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自發行為下的工業設計方式探微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設計師在識讀個體自發行為后,能更早一步地進行思考創作,在創作中就不會局限于諸如如何解決某個物品的功能性問題等,而將重點放在如何用更多途徑去輔助實現個體操作物品的行為動作。此類設計作品不僅能零距離地與個體對話,更重要的是個體自發行為不會被某單一情景所禁錮。比如聲控燈的設計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當人們在黑暗中找不到電燈開關的時候,設計師就想到了在開關附近貼上發光材料的貼紙,這就是根據物品自身問題來進行的設計創造過程。這樣的設計雖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問題,但設計思想卻被禁錮在必須按壓開關才能開燈的設計思維中。聲控燈的誕生突破了開關自身的局限,用全新的設計思路去分析個體開燈這一行為,得出了不一定非要用手按壓或觸摸,發聲的行為同樣也可實現目標動作的設計思維。
綜上所述,個體自發行為可以作為工業設計主動創作思路的來源,同時設計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輔助個體自發行為,兩者相輔相成的關系共同組建了為個體服務的生存環境。
個體自發行為對工業設計的意義
以個體自發行為為導向的工業設計著重關注個體行為過程以及行為和物品的關系,因此以個體自發行為為導向的工業設計具有特殊的意義。
(一)實現工業設計的歷史傳承性
以個體自發行為為導向的工業設計,以其在創造物品形式中的優越性實現物品設計的歷史傳承。例如供人直接飲水用的器皿的設計,從原始人使用的各種貝殼到封建社會的觥、斛等,再到現今的各類玻璃、陶瓷器皿等,無論是在造型的設計上還是材料的選用上都有了很大的變化,但在飲水的過程中人所做出的動作是不變的。所以從古到今供人飲水的器皿都是以圍合空間為設計要點,在此過程中才出現了豐富多樣的有把手的、有異化杯體邊緣的或者新型材質的器皿形式。可以看出,作為工業設計方法的一種途徑來源,自發行為將會使工業設計中的物品得到歷史傳承。
(二)實現工業設計人性化的設計目標
個體自發行為引導下的工業設計是以尊重個體行為為基礎的設計方式,它不會用翻版的舊形式去干涉個體行為,而是在完全理解個體行為意識的基礎上,得出的產品創意的過程。由于該方式全方位地洞察了個體行為的細節,因此設計出的產品能更好地與個體銜接溝通。個體在使用這類用品時能清晰地理解作為工具的物品所傳達的訊息。由于物品在設計的過程中是嚴格按照個體行為過程而設計的,所以設計出的物品能高效地、多方位地滿足個體需求,實現設計的人性化。如圖1中針對手部殘疾人所設計的鍵盤輸入工具及書寫工具,使用戶在操作動作中的不便得以用輔助工具的形式解決,從而幫助手部殘疾人正常地工作學習,該輔助工具表現出的人文關懷體現了人性化的設計理念。
以個體自發行為為導向的工業設計方法
實現工業設計的方法很多,如仿生設計、逆向工程設計、解構主義設計等,都是在詳細了解物品特性后,結合現有的自然學、數學、統計學等學科知識,總結出來的設計方法。以個體自發行為為導向的工業設計則是以分析個體行為為基礎,結合系統設計、個體體驗設計等知識進行展開的。具體方法如下所述。首先,第一階段注重對個體行為動作的解析,注重對行為動作與物品之間關系的探索。通過分析個體在使用物品時所產生的連續性的自發行為動作,列舉出個體行為動作與使用物品間的關系詞語,這些詞語用來描繪個體行為在實施過程中與物品的配合度及融洽度。例如該物品能精準地實現個體的目標動作,或者該物品能恰當地彌補個體動作中的不足之處,等。也可以列舉兩者之間的問題,例如個體動作在實現過程中物品能否恰當地識別出行為動作的變化之處,并作出一定的反應,或者物品是否對個體存在潛在的威脅元素,等等。然后把第一階段羅列出的個體動作根據重要程度進行排序,其標準依據的是個體行為所起作用的大小。
根據排序找出完成個體行為動作最為重要的階段。該階段的物品形式及個體行為的操作細節都將成為后期分析的重點對象。深入剖析所排列的個體自發行為,分析各階段實現個體行為難易的原因,是因物品配合度引起的操作困難,還是由于個體自身的不恰當操作,這些對后期設計改造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最后,針對問題所在的階段進行設計構思,彌補階段性的行為動作困難,成形的設計就是最好的物品更新設計。由于該設計方法是在階段行為中分析物品的形式,因此物品總的形式更改不會有非常大的變化。下面以乘客上下公交車以及給嬰兒沖兌奶液兩個案例來說明該設計方法的具體實施過程。
(一)乘客上下公交車實例分析
筆者把乘客上下公交車的自發行為動作細分如下:抬腳上車;打卡或投幣;站穩后前行找座位;坐下或拉吊扶手;了解下車信息向后門移動;做下車準備;手拉車門;向下踏步。以上的動作是作為一般人上下車所必須經歷的程序。現在把這些自發動作的重要性、公交車上的設施與乘客行為關系以及階段行為中的改良建議通過表格的形式表達如下(表1)。通過以上表格剖析可得,在乘客上下公交車的過程中,公交車上的設備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乘客上下車的行為,但仍存在一些需要改進之處。如乘客在車體里的走動行為重要度排第二位,是較為重要的自發行為階段,但車體內卻沒有專門供乘客保持平衡的設施,只有椅背可作為支撐對象,而當車上乘客較多時,依靠椅背來保持平衡和前行都不可能,這種情況于弱勢群體來說非常危險。因此,設計一種專門用來保持平衡的設施是非常必要的。根據現有的公交車內部結構及空間形式,筆者設計構想出在車頂上安裝供吊手滑動的多條軌道,軌道滿足乘客去往車體內任意空間的需要,可采用彎曲弧度的非直線型的形式。除此之外,吊手通過鋼絲彈性能伸縮自如,大部分吊手懸掛高度剛好在第五個百分位數身高的個人高度上[7(]p24-28)。為了照顧身高低的乘客,一部分較低的吊手安置在靠近窗戶處,這些乘客在窗戶處抓上吊手并通過轉彎的軌道移動到車體的中間直至目的空間。該措施就是在分析乘客移動困難的自發行為后得出的,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乘客在車上移動過程中的平衡問題。針對其他輔助自發行為措施的不足,設計的改進也可依據上面的表格得以具體體現。
(二)家長為嬰兒沖兌奶液實例分析
在家長每天重復同樣的沖兌奶液的行為動作中,自發行為的情景分解如下:家長洗手消毒;奶瓶的消毒(一般都是用開水清洗,少數家長會煮沸消毒);打開奶瓶蓋按比例進行冷熱水的混合;打開奶粉罐蓋子;放奶粉,蓋奶瓶蓋子;均搖奶瓶內的奶液。筆者把家長沖兌奶液的自發行為過程及家長和奶瓶、奶粉罐等關系及改良建議通過表格的形式分析如下(表2)。
從下面表格中可以得出,在家長沖兌奶液的自發行為過程中,家長的手部消毒及奶瓶的消毒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需要借用輔助工具實現的行為過程。傳統的沖洗手部及開水清洗奶瓶的方式既不衛生也不科學,因此可采用消毒器消毒,而不是液體式消毒。結合現有的市場技術,開發出噴霧式的消毒器及光線消毒器是有可的。因此手部的消毒采用噴霧的消毒方式,奶瓶消毒采用光線的消毒方式,使這兩項自發行為能以較便捷的方式實現。其余行為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也在表中做了一定的構想。這些改良措施將有助于提高沖兌奶液行為的高效性。
通過以上兩個實例分析,可歸納出以個體自發行為為導向的工業設計方法,是一種階段性的剖析,并在過程中解決問題的設計方法。而在實際運用中,只要做到細致地剖析個體自發行為及其與物品之間的關系,就會找到為用戶行為服務的更好的輔助工具形式,從而設計出更具協調性的工具物品。
小結
筆者主要以剖析自發行為的步驟為出發點,重新思考每個可能成為阻礙個體行為操作的因素,找出恰當的工具形式輔助個人高效舒適地實現自發行為。可以得知,以個體自發行為為導向的工業設計方法,無論是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只要個體有掌控整個操作物品的行為,該設計方法就都能實現設計產品為個體服務的目的,并實現物品歷史的傳承,實現設計方法的傳承。
作者:甘艷單位:蘭州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