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評估技術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作者:李自美 楊國翠 單位:保山學院信息學院 保山學院數學學院
對于教育技術能力評價的過程和結果將會使其產生一定的導向作用,好的評價方案將會促進其培養目標的實現;相反,評價也可能會將整個培養導入歧途。傳統的評價方式只是檢查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評價是為了甄別與選拔,過分地關注學生的考試分數,但不能找出成績好壞的真正原因。為了應付考試,追求更高的分數,學習者對知識點死記硬背,而不追求合作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使老師與學習者自身都看不到學習者的進步,學習者容易產生挫敗感。被評價者在各個時期的進步狀況和努力程度被忽視,不能很好地發揮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教育技術公共課評價是一個水平測試,并非選拔性考試。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簡單地區分學習者的好壞,而是在于更好地促進職前教師教育技術技能的養成。傳統的評價方式以分數作為學生好壞的依據不足以達到我們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課程評價的本意。
技能是高校人才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種習得的能力,是我們經過練習而獲得的完善化了的動作方式,表現于迅速、精確、流暢和嫻熟的動作之中。技能評價則是通過一種或多種途徑獲取有關操作信息,在獲取信息的基礎上對學生或受訓人員的技能是否達到預先規定的標準做出判斷的過程,是對學生技能習得的檢驗。我國教育學校通常被認為是傳授知識的機構,而非訓練技能的場所。因而,以有效教學為目的而進行動作技能學習的研究,自然不像認知領域的研究那樣被重視。至于如何測量學生或受訓人員的進步,如何判斷技能是否獲得,即如何對動作技能進行評價的問題,研究得也就更少了。我國傳統的教學評價主要是采用紙筆測試的方式進行的。然而由于技能的應用性以及技能習得的靈活性,對其用傳統的紙筆測試的評價就顯得過于乏力。除了紙筆測試之外,對于動作技能的評價,較為普遍使用的方法之一是基于操作的評價,即判斷能力獲得與否的主要依據是特定操作中表現出來的操作結果。這種評價方法在判斷能力是否達到標準時是基于每一評價事物的,故在評價時要求給每一評價事物制訂一個標準。這種評價方法是在觀察專門設計的操作中學生實際表現出來的操作結果的基礎上進行的,其準確性取決于評價事物與事先規定的能力標準的相關程度,依賴于學校設備的質量和模擬真實情境的能力,其信度取決于影響評價參考標準的常見因素。然而,在操作基礎上的評價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這種評價方法對技能的評價是支離破碎的,它以犧牲對動作技能的完整評價來追求單個的動作片斷。其次,對于技能評價的準確性通常不能給出一個比較合理的判斷。技能評價的準確性通常依賴于評價標準以及評價指標的權重。而對于評價指標中的權重大多是通過對問卷調查和專家訪談的結果用層次分析的方法進行界定。但由于問卷調查本身信度的制約,以及受到專家訪談中專家本身的主觀因素以及所訪談的專家的權威性的影響,評價指標權重的制定會出現較多的問題。且目前對于評價指標中權重確定的合理性研究還很少。試想,如果評價指標體系本身缺乏科學性,那么所實施的評價所獲取的數據同樣也就缺乏其實測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質量將直接影響評價的質量。
誤差的概念告訴我們,任何測量均有誤差存在,我們只能無限接近真值,而不能得到真值。對于人的技能這種抽象特性,就更是如此了。當前,師范院校對師范生教育技術技能的評價還只是集中在通過試題(筆試和機試)來進行,評價方式就是一種總結性評價,這種評價方式已經暴露出了一些固有的缺陷,主要表現:評價標準單一;忽視評價過程;評價內容缺乏情境性;其評價結果容易產生高分低能的現象。國家對在職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作了明確規定,即要求通過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認證,國家還規定,該認證與教師資格證掛鉤,參加認證的人員還必須參加教育技術培訓。而對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的評價,目前并沒有具體的規定。所以,目前國內對于師范生教育技術技能培養還處于一個大討論時期,對教育技術的標準、內容、形式尚無明確和統一的意見;對于師范生的教育技術技能的評價更是處于探索階段,沒有一個完善而科學的評價模式。因此,建立嚴謹、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才能確保師范生教育技術技能培養朝良性化方向發展。
1.1對目標計算機網絡信息獲取的評估方法
對于計算機而言,網絡信息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因素,計算機使用者的各種重要內容都可以通過計算機網絡信息而表現出來。因此計算機的網絡信息一直是計算機網絡攻擊的重要目標,許多計算機的使用者在遭受到計算機網絡攻擊后就會出現網絡信息丟失等情況。通過掌握了計算機的網絡信息,攻擊者可以明確計算機等各項參數,從而對計算機的信息掌握程度也會相應的加深,從而在日后進行網絡攻擊的過程中能夠更加準確的確定計算機的情況,讓計算機網絡攻擊的成功率得到提升。計算機網絡攻擊效果評估技術研究文/張鋒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目前我國社會中已經普及了計算機。在大多數人的生活中都使用計算機來進行學習和工作。但是在計算機的使用過程中,網絡攻擊一直是計算機安全的重大問題,很多人因為在使用計算機的過程中沒有注意到網絡安全的問題而導致了計算機感染病毒,遭遇木馬等問題,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造成了巨大影響。因此為了保證計算機的安全使用,就需要對計算機網絡攻擊的效果進行評估。
1.2對計算機網絡進行破壞效果評估
計算機網絡被破壞的概念是指計算機網絡的整體環境遭到了改變,從而讓使用者無法按照原有的狀態以及方法來進行計算機網絡的使用。通過計算機網絡攻擊來讓計算機的網絡環境遭到改變,而計算機網絡攻擊破壞計算機網絡環境的效果就是讓計算機遭受到攻擊前后的計算機網絡特點發生了變化,進一步改變了計算機網絡環境。
1.3對目標計算機進行控制的效果評估
計算機網絡攻擊的一個目標是對目標計算機進行控制。在進行計算機網絡攻擊的過程中,進行攻擊的一方會通過自身的各項攻擊技術來對目標計算機進行攻擊,并且在攻擊的過程中獲取目標計算機的各種信息,在獲取到目標計算機的這些信息后,就可以利用計算機網絡的漏洞等特點來進行目標計算機網絡情況的獲取,從而達到控制目標計算機的效果。而控制目標計算機也分為了幾個階段,首先攻擊者是獲取目標計算機的網絡控制權限,再進一步的通過自己的計算機網絡攻擊手段來讓自身的控制權限不斷提升,在最后就可以將目標計算機進行完全控制,造成嚴重后果。
二、計算機網絡攻擊效果評估的相關標準
2.1計算機網絡攻擊效果的相關評估標準
對于計算機網絡攻擊效果的評估時能夠進行計算機網絡整體攻擊效果評估的前提條件。但是由于計算機網絡攻擊的方式十分繁多,因此進行計算機網絡攻擊效果的評估過程也十分繁瑣。在對計算機網絡攻擊效果的評估過程中,應該首先對計算機網絡攻擊的目標以及進行攻擊的具體目的進行科學的分析,從而能夠了解到攻擊者進行計算機網絡攻擊的目的。并且也需要根據計算機網絡的類型以及計算機的系統類型進行正確的評估。在評估的體系中,應該建立起相應的權重分配,從而能夠科學的對計算機網絡攻擊的效果進行分析,并且得出評估效果的結果,讓計算機網絡攻擊效果的評估客觀而準確。
2.2計算機網絡攻擊方式的評估標準
計算機網絡由于自身的特點,在進行計算機網絡攻擊的過程中是存在著一定成功率的,使用不同的攻擊方式進行計算機網絡攻擊,最終的成功率也不同。根據這一特點,可以再進行網絡攻擊的效果評估之前先進行計算機網絡攻擊方式的評估工作,并且也需要對攻擊后的效果進行預測以及分析,從而得出在遭受到了計算機網絡攻擊后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在對計算機網絡攻擊的成功率進行分析的過程中,主要可以從網絡的流量情況,網絡的暢通情況等來進行分析。而在計算機網絡攻擊進行的過程中,由于不確定因素較多,因此通過計算機網絡攻擊造成的后果往往具有較大的隨機性,因此如果是在計算機網絡攻擊發生之前進行的預測不能夠作為計算機網絡攻擊造成的后果的參考標準,只能通過數學模型進行計算機網絡攻擊后各種參數的預測工作,通過數學模型的計算來給出數學期望值,從而能夠較為準確的來進行計算機網絡攻擊的各項預測工作。
三、結語
作者:隋毓儉 單位:山西澤城西安水電有限公司
作物在生育期內吸收的水量主要來自降水和灌溉,故灌溉定額可用作物需水量與有效降雨量之差來計算,單產單產指單位面積的作物產量,可由作物總產量和作物總種植面積的比值確定。影響作物單產高低的因素很多,如灌溉、復播、良種、化肥、農藥等。灌區總經濟效益灌區總經濟效益指標可用灌區獲得的凈收益或益本比來表示。該指標適應于干旱缺水灌區,由于水資源量有限,不可能對灌區作物全部實行豐產灌溉,部分作物面積只能供給少量的水以維持非充分灌溉或只灌“關鍵水”。
水分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又稱水分生產率,是指作物每消耗1m3水而生產的經濟產品的數量。它是評價一個地區農業水管理水平和節水灌溉技術效果的重要指標。作物吸收利用的水分可以是降水、灌溉水、地下水或儲存在土壤中的水分。經濟產品因作物種類而變化,可能是塊莖或塊根(薯類等)、籽實(小麥等),也可能是果實(果樹等)或整個地上部分(蔬菜等)。同一面積上收獲的經濟產品總量與消耗的總水量的比值即為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因分析問題的角度不同,消耗的總水量有多種計算方法。水分利用效率分為灌溉水利用效率、降水利用效率、農田總供水利用效率和田間水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是指因灌溉而增加的經濟產品數量與調用的灌溉水量之比,即單位灌溉水量所增加的經濟產品的數量。降水利用效率是單位降水量所產出的經濟產品的數量,主要適用于旱地,用來表示水分轉化利用效率的高低。降水量可根據氣象部門的規范測定,作物產量在收獲時實測。農田總供水利用效率通常認為消耗的總水量為調用的灌溉水量與生育期降水量之和。降水的測量按氣象部門的規定進行,灌水量按渠首的引水量計算,兩者之和為農田總供水量。
農田總供水利用效率一般不考慮地下水補給量和土壤儲水的影響。田間水利用效率是作物實際消耗單位水量所產出的經濟產品數量。在灌溉水利用效率和農田總供水利用效率中,不考慮土壤儲水和地下水補給的作用,這在地下水位較高以及土壤儲水對當季作物生產具有重要意義的情況下,容易產生較大的誤差。同時,消耗的總水量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通過輸水過程中的滲漏、配水過程中的地面徑流或深層滲漏的方式損失掉。因此,田間水利用效率能真正反映一個地區作物生產過程對有效水源的轉化利用效率。環境質量指標環境質量指標用來衡量灌溉過程中出現的環境問題及其嚴重程度,如地下水超采引起地下水位大面積大幅下降、地面下沉、泉水量減少、水質變差、水環境惡化等,污水和咸水灌溉引起的環境污染和土壤次生鹽堿化,灌水超量引起的地下水位上升導致土壤鹽堿化的程度等。
節水農業技術與過去的單項節水灌溉技術相比,其主要區別在于強調了農業節水技術的重要性。它是將節水灌溉技術、節水農業技術和節水管理技術有機組合而成的一項綜合技術體系。因此,作為與之相對應的節水農業技術評價標準的一個指標體系,反映了上述技術體系在組合運用中的綜合節水程度,節水農業技術評價的四個層次指標為一整體,不能只用一個指標來衡量。本文提出的節水農業技術評價標準僅是一個相對標準,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以及國家和人民群眾對節水農業投入的增加,節水農業的技術評價標準也必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