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資料文庫 學科定位下的社會學論文范文

學科定位下的社會學論文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學科定位下的社會學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學科定位下的社會學論文

一、回顧:國內網絡社會學相關研究

(一)網絡社會與傳統社會學研究的范式轉型

雖然學界對于網絡社會的認識存在較大分歧:一些研究者認為網絡社會是一種社會形態,是生產力不斷發展的產物,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對象,其本身具有獨特的運行規律;而另一些研究者則認為網絡社會只是一種社會建構,是通過話語構建起來的,不存在于現實的社會中。但這些研究都普遍認為,面對因互聯網崛起而形成的新社會經驗,調整和改變社會學的理論視野與問題意識,已是今日社會學研究的當務之急。如盧安寧認為,以現實社會學研究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觀察網絡社會已經顯示出了許多局限性,這造成一些成果看上去更像是傳統社會學的網絡版,也使這些研究無法繼續深入下去。[2]黃少華等人認為,網絡社會學作為一種知識形態,極有可能將社會學的研究帶入一個全新的領域,從而構成社會學的一個嶄新理論范式。從這個角度而言,當前網絡社會學研究的關鍵,應該在如何理解與解釋網絡空間的獨特社會結構與社會行為。[3]童星、羅軍從“唯實論”的研究立場出發認為,網絡社會是一個現實的社會,而非虛擬的社會;是一種新的社會存在方式,且給經典社會學理論帶來了挑戰。[4]林閩鋼將網絡社會與原有工業社會進行了比對,認為網絡社會的出現改變了原有工業社會學的現實基礎。社會學研究對象的巨大改變必然帶來方法及社會學理論的整體性轉型。網絡社會的現代性是社會學的新視野,虛擬性是社會學的新拓展,網絡社會問題是社會學的新挑戰。[5]張春華以網絡輿情為研究對象,認為構建網絡輿情的社會學研究體系不僅要有網絡社會的本土化經驗,還要有全球化的視角。[6]總之,來自社會學的網絡社會研究者普遍認為,面對網絡時代和網絡社會的來臨,社會學不應該“缺席”,理應以其特殊的理論視角進行解釋和批判。網絡社會學的研究既不能完全脫離社會學的范疇,又不應拘泥于已有社會學的范疇,特別是傳統社會學的范疇,而需要采用新的方法,建構新的理論解釋,對網絡社會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和研究。

(二)網絡社會學的學科定位

國內網絡社會學研究者普遍認為,網絡社會的特殊性要求社會學研究范式的轉型,這恰恰為建立網絡社會學,并成為社會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戚攻,2000;鄧偉志,2001;謝俊貴,2003;郭玉錦、王歡,2010;任娟娟,2012)但是總體來看,學界目前對網絡社會學的學科定位仍存有一定的爭議。一些學者從社會唯實論出發,認為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一樣,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社會實體。如戚攻等認為,網絡社會學主要是從社會學視角研究網絡與網絡社會生存、發展和運行的機理,揭示網絡對現實社會制度和社會行為的影響。[7](P6)任娟娟認為網絡社會學是運用社會學的理論、方法以及研究手段對網絡社會行動與網絡社會結構進行研究,并通過對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之間的比較來反思二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模式與機制的一門社會學分支學科。[8]而另一些學者則從社會唯名論出發,否認網絡社會的一般客觀實在性,認為網絡社會只是一個純粹的符號名稱,身處其中的網民才是網絡社會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如夏學鑾認為網絡社會學是研究網絡行動者在網絡時空中的溝通和互動規律以及網上行為和網下行為相互關系的一門科學。[9]鄧偉志等認為網絡社會學是一門研究在特定網絡社會生存方式下,團體和個人(網民)以及家庭、社區、政府、企業等機構、組織的社會生活(活動)的發展、變化規律的科學,該文同時還闡述了網絡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和基本范疇。[10]童星、羅軍認為,網絡社會學是研究網絡社會行為及社會行為體系的一門學科,具體而言,主要研究網絡社會的構成、網絡特定的文化現象、網民的特點、網絡社會行為互動模式、網絡社會群體和網絡社會組織、網絡社區、網絡社會秩序、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的關系,等等。[11](P6)實際上,上述“唯實論”與“唯名論”兩種學科定位分別對應了社會學的兩種研究傳統,即實證主義傳統與人文主義傳統?!拔▽嵳摗钡难芯勘辛藢嵶C主義的傳統,強調網絡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網絡社會結構,因而,主張研究者應當從獨立于個人而存在的社會事實的角度來界定網絡社會學,網絡社會制度與社會結構也必須從宏觀的視角加以把握。而“唯名論”則繼承了人文主義傳統,主要從行動論的視角出發,強調對網絡空間個人行為的理解,主張從個人行動的主觀意義進行網絡社會學研究。總體來看,網絡社會學是一種沒有中心權威和中心話語的社會學,亦即一種后現代的社會學。網絡社會學不僅僅是社會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作為一種知識形態,它極有可能將社會學的研究帶入一個全新的領域,從而構成社會學的一個嶄新的理論范式。

(三)網絡社會學核心概念的界定

任何學科都有它的核心概念,核心概念是學科研究的基礎。只有科學界定其核心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才能為學科的理論發展夯實基礎。網絡社會學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網絡社會、網絡社區、網絡行動等,學者們主要通過社會學的已有概念來對網絡社會學的核心概念進行界定和厘清。最初,學界大多將“網絡社會”僅僅作為問題的語境或社會背景,并沒有給出具體界定。后來,一些學者開始嘗試界定網絡社會的內涵。如郭玉錦、王歡將網絡社會界定為,“是由人類若干個體經由電腦聯機關系所建立起的一個共同體,是每個上網者能夠與不同時空的其他人彼此互動的場域”。黃少華認為網絡社會是一個虛擬與真實交織的雙重空間,是流動空間與地域空間的交織。虛擬社會已經具備了“社會”所應有的主要特性。網絡作為社會性存在,已經成為人化的社會環境,人化的生活場域。鄭中玉、何明升梳理了已有關于“網絡社會”的界定,將之歸為兩大類,即新社會結構形態的“網絡社會”(networksociety)和基于互聯網架構的電腦網絡空間的“網絡社會”(cybersociety),并對兩種網絡社會的界定及其含義作了進一步的分析,澄清了兩者所指上的混亂。此外,一些學者還從網絡社會的概念出發,衍生出了一系列新的相關概念,如“網絡社區”、“虛擬社區”、“網絡行動”等。如何明升認為,“網絡社區是一種社會互動共同體,是網絡成員借網絡進行心理交感和行為交往的社會單位;它超越了傳統社區的地域疆界和社會行政區劃的地區控制;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共同體,也是人類生活中除家庭和辦公室以外的‘第三個處所’”。劉瑛等從網絡互動的角度定義了虛擬社區,認為網民通過互聯網的傳播是真正的互動,并且這種互動構筑了新的社區———虛擬社區。馮鵬志認為網絡行動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行動,既是網絡社會得以構建的歷史起點,又是網絡社會學研究的邏輯起點。

(四)從社會學視角分析網絡社會現象

隨著網絡社會的力量日益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由網絡而引發的各種網絡社會現象,如新的網絡社會運行機制、網絡社會行為與網絡社會問題等,日益引起了國內有關學者的注意。有學者以社會運行論探討網絡社會的運行機制。比如,白淑英、何明升以社會學的互動理論為基礎解碼了網絡社會BBS的互動機制和過程。樊佩佩以社會資本理論解讀了網絡空間人際交往的運行機制。[20]楊帆基于網絡文化的形成,發現網絡空間的社會化運行機制發生了變化。李永剛認為不斷擴張和密織的互聯網,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瓦解了由電話公司、出版社、報刊編輯部等建構起來的人工秩序,無論對不對、好不好,某種無組織、無目的、無計劃的“自生秩序”已經出現在互聯網世界,并對既有人工秩序造成了巨大沖擊。孫聰等從社會分層理論、社會沖突理論、戈夫曼的劇場理論分析了網絡暴政的形成機制。也有研究者從多維視角分析網絡行為。如黃少華(2006)認為,網絡行為是一種發生在主體邊界及主體間邊界上的書寫活動,具有臨界性、非物質性、非個人化、實時性、流動性、不確定性、非線性、碎片性等后現代特征。吳鵬森、鄧俊運用布迪厄的場域理論分析了開心農場的形成原因,用社會交換理論解讀了網絡空間的偷菜行為。尤紅斌從身體社會學的視角解讀了由于身體缺席帶來的行為失范,并分析了網絡傳播行為的特征。王榮啟從社會資本理論分析了博客的互動行為。徐艷國通過實證研究,從社會化角度分析了影響大學生網絡越軌行為的因素。陳文心通過韋伯的“理想類型”分析了青少年的網絡道德失范行為。從社會學視域解析網絡社會問題。社會問題是社會學研究的重要內容,網絡社會問題亦是學者比較關注的主題。謝俊貴分析了網絡社會信息污染產生的原因及其社會危害,并為有效控制網絡信息污染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曲文勇、張諺分析了網絡空間的異化行為,闡述了網絡異化的具體表現。譚燕瑜、戚杰強從社會化的視角解析了網絡時代的親子沖突以及帶來的社會化問題。此外,還有學者從社會心理學的視角分析網絡社會的精神現象和心理問題,如鄧志強認為,網絡時代社會認同的時間發生了意義的轉變,社會認同的空間出現了場域的轉換;[32]羅迪發現網絡給社會成員帶來了精神生活上的“異化”、意義危機、倫理困境。

二、當前網絡社會學研究存在的主要不足

總體而言,當前國內社會學有關網絡社會的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處于一種“疏松化”狀態,在內涵、外延、議題、范式等學科基本問題上尚存爭議,鮮有共識,而且學科體系尚未形成,研究者的責任擔當不夠。

(一)網絡社會學的理論研究呈現“疏松化”

根據中國知網的檢索,截至2013年5月30日,只有78篇論文在以社會學的理論視角分析網絡社會的新變化、新情況。而以“網絡社會學”為名的相關理論研究更是數量有限(僅有5篇)。由此可見,當前雖然有關網絡社會的研究數量眾多,但已有網絡社會學理論研究的成果總體較少,與網絡社會學在社會學學科中日益顯著的核心地位并不相稱。仔細分析已有網絡社會學理論研究的主要內容與觀點,可以發現,當前網絡社會學理論研究總體仍處于一種“疏松化”狀態。大多數學者是以網絡化作為一種社會情境來研究社會事件,以網絡社會為時間或空間環境背景進行分析一定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把目光聚焦在網絡社會本身。然而,網絡社會學的相關理論仍不成熟,尚未系統化,面對網絡社會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大多數的研究者仍是在用經典社會學的理論進行再解釋。網絡社會的研究者需要對此進行認真反思,因為網絡社會作為一種新的社會存在方式和新的社會形態,傳統社會學必然面臨著解釋力不斷下降的趨勢。研究者需要發揮社會學想象力,形成理論自覺,構建新的網絡社會學理論體系。要通過對網絡社會的研究推動網絡社會學研究發展,更多地采用本土化的研究方式進行研究和創新網絡社會學,發現網絡社會結構內在的規律性及其獨特性。網絡社會學研究不僅要面向現實,而且還要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形成新理論。

(二)網絡社會學的核心概念缺乏共識

隨著網絡社會研究的不斷拓展和深入,網絡社會學的研究議題逐漸清晰化,形成了諸如“網絡社會”“網絡社區”“網絡行為”“網絡群體”等核心概念。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學界對這些概念的使用大多停留于自說自話的階段,尚未達成一致的認識。雖然有學者嘗試通過梳理同一概念的不同界定,以期達到概念內涵上的統一,如鄭中玉、何明升(2004)梳理了有關“網絡社會”的界定,但總體而言,學界對于網絡社會學核心概念的使用仍然存在較大的隨意性。一個新興的學科如果不能在核心概念的使用與界定上達成共識,那么進一步的、與之相關的理論研究和經驗研究必然會遭遇質疑,從而給這個學科的發展帶來嚴重問題。具體而言,這種隨意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一些核心概念的提出不夠嚴謹。不少研究者是在借用社會學理論已有概念基礎來提出網絡社會學的概念的,比如很多學者在使用“網絡社會”“網絡社區”“網絡行為”“網絡群體”等概念時,實際僅僅就是在已有的“社會”“社區”“社會行為”“社會群體”等概念的基礎上冠之以“網絡”一詞,對這些概念的解釋主要停留于文字上的詞義闡釋,而沒有深入解讀網絡社會帶來的這些概念在內涵與本質上的變化。而且,“網絡”與“虛擬”經常混淆使用,沒有嚴格區分兩者之間的異同。第二,網絡社會學核心概念的理論邏輯起點存在分歧。有些研究者主要是基于社會“唯實論”提出一些網絡社會學的相關概念、判斷和命題。比如,戚攻等認為,網絡社會是一種新的社會存在,是互聯網通過虛擬技術模擬現實情境所形成的一個新的生存空間;網絡社會是一種新的社會形態,與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等概念相對而言,因此,網絡社會是客觀存在的,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34]而有些研究者則是基于社會“唯名論”提出一些網絡社會學的相關概念,認為網絡社會、網絡社區、網絡行為等是研究者構建起來的,是對現實社會的虛擬再現,并非真實存在(鄧偉志,2001;郭玉錦等,2010)。正是這種社會學理論視角的差異,導致了對當前有關網絡社會學核心概念的解釋出現了截然不同的涵義。第三,網絡社會學的核心概念仍需深入挖掘。核心概念的確定并在學術圈內達成共識是一門新興學科發展的必要條件,是進行判斷、推理的基礎和前提,是理論形成的基本要素。然而,有關網絡社會學的核心概念尚未成型,存在較大的爭議。比如,當前學界對于網絡社會、虛擬社會、賽博社會、信息社會、數字化社會等名稱的使用比較混亂,對“網絡社會”界定比較模糊。

(三)網絡社會學的學科體系尚未形成

一門學科體系的形成,必須有其特殊的研究對象和獨立的研究方法。當前,雖然有不少研究者提出要建立網絡社會學的分支學科,但卻忽視了網絡社會學作為一門學科的最基本要素的考察與分析。一門學科要真正地在學術領域劃出屬于自己的圈地,形成自身的學科體系,它才能真正成為一門學科,才能擁有話語權,才能與其他學科進行對話。首先,網絡社會學的研究還缺乏元理論。如前所述,當前大多數網絡社會學理論只是在照搬經典社會學理論或現代社會學理論來詮釋各種網絡社會行為和網絡社會現象,基于網絡本身特質提出的元理論并未出現。其次,網絡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究竟是網絡社會結構還是網絡行動,或者是其他,目前社會學界依然存在爭議。這種爭議主要表現在“一元論”和“二元論”觀點之間的對立。如任娟娟(2012)、黃少華(2002)等學者主要從系統論的視角出發主張“一元論”,認為網絡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網絡社會結構,主要研究網絡社會中的網絡社會特征、網絡社會制度等結構性內容。而李一、馮鵬志認為,網絡社會結構和網絡社會行為都是網絡社會學研究的對象,是網絡社會學分析的起點。[35]最后,網絡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尚未確定。一些學者雖然提出了網絡社會學應該確立其獨立的研究方法,但還只是停留在理念設想上,對于具體方法是什么,如何操作,與社會學方法的區別等等問題,均未能給出回答。符福垣提出了信息社會學的方法體系包括六個方面:邏輯思維法;信息調查法;綜合分析法;量化分析法;科學歸納法和系統辨識法,[36]但該文主要停留于方法介紹,并未對每種方法在網絡社會研究中的有效性進行深入論述。王旭通過一個網絡討論個案,對網絡帖子和網絡討論進行社會學分析,[37]應當說這樣一個研究還只是停留于對社會學研究方法的具體化運用,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網絡社會學研究方法方面的研究??傊?,網絡時代社會學在方法上的拓展為傳統社會學研究帶來了新機遇,網絡社會的興起也為社會學研究提供了新的“阿基米德點”,[38]國內學者需要緊緊抓住這個機遇積極推進有關網絡社會學研究方法的專門研究。

(四)網絡社會學研究的平臺建設與對策研究滯后

社會學作為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理應承擔其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以一種獨特的社會學眼光,發揮社會學的想象力,對虛擬社會報以更多的人文關懷與責任擔當。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國內網絡社會學研究的責任擔當意識尚不夠,在學科平臺建設與對策研究方面仍顯得較為滯后。一方面,有關網絡社會學研究的平臺建設略顯不足。在國內,雖然一些大學和科研機構組建了網絡社會學研究機構或是納入了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如哈爾濱工業大學組建了網絡與社會研究中心;蘭州大學的“網絡社會學:網絡時代社會學的重建”已經列為國家“985工程”資助項目等,但是總體而言,網絡社會學研究的專門機構和平臺尚不足,仍需進一步加強建設。另一方面,有關網絡社會現實問題的對策研究偏少。網絡化作用于中國社會變遷已是當今學術界迫切需要研究的議題,虛擬社會并非一個“理想王國”和“潔凈天地”,網上虛擬社會同樣存在著許多現實社會中常見的社會問題,甚至衍生出現實社會少見的社會困擾和麻煩。現實社會與網絡社會相互交融,如何構建有序的網絡秩序,如何解決網絡犯罪、網絡謠言、網絡暴力等問題,這些都需要社會學進行理論思考,作出解釋,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三、網絡社會學研究的未來走向

網絡社會學研究本身就是社會學對新的社會存在形態的介入和反思,而且提供了對傳統社會學理論和方法進行反思和整合的契機。隨著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網絡社會已然成為一種全新的社會形態,它對社會成員的觀念、行為等方面的影響力和滲透力越來越強,網絡空間已經成為社會成員生存與發展的新場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面對當前國內網絡社會學研究存在的上述問題,筆者認為網絡社會學要獲得更大發展就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獲得突破。

(一)轉向網絡社會空間理論研究

社會空間本身就是社會學理論研究的重要領域,網絡亦是一種社會空間,網絡社會學的理論研究應該轉向網絡空間與場域的理論研究,并以此為核心理論,拓展網絡社會學的理論體系。經典社會學理論孕育著許多有關“社會空間”的思想。涂爾干是第一個把空間當成理論問題來闡述的社會學家,他認為,與原始社會組織相似,空間、時間和其他思維類型,在本質上是社會性的。[39](P17)齊美爾開啟了對空間進行社會學研究之先河,認為空間只是兩個要素之間的關系,在一個要素和另一個要素之間發生的運動或變化要借助于進入空間位置來發生,因此相互作用就是空間的填充,空間為人類活動提供了可能。[40]而且,齊美爾還就空間理論進行了最早的經驗研究,其著作《都市與精神生活》討論了都市空間對都市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即都市密度刺激和高頻率的互動,造成了都市特有的不良心理和精神氣質。此外,???、安東尼·吉登斯、沃勒斯坦等人也對社會空間問題進行了專門論述。當代社會學家也從不同層面轉向到社會學的空間理論,把社會空間作為一種理解社會的新維度、新視角、新路徑和新的問題意識。隨著網絡社會的崛起,社會學必須修正其理論研究范式,從現實空間轉向虛擬空間(場域),從而拓展社會學的研究視野,為社會學的發展提供一種新的理論框架和新的問題意識。

(二)盡快完善網絡社會學的學科體系

網絡社會學研究的目的在于運用社會學理論解釋、解讀網絡空間中的社會現象、社會問題,以及揭示網絡社會運行的內在規律,促成網絡社會和諧秩序的形成,促進網絡社會良性運行。近幾年國內網絡社會學研究發展很快,但距離形成完善的學科體系,仍需要著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擁有獨立的研究對象。任何一門學科都必須擁有自己獨立的研究對象。網絡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網絡行為、網絡現象和網絡社會結構。網絡行為和網絡現象雖然發生在虛擬空間,但離不開現實社會,在本質上是現實社會行為、現象的延伸。因此,網絡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既有真實性,又有虛擬性。這是網絡社會學研究對象的最重要特征。除此以外,網絡社會學研究還需要把握網絡社會結構的扁平化與跨邊界性特征。網絡社會是一種新型的社會結構,是一個去中心化、扁平化的社會結構,只有把握網絡社會結構的特性,才能更好地理解網絡行為和網絡現象。同時,網絡社會的“社會邊界”發生了變化,傳統的地理邊界的意義日漸式微。擁有獨立的研究方法。任何一門學科都必須擁有自己獨立的研究方法。網絡社會學研究不可能只是進行理論研究,還需要經驗材料的支撐。網絡空間出現的新現象、新特征、新問題,必須通過新的視角進行闡釋,而新的視角需要新的方法論、新的工具進行研究。網絡社會學研究對象的雙重性,即真實性和虛擬性的統一,決定了網絡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必須將實證主義方法論和人文主義方法論統籌起來,既要用實證的方法,比如社會調查、觀察等具體方法獲取資料;又要用主觀的人文主義研究方法進行解釋與闡釋。而且,網絡社會學應借助社會學研究方法的理論支持來創新,即通過考察和研究網絡社會對現實社會的重塑與再造過程,以及考察和研究人在兩種互動環境中的關系與作用來探索網絡社會的研究方法。擁有系統的理論研究。只有明確網絡社會學的基本議題,才能擁有系統的理論研究,才能形成新的理論研究范式。在網絡社會學的后續研究中,需要著重圍繞以下四個方面的基本議題展開:一是網絡空間的社會行為,要弄清楚其與現實社會中的行為差異以及其背后的運行規律。二是網絡空間的社會結構,要弄清楚網民的社會身份、階層等變化以及網絡的時空特征。三是網絡空間的社會問題,要弄清楚其具體類型以及影響因素。四是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的相互關系,要弄清楚網絡空間與現實空間的相互作用機制。

(三)賦予網絡社會研究者以責任與擔當

社會學自誕生以來就一直在追蹤社會生活的最新變化,當一個嶄新的社會形態呈現在社會學面前,社會學應當責無旁貸地對之做出思考與回應。社會學的鼻祖孔德提出社會學研究的目的是維系社會秩序和推動社會進步。面對網絡社會帶來的新現象和新問題,社會學必須發揮社會學想象力,積極承擔起構建網絡社會健康發展的歷史責任與擔當。研究者要積極研究網絡空間社會秩序的維系問題。網絡社會學研究要積極應對網絡時代帶來的變化,從理論上解釋網絡空間內各種新的社會現象,為維系網絡空間的社會秩序提供依據。隨著網絡社會的崛起,傳統的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一種扁平的、多元化的社會結構將替代垂直的、中心的社會結構;傳統的交往方式也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人們的交往方式從“血緣、地緣、業緣”拓展到“網緣”。面對新的社會結構類型,經典社會學的概念范疇將面臨挑戰,其理論的解釋效力也會大打折扣。針對網絡社會的獨特性,研究者必須進一步完善網絡社會學的學科體系,解釋網絡空間的社會行為,研究網絡空間社會秩序的維系問題。研究者要積極推動網絡社會治理與發展。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交互影響,網絡社會治理面臨的問題更加復雜,難度更大。比如,身份映射失效沖擊著網絡社會治理,網絡社會特性弱化了網民主體的身份屬性,現實社會規范失去了約束效力,從而導致網絡空間更容易發生失范行為。而且,網絡空間中“社會”、“國家”、“公民”的地位及關系出現變化甚至發生失衡,“社會”的地位逐漸提升,“國家”的地位處于相對弱勢,公民意識日益增強,這些都給網絡社會治理與發展帶來了新的課題。社會學研究的目的是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網絡社會學亦要承擔研究網絡社會治理的責任,從而推動網絡社會治理與發展。

作者:鄧志強單位:中共湖南省委黨校共青團理論教研部副教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清国产视频 |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亚洲bd |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激情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精品情人露脸在线观看 | 九号影院 | 日韩欧美在线精品 | 久久久最新精品 | 99热在线获取最新地址 | 日韩欧美在线免费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国产 | 自拍99|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 激情五月婷婷在线 | 在线视频网站www色 羞羞视频免费观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8 | 啊嗯啊羞羞网站在线观看 | 免费一级在线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最新亚洲国产有精品 | 中文字幕视频免费 |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网站 | 一级理论片| 国产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 一级国产 | 婷婷色九月综合激情丁香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天堂不卡 | 伊人色婷婷 | 欧美午夜在线观看 | 精品视频 九九九 | 亚洲一级片在线观看 | 欧美日皮| 亚洲欧美在线免费 |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 在线视频精品免费 |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在线 | 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毛片 | 欧美日韩亚洲电影网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毛片亚洲精品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