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網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1網絡時代
唐詩、宋詞、元曲、名小說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中,大量的文學大家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古人和今人共同搭建了一座巨型的“文化大廈”。通過對各個文學大家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他們之間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他們都重視經典文學。網絡時代的來臨對這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經典文學的傳播方式也逃不過網絡時代帶來的沖擊。網絡時代改變了經典文學的傳播方式。在沒有網絡的時代,作家的每一部文學作品通常都會和作家的生活地點、生活狀態、人生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例如文學家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孔乙己》、《吶喊》等作品都同它的生活有著密切聯系。每部經典作品的背后都是一個時代先驅者的結合,經過漫長的時間而形成的一代人的精神的合集。經典文學使人文價值能夠永恒的存在于這個世界之中,但對這種價值的挖掘和發現往往都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然而網絡時代的來臨使經典文學的生產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雖然剝奪了文化精英對文化的掌控權,但是卻沒能獲取到經典文學的正真價值,造成了在網絡時代下,文學作品發展出現了空心化。
1.2閱讀方式的變化
網絡的快速發展,使傳統的數據逐漸走向了邊緣化,并且在逐漸走向消失的途中。電子書的出現逐漸代替了傳統書籍,人們的閱讀方式和習慣都在逐漸的發生著變化。閱讀方式的變化使閱讀變得更加便捷的同時也使文學經典的形成發生變化。在網絡時代,作家創作的作品可以在第一時間內在網絡上和讀者見面,同時和讀者就作品問題進行更深一步的探討。通過網絡,作品將成為作家、讀者、批判家的探討對象。網絡的出現不僅提高了文學作品的發展速度,也使人們的思考形式發生了變化,文學作品的欣賞逐漸變成了快餐文化,許多的文學作品都成為了僅僅是追求感官刺激,不在是為了心靈沖擊和精神上的愉悅追求,這種變化使文學經典閱讀逐漸缺失。
2解析經典閱讀方式
對于文學的學習不能僅去聽,要去讀去想。只有通過讀和想才能真正的體會到文學作品的內涵。在閱讀中,我們往往擺脫不了政治因素對心理造成的影響。錢理群教授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由于長時間受政治元素的影響,我們在閱讀魯迅先生的文章時,都會帶有嚴重的政治色彩,而帶著政治色彩去閱讀就很難走進讀者的內心。雖然經典的文學作品不僅具有文學價值,同時也承載著歷史價值和革命價值,如果帶著歷史情結去閱讀,那么文學作品的獨立性和藝術性將會消失在閱讀之中,這種情況不僅僅會在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中有所體現,在其它文學家的作品中也有所體現,濃厚的政治因素將會使部分讀者(年輕的讀者)失去對文學作品的興趣。久而久者人們對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將會消失在變化之中。經典的文學作品重要的不是其政治性的體現,而是其文學價值的體現。一部具有文學價值作品可以起到凈化人心靈,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同作者在心靈上產生共鳴,然而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讀者在經典閱讀中,往往因時代的獨立性而帶有嚴重的政治色彩,從而心靈同經典閱讀之間將會形成隔膜,使讀者的心靈和文學作品之間產生距離,缺少了讀者的支持,作家寫作的動力也會逐漸消失,長時間的發展下去,經典閱讀將會消失在文化的海洋之中。網絡文學的出現使閱讀受到了一種新的解析方式,自從20世紀90年代網絡文字興起后,經典的閱讀方式受到了強力的沖擊。城市快節奏生活,巨大的生活壓力使深度閱讀已經成為了歷史,反觀輕松的現代網絡文學更加符合現在人們的生活狀態和閱讀形式。網絡文學的特性、讀者在網上交流不會受到年齡、性別等因素的限制,促成了所有以讀者身份上網人員在網上進行交流的局面,而且所有網民在交流中相互都是獨立的,不受到任何人的約束,這種“絕對自由”導致了戲弄經典、嘲諷經典、改造經典情況的發生。
3解析傳統文學價值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文人都有著一顆具有歷史責任感的心,因此他們在創作之中都帶有著濃厚的時代使命感,這種使命感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有著改變,但其根本性質并沒有消失。從古人的憂國憂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到魯迅先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真實情感寫照,對讀者的心理都會產生的巨大的沖擊,這種文學價值只有通過讀者的深度閱讀才能夠體會到。網絡文學作品的興起同傳統的文學創作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網絡文學作品更多體現的是娛樂性質,而不在是歷史使命感,正所謂“茶余飯后”當不得真,僅僅是消遣而已。娛樂形式的小說在我國的文學道路上曾經遭受過道嚴重的批判,將文學當作失意或者得意時的一種消遣游戲應該在歷史的長河中被掩埋,然而在網絡時代,這種創作呈現了一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景象。從當代的一些作品的文學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那種使命感已經不再存在,多數文學作品都是娛樂性質,供人消遣,調侃經典之作。可以說文學經典閱讀的消失很大原因是因為經典文學作品的缺失。例如我國當代的代表作家郭敬明,從其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其作品中體現的是深厚的物質文化,這種體現并不是由于作家本身的思想造成的,而是作家受到了生活環境的影響。名車、名包、名表、在小說中層出不窮,這對讀者的思想將會造成極大的沖擊,而現在的80后,90后對這樣類型的小說卻是獨鐘,久而久之,造成了傳統價值觀的喪失。
4結束語
“如我們所知,現代文學的一個革命性的理想,就是文學的流行。從近代改良派的文體革命開始,中國文學就在追求一個接近讀者公眾的理想目標。五四文學革命,也是從這一點開始的。文學的白話化或口語化,不但是這場文學革命首先揭舉的義旗,而且是新文學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得以在讀者公眾中廣泛普及的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說,網絡文學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文學的普及”。
二、悲觀主義的“寓言”
網絡是一個創造奇跡的溫床,同樣也毀滅過諸多奇跡。“網絡文學”還沒來得及沾沾自喜,各種批判之聲已將贊美之音淹沒,“純文學”以高姿態不屑與“網絡文學”為伍,甚至發出“網絡文學非文學”的批判之聲,文學網站被視為亞文化的合法傳播地、“精神鴉片”的販賣平臺。雖然這樣的批判過于尖銳,但文學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以及網絡文學在發展過程中暴露出的詬病,一切警醒都是必需的。未來的理論家是否會寫出這樣一則“寓言”:作為一種流行的或通俗、普及的文流,“網絡文學”一開始就遭遇了一個商業化的社會環境,迫使它不能不接受一種商業化的運作方式,以便在市場上更好地傳播和流通。為了不斷滿足網絡文學消費群體的“欲望閱讀”需求,網絡文學在適應和滿足這種需要的過程中,也就有形無形地降低了“寓教于樂”的品位和格調,轉而有意無意地強化了官能刺激的成分和因素,導致網絡上充斥著“感覺散播”,竟至于演化成一股俗濫的濁流。假設出這樣一則“寓言”絕非對網絡文學的吹毛求疵,更非惡毒的詛咒,而是循著網絡文學發展的足跡,進行的一個“悲觀設想”。而這一“悲觀設想”正是模擬原本在清末民初被稱之為主流的“鴛鴦蝴蝶派”發展至“五四”前期的真實軌跡。所以,顧慮“網絡文學究竟能走多遠”不可少,相信“它只是在發展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未來絕不是一團漆黑”也不可少。
三、尷尬的身份
當我們放下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之間的“傲慢與偏見”,冷靜地看待“網絡時代的文學”時,對“如何能夠借助強大的網絡來壯大文學”做出有效解答,處理好已經凸顯出來的“身份尷尬”問題,同時完善和發展網絡時代文學理論體系和評價標準,才是網絡文學又或是文學的發展所需要的。
(一)網絡文學的文化管理機構
網絡文學“被特殊化”后換來的諸多特權,雖然迎來了書寫自由,卻丟失著精神價值;雖然實現著文化資本的利潤最大化,卻迷失在了自我構筑的商業機制中。“我們一直強調,精神產品具有雙重屬性,不能完全交付市場打理。”目前我國文藝作品的發表傳播,如廣播、雜志、圖書、電視、電影、戲劇等,都由國家把控,進行終端審核。2013年8月由文化部出臺《網絡文化經營單位內容自審管理辦法》規定,網絡文化經營單位應當建立內容審核制度,對擬上網運營的文化產品及服務內容進行事前審核,保證文化產品及服務內容的合法性。“根據這一辦法,原來主要由政府部門承擔的網絡文化產品內容審核和管理責任將被更多地‘放權’交由企業承擔。但網絡文學企業及網站作為市場主體,是以追求經濟效益為首要目標的,因此總會有意無意規避社會監管。”在文學成為流行的時代背景下,“網絡文學龐大的作品數量、群落和讀者群體,對當代文壇乃至整個社會文化的影響可能已超出文學本身的意義,應該放到“國家文化發展”和“一代人的成長”這樣的大命題下來看待”。所以,文學網站作為當代至關重要的“出版企業”,除了號召倡導以外,加強“文化管理”勢在必行,擔起建立網絡文學的文化管理機制,保證網絡文學健康發展是當下所有文化人的責任。
(二)職業化的網絡文學編輯
已經有學者提出這樣的質疑:“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區別就是沒有編輯,大家想怎么發就怎么發,缺乏引導。”編輯缺席后自由泛濫,文學毒蟲在網絡出版這片繁茂的森林恣意生長。諸如偽裝成“精神食糧”的在網絡平臺上“販賣”的“精神鴉片”、在網絡文學中實現合法化傳播的“亞文化”……它們之危害性是否已經超乎了我們的想象?當然,反思歷史的同時也有值得慶幸的收獲。如果在網絡文學初露頭角之時,就照搬傳統編輯出版制度,或許網絡文學無法像現在這樣“百花齊放”,呈現出獨有的文學特征。雖然有些特征是網絡文學畸形發展的產物,但不可否認網絡文學倡導的“人人都是藝術家”神話般地打破了亙古的“精英文學”范式,同時在當代文壇陷入一片沉寂之時,形成了“歡騰的、親近的文學”。編輯在傳統出版中被稱為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橋梁,但在網絡這一文學陣地上,編輯似乎無足輕重。在百度搜索“網絡文學編輯”,“百度知道”中有一條“現在的網絡文學編輯需要學會哪些東西”的發問,回答是:“辦公軟件和文字排版。”如果到這里停止,也還不為過,無奈的是提問者給出的評價:“太給力了,你的回答完美解決了我的問題!”雖然這個例子具有相當的片面性,但當下網絡文學編輯的真實存在狀態也的確不容樂觀。若想擺脫這種可有可無的身份,需要一個網絡文學編輯職業化的培育過程。首先,規范網絡文學編輯隊伍很必要,編輯在網絡文學這一平臺所做的事情不是少了,而是多了。網絡文學編輯除了要掌握傳統出版編輯所需具備的文學素養、編輯技巧和職業道德,還要懂得網絡傳播、網絡行銷、網絡廣告、網絡心理學等,即必須有絕佳的網絡生存技能。其次,在建立了職業信任感的基礎上,產生職業依賴感,讓商業性文學網站接受增加職業編輯成本這一有益支出。再次,網絡文學編輯職業化環境形成過程中,逐步完善網絡文學編輯考核管理辦法。
(三)網絡文學的創作群體
網絡時代下的網絡會計具備提高更有針對性的財務信息的能力,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網絡本身具有開放性和社交屬性,它給信息的制造者、整理者以及使用者提供了一個彼此交流的機會和平臺,這種互動的屬性改變了傳統會計信息尤其是會計報表使用者的被動局面;第二,大數據以及強大的計算機分析運算功能使得系統對于每一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使用需求的分類和甄別更加具體和精確,因此反映出的信息也更急有針對性,符合用戶需求;第三,隨著檢索技術的發展,網絡會計的索引功能得到普遍使用,這樣為使用主動尋找相關信息提供了可能和便利。
二、我國網絡會計的發展現狀
網絡會計在我國還算新興事物,對于其理論研究和具體時間同國外發達國家還有不小差距。主要表現為缺乏針對網絡會計的理論體系研究,相關技術儲備不足等。但是,隨著互聯網在我國的普及,我國最近十幾年網絡會計發展較快。1999年用友集團第一次提出了“網絡財務整體解決方案”;金蝶也在同期發表聲明“全面向Internet進軍”。近幾年,我國電子商務蓬勃發展,阿里巴巴、京東商城等網站的成功,使得以B2B、B2C為代表的線上發展模式迅速影響著社會的各個領域,借此東風,網絡會計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和普及。主要表現在,企業更加網絡會計體系建設,相關技術研發投入加大,數據庫信息量得以成幾何級數增長,更多財務人員原意投入精力進行學習等等。
三、網絡會計在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網絡會計是時展的產物,本身具有諸多優勢,但是作為一種新興事物,不可否認還存在不少問題。舉例來說,會計數據和報表的標準化和規范化問題、安全性問題、相關理論體系建設問題、人員素質問題、傳統會計向網絡會計過渡問題、觀念和重視程度培養問題等等。下面筆者將具體針對前兩點進行重點論述,借此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標準化和規范性問題
首先相關部門對網絡會計重視不足,相關規范體系出臺不及時,是導致我國網絡會計存在標準化和規范性問題的直接原因。此外需要明確,網絡會計是網絡經濟發展的產物,因此網絡經濟越發達,相關制度越完善,網絡會計的良性發展才有保障。但是,如筆者上文所述,我國網絡經濟是近十年剛剛起步,在應用技術和規章制度制定都存在不少漏洞,這是我國網絡會計缺乏必要的規范性的根本原因。
(二)安全性問題
目前,網絡會計的安全性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對于硬件本身維護不及時,硬件故障導致信息損毀或者泄露;第二,內部操作人員的道德風險;第三,計算機受到病毒感染或者黑客惡意攻擊。針對第三點筆者要特別進行強調。我們知道網絡會計的運行基礎是互聯網,然而互聯網的開源性、共享性和高速傳播性本身就決定了其安全性是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尤其是網絡會計中收集、存儲和傳遞的是很多敏感高價值的財務信息,這也使得網絡會計運行系統更加容易受到攻擊,相關事件更是屢見報端,需要引起我們的極大重視。
四、網絡環境下網絡會計發展建議
(一)健全網絡會計標準化制度
互聯網經濟的蓬勃發展有目共睹,保證其再提高和長遠發展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這里受制于篇幅不再贅述。針對網絡會計自身而言,盡快建立健全網絡會計標準化制度迫在眉睫。具體來說,政府要在其中起著市場規范者和監督者的作用,正視互聯網的發展潮流,與時俱進。在這一過程中相關部門一方面要積極借鑒傳統會計的優秀成果,另一方面要加強同企業尤其是電子商務企業的溝通協商,重視市場調研工作,制定出符合當下實際情況的會計規章制度。
(二)兼顧網絡會計的安全性與保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