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連片特困地區公共服務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調研問卷設計與實施方法
調研問卷共有兩種,調研問卷Ⅰ為“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滿意度評價”,調研問卷Ⅱ為“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農村公共服務需求度評價”。調研選取14項有代表性的農村公共服務項目并分成4大類,分別為基礎類公共服務、基本民生類公共服務、經濟類公共服務、社會類公共服務,其中,基礎類公共服務包括鄉村道路建設、供電照明、通信網絡、農田水利設施、飲用水設施建設;基本民生類公共服務包括義務教育、醫療衛生服務保障、養老;經濟類公共服務包括農業科技下鄉推廣、農民職業技能培訓、農民貸款優惠;社會類公共服務包括垃圾收集處理、社會治安狀況、文化娛樂體育設施。調研問卷Ⅰ滿意度評價表,采用李克特五點評分量表(Likertscale)對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滿意度進行測評,將各項公共服務滿意度設置5個選項“非常滿意”、“比較滿意”、“基本滿意”、“不太滿意”和“非常不滿意”。調查內容就是請農民根據本村公共服務供給的實際情況對上述14項公共服務的滿意程度進行評價打分。然后再采用賦值法對各項滿意度分別賦值,“非常滿意”為5分、“比較滿意”為4分、“基本滿意”為3分、“不太滿意”為2分和“非常不滿意”為1分。滿意度是一個加權平均數,按量表計算值計算。分數越高,說明該項公共服務供給滿意度越高。調研問卷Ⅱ需求度評價表,將上述14項公共服務列出迫切需求、需求、不需求、非常不迫切需求四個需求等級,由農民根據自我感受對各項公共服務進行唯一選擇,不能多選。同樣給四個需求等級賦予一定的權重值,依次為4分、3分、2分、1分,最后的需求分值也采用加權平均法,參照上述計算公式得出。分值越高,表明農民對該項公共服務供給需求度越高。
二、實證分析
在實地調研結束后,筆者整理并匯總統計了有效問卷,并以百分比的形式得出了各項公共服務供給的滿意程度和需求程度,先計算得出各項滿意度和需求度分值,滿意度分值滿分為5分,需求度分值滿分為4分。
(一)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滿意度的評價分析從表1可以看出,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江西省羅霄山區農民對公共服務供給的總體滿意度評價偏低,分值為3.05分,滿意度得分最高的前四個項目是供電照明、通信網絡、鄉村道路建設、義務教育;滿意度得分最低的后四個項目為農民職業技能培訓、農業科技下鄉推廣、就業服務、文化娛樂體育設施。從總體情況來看,基礎類公共服務供給滿意度相對較高,經濟類和社會類公共服務供給滿意度都很低,基本民生類公共服務處于一般水平,表明農民對政府提供的“硬”公共服務滿意程度高于“軟”公共服務。自從新農村建設以來,江西省羅霄山區農村供電照明、通信網絡、鄉村道路狀況有了較大地改善,但農業科技下鄉推廣、職業技能培訓、就業服務和文化娛樂體育設施仍然是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中的軟肋。
(二)農村公共服務需求程度評價分析從表2各項農村公共服務需求的分值來看,農民對各類農村公共服務的需求優先順序依次是:醫療衛生服務保障、鄉村道路建設屬于需求程度第一等級的公共服務;飲用水建設與安全、義務教育、養老、農民貸款優惠屬于需求程度第二等級的公共服務;供電照明、農田水利設施、社會治安、通信網絡、垃圾收集處理屬于需求程度第三等級的公共服務;農業科技下鄉推廣、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文化娛樂體育設施屬于需求程度第四等級的公共服務。農民對醫療衛生服務保障的需求最強烈,屬于基礎設施類公共服務的鄉村道路建設和飲用水建設需求也很強烈。農民對農業科技下鄉推廣、職業技能培訓、文化娛樂體育設施的需求程度低。
三、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滿意度和需求度矩陣分析
把上述農戶的滿意度和需求度得分數據作為觀測值,對公共服務的滿意程度和需求偏好進行綜合考察,并在此基礎上對農村公共服務進行聚類分析,探討出各類公共服務供給的特征(見圖1)。第Ⅰ象限特征:高需求度、低滿意度,公共服務為養老服務。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速發展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老年人口增長快,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數目劇增,而農村的青壯年多數選擇外出務工,這使得農村養老問題呈現高齡化、空巢化趨勢,因此養老保障服務成為農民需求度較高的公共服務。第Ⅱ象限特征:高需求度、中等滿意度,公共服務包括醫療衛生服務保障、鄉村道路建設、飲用水建設與安全、義務教育。鄉村道路建設和飲用水建設與安全屬于基礎類公共服務,中等滿意度表明近些年來各級政府加大了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大力改善了農村道路和飲水的狀況,基本解決了通路、通水問題,所以大部分村民給予了肯定的評價。值得注意的是,飲用水設施建設與安全的滿意度在基礎公共服務中是最低的,水壓低,水質差一直是村民反映最多的問題。醫療衛生服務保障和義務教育屬于民生類基本公共服務范疇,醫療衛生服務和義務教育直接關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是農民最需要的公共服務之一。國家實行了義務教育免費之后,“兩免一補”政策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保證了村民的看病問題,政府補貼起到了一定的緩解作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家庭負擔,參合率在90%以上。滿意度中等的原因在于義務教育在設施、師資、資金保障方面還并不完善,鄉村衛生院設備匱乏、醫術水平有限、醫務人員不足、大病救助少。
第Ⅲ象限特征:高需求度、高滿意度,在所調查農村無此特征公共服務。第Ⅳ象限特征:中等需求度、低滿意度,公共服務包括農民貸款優惠、社會治安、垃圾收集處理。農民貸款優惠滿意度低,原因在于申請支農信貸資金條件適當但程序繁瑣,訪談中不少村民表示沒聽說過此項政策。關于社會治安,大部分村民認為當地農村社會治安總體良好,但盜竊案件頻發。在所調研的農村中有一大部分是新農村建設示范村,衛生整頓、環境治理以及村容村貌等方面都有較好的改善,然而遠離村鎮的山村大多數生活垃圾都是隨意排放、任其風化。村民對這些公共服務表示出不滿情緒,但加強改進的意愿也并不很強烈。第Ⅴ象限特征:中等需求度、中等滿意度,公共服務包括農田水利設施、供電照明、通信網絡。供電照明狀況滿意度最高,其次是通信網絡,被調查的村民認為這兩項服務能滿足基本需求,村民對電壓不穩、信號不強這些問題基本能容忍,農田水利設施存在設施陳舊、年久失修、更新改造緩慢等問題,但他們認為這是政府的事,所以改善的需求并不是很強烈。
第Ⅵ象限特征:中等需求度、高滿意度,在所調查農村無公共服務呈現此特征。第Ⅶ象限特征:低需求度、低滿意度,公共服務包括農業科技下鄉推廣、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文化娛樂體育設施。調查發現很大一部分村民對農業科技下鄉推廣、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缺乏了解,甚至有的受訪者表示沒聽說過。大多數農民表示沒有參加過農業科技推廣和技能培訓活動,農技推廣員也是偶爾下到農村,少數村民甚至懷疑農業科技推廣和培訓服務的效果。當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用工單位常常會組織職業技能培訓,因而他們對當地政府提供的技能培訓興趣不大,留在農村的老弱農民對農技推廣關注度不高。農民對農村文化娛樂體育設施的滿意度和需求度都是最低的,這主要是因為農民認為文化娛樂體育的需求屬于較高層次的需求而缺乏這些方面偏好。第Ⅷ象限特征:低需求度、中等滿意度,在所調查農村無此特征公共服務。第Ⅸ象限特征:低需求度、高滿意度,在所調查農村無此特征公共服務。
四、農村公共服務供給優先序的結論與政策建議
通過上述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滿意度和需求度的綜合矩陣分析,可以看出滿意度較高的公共服務,需求度會降低一些,例如供電照明、通信網絡。但也有例外,鄉村道路建設的滿意度排在第三位,但是它的需求度仍然很高,處在第二位;農業科技下鄉推廣、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和文化娛樂體育設施的滿意度很低,然而農民對它們的需求度也是最低的。這表明農村公共服務的滿意度和需求度不存在完全相關性,這一結論與張立榮、李名峰(2012)的結論一致。需求度不完全受滿意度的影響,還受農民農民收入水平、文化素質和觀念等因素影響。結合上述模型分析,按照以需求為導向的原則來確定江西省羅霄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農村公共服務供給優先次序,從先至后排列依次為:第Ⅰ象限、第Ⅱ象限、第Ⅳ象限、第Ⅴ象限、第Ⅵ象限、第Ⅶ象限、第Ⅶ象限。第一,養老服務,排在供給優先序首位,它屬于農民生存和安全需求,當地各級政府應擴大“新農保”的覆蓋面,提高農民參保補貼水平和養老保障水平,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保證村民都能公平地享受國家的普惠政策。第二,對于供給優先序第二位的的醫療衛生服務保障、義務教育這民生類基本公共服務需要加大財政資金投入,保障弱勢群體基本醫療服務的可得性,逐步實行高中階段義務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對農民需求意愿強烈的鄉村道路建設、飲用水建設與安全這類基礎設施項目,發放專項財政轉移支付資金,設立專項財政資金支持農村經濟發展和產業調整。第三,對于供給優先序第三位的農民貸款優惠,放寬當地農戶申請支農信貸資金的條件并簡化申請程序,建立三農風險保障機制,降低農業發展的高風險性和不穩定性,保障農業的收益和農民的收入,最大程度的保證農民無后顧之憂。加大對農村犯罪活動的打擊力度,建設農村安全防控體系。第四,農田水利設施、供電照明、通信網絡公共服務處于供給優先序第四位。一方面加強重點領域的公共財政投入,另一方面,要著力提升基礎設施類公共服務的維護保障水平。第五,農業科技下鄉推廣、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文化娛樂體育設施供給優先序排在第四位,隨著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農民對此類高層次公共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強,建立自下而上的農民需求表達機制,通過順暢的需求表達渠道增強農民的參與決策意識。提高農村自治組織的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實現政府主導下吸引個人、民營企業和社會組織通過互動合作的方式共同參與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多中心解決方案。
作者:陶叡單位:嘉應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