制造部門和外協管理部門,服務保障中心包括采購部門、質量部門、信息化部門等。通過對成本中心的劃分,成本考核就建立了明確的責任主體。
(3)成本對象
成本對象是成本核算的落腳點,對于復雜裝備制造業,按照成本管理粒度,可以將成本對象劃分為產品級、分系統級和零部件級。從成本控制的角度而言,成本對象的粒度越細,成本管理的難度越低,控制的效果也越好。目前,按照BOM結構定義產品的成本對象是比較直觀的做法,也易于理解和實施。
(4)成本考核期間
成本數據的發生終歸是在一定的考核期間中進行,在成本核算過程中,一定要明確成本核算的時間跨度,做到不重算、不漏算。
2.核算流程
成本核算是成本系統將各業務系統收集的成本數據在成本對象和成本中心中按成本要素以及預先定義的成本分攤方法,進行成本檢查、歸集、分配、結轉的過程。
作者:馬永波單位: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森林經營部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