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覆蓋技術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花生地膜覆蓋栽培可分為春播地膜覆蓋栽培和夏播地膜覆蓋栽培。
一選用適宜地膜 1透光性好 要求無色透明,透光率≥80%。透光率越高,增溫效果越好。2厚度適宜 厚度以0.003——0.015毫米為宜,厚度超過 0.018 毫米的地膜,花生果針難以穿透。3寬度適宜 要求壟多寬,膜多寬。春花生壟寬以85——90厘米為宜,夏播花生以80厘米為宜。4物理強度高 花生地膜是全生育期覆蓋,應選用物理強度高、覆蓋期間耐老化的地膜。5展鋪性好 在進行人工或機械覆膜時不破裂、不粘卷,也不會因靜電作用而卷邊和粘手,膜與壟面貼實無褶皺。
二配方施足基肥 基肥要深施和勻施,有機肥應在播前耕地時施入。進行耕前測土,按需配方,科學施肥。無測土條件時,每667平方米要求產量達到500千克以上的地塊,應按每667平方米施有機肥5000千克,尿素10-20千克,過磷酸鈣50-100千克,鉀肥15-25千克。有機肥要在冬季深耕時或早春耕翻時施入,最后1次耕耙時施尿素、過磷酸鈣、鉀肥,并適量補施微肥。基肥要均勻,最好先撒施再整地做壟。花生需要大量的鈣素,每667平方米宜用石灰或石膏25-30千克,以作種肥穴施。
三按標準起壟備播 起壟標準如下:1地墑足 蓋膜前起壟時要有墑搶墑,無墑造墑,切不可無底墑起壟。無澆水條件的地塊,要有墑搶墑,早起壟早蓋膜;有澆水條件的地塊,遇旱適時噴灌或開溝澆水悶墑,耙平耢細,起壟蓋膜。2壟體矮 壟的高度以15-20厘米為宜。過高,不僅壟面不易保寬,而且蓋膜時壟坡下邊蓋不嚴、壓不緊,膜易被風刮起;起壟過低,既不利于排澇農業論文,又易被多余的膜糊死壟溝,影響水分下滲。3壟底寬 一般中等肥力地塊種彩色花生系列中的粉玉、雪寶和紅豆等早熟中小果型花生品種,壟底寬為80-85厘米;高肥力的地塊種彩色花生系列中的彩紋、墨香、圣潔、棕玉、紫玉等中熟大、中果型花生品種,壟底寬85-90厘米。壟底過寬或過窄,都會既影響花生種植密度又因與地膜規格不對稱而影響蓋膜質量。4壟坡陡 要改梯形坡為矩形坡。起壟后蓋膜前,用锨按壟面寬度將壟溝上下切齊,使壟坡接近垂直呈矩形,這樣蓋膜時,膜與壟面貼得緊,壓得實,同時也避免了梯形坡梁模糊壟溝的弊端。切壟邊時,應嚴格按壟面規格,切大了,行距增大,影響花生小行距和結實范圍;切小了影響壟溝寬度,田間管理困難。5壟面平 起壟要將壟面整平壓實,確保無土塊,無石塊,以利于蓋膜,使膜面與壟面貼緊落實,防止刮風毀膜。
四確保排灌暢通 結合起壟做畦,搞好溝壟配套,使花生蓋膜田溝壟相通,壟溝相連,排灌暢通。遇旱能澆,遇澇能排,能及時排除地面積水,防止“半邊澇”。花生覆蓋地膜前,土壤墑情必須含有能確保花生發芽的水分。土壤最大持水量以60%左右為宜,即掌握“捏土成團、落地散開”為度論文格式。當土壤溫度穩定通過13℃時,即可播種。播種過早,雖覆膜后平均溫度升高,可以發芽出苗,但出苗后膜內外溫差較大,幼苗不能正常生長;播種過晚,花生生育期縮短,也不能充分發揮地膜覆蓋栽培的增產作用。
五種子準備與處理 選 用發芽勢80%以上,發芽率98%以上,經過粒選分級的一二級、生活力強的種子作種;種子經浸種催芽和 藥劑拌種處理。浸種催芽的方法很多,可以因此地制宜選用。為防金龜子、金針蟲和蚜蟲等苗期害蟲侵害,播前催芽的種子要用甲胺磷拌種。枯萎病較嚴重的地區,要以種子量0.2%-0.4%的多菌靈拌種。
六適期播種 嚴格播種質量。播種適期:春播花生播種前5天內5厘米日平均地溫≥15℃,即為露地播種期。蓋膜后5厘米地溫比露地高2.5℃,因此播前5天內5厘米地溫達13℃時,即為蓋膜播種適期。提高播種質量:不論是先蓋膜后播種還是先播種后蓋膜,都要按密度規格開溝或打孔播種。
七實驗和實踐認為,適宜的栽培密度和規格是:彩色花生系列粉玉、雪寶、紅豆等早熟中小果型花生品種,每667平方米以10000-12500穴為宜,壟寬80-85厘米,壟溝30厘米,壟面寬50厘米,壟面種雙行花生,小行距30厘米,大行距50厘米,平均行距40厘米,穴距13-17厘米。彩色花生系列彩紋、墨香、圣潔、棕玉、紫玉等中熟、大、中果型品種,以每667平方米7500-9500穴為宜,壟寬85-90厘米,壟溝寬30厘米,壟面寬55-60厘米,平均行距42-45厘米,穴距17-20厘米。
八安全防除雜草 每667平方米可用拉索100-150毫升,或乙草胺50-75毫升,或都爾125-150亳升,對水50-60升,在蓋膜前噴施于土表。亦可用精穩殺得、蓋草能等除草劑。選用除草劑時,一要品種對路,二要劑量準確,這樣才能做到安全、經濟、有效。噴施除草劑時應退著噴農業論文,以免踐踏已噴過藥的壟幫,影響除草效果。噴灑除草劑后應立即覆膜。
九確保覆膜質量 花生地膜覆蓋有2種方式:一種是先蓋膜后打孔播種,另一種是先播種后蓋膜。這2種方式各有各的優點,可因地制宜地加以應用。先蓋膜后打孔播種,對播前保自然墑和提高地溫以及防止閃苗效果好,但在花生出苗期間保溫效果差,早播種出苗慢,適宜在無霜期短的旱地春花生和夏直播花生種植時應用。第二種方式,優點是播種蓋膜一體化、省工,花生出苗期間保溫效果好,出苗較快;缺點是有時開溝播種深淺不一致,出苗不齊,多次開孔放苗費工,晚播的春花生和夏直播花生開孔放苗,易閃苗,除蓋膜播種晚的春花生和夏直播花生不宜采用外,適時早播的花生均可采用。蓋膜應做到對正、拉緊、鋪平、貼實及壓嚴。人工蓋膜,趁壟土足墑,噴上適宜濃度的除草劑,再蓋膜。覆膜時應以3人一組,一人騎壟滾膜卷,放膜時要輕,伸手對正、拉直、拉緊,兩人用鐵鍬將壟面邊緣土切成角,壓膜邊。做到膜面平整,使地膜緊貼壟面無褶皺,一定要蓋平蓋嚴。膜邊貼坡壓牢,四周封平壓牢不透風,防止日曬鼓泡、刮大風時將膜吹翻或扯破。先播種后蓋膜的,每隔3-5米,在畦面上橫壓一道土埂,以防風、護膜,花生出苗后再把土埂掃掉。有條件的也可采用機械蓋膜,既能提高蓋膜效率,又能確保蓋膜質量,是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的發展方向。
山東省曹縣農業局
王成業 盧西魁趙國棟
關鍵詞脫毒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技術
馬鈴薯是青海省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具有高產穩產、生育期短、適應性強、營養豐富、糧菜兼用、用途廣泛等特點,在農業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對于解決青海省馬鈴薯生產中長期存在的低溫、干旱、無霜期短等不利自然條件的影響具有重要作用。
1合理輪作
選擇適宜的前茬和地塊能經濟利用土壤肥力和土地,有效地防治病蟲害,特別是防治土壤或病殘體傳播的病蟲害。青海省輪作年限以3~5a最好。5a輪作方式為馬鈴薯-麥類-豆類-油菜-麥類,或馬鈴薯-麥類-豆類(或油菜)-麥類-麥類;3a輪作方式為馬鈴薯-麥類-豆類(或油菜)-麥類,或馬鈴薯-麥類-豆類-麥類。
2深耕整地
深耕可使土壤疏松,透氣性好,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和抗旱能力,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狀,為馬鈴薯的根系生長和薯塊膨大創造良好的條件。馬鈴薯的須根穿透力較差,在塊莖播種后出苗前,根系在土壤中發育越好,幼苗出土后植株生長勢越強,產量越高。因此,深耕是保證馬鈴薯高產的基礎。耕深一般要求18~20cm,嚴格做到土地平整細碎。
3施足底肥
地膜覆蓋后,地溫增高,有機質分解能力增強,前期能使土壤中的硝態氮含量提高,馬鈴薯生長快,養分消耗多。所以地膜覆蓋必須增施有機肥,防止作物后期缺肥和土壤肥力下降,引起馬鈴薯生長后期脫肥早衰。地膜覆蓋的基肥施用量要比一般田塊增加30%~50%。根據馬鈴薯的需肥規律,按產量指標30t/hm2為基礎計算,應施優質農家肥60~75m3/hm2、氮素150kg/hm2、磷素60kg/hm2、鉀素330kg/hm2。施肥后充分耕翻,均勻混合。追肥采取隨灌水追施化肥和葉面噴施的方式,以保證馬鈴薯生長中后期對養分的需求。
4選用良種
良種是增產的內因,覆膜是高產的關鍵。覆膜要與良種相結合,良種要與脫種相結合,才能達到穩產高產的目的。選用良種要以早熟脫毒馬鈴薯為主,如夏菠蒂、費烏瑞它、大西洋、脫毒175等早熟品種,適當搭配一些當地優良當家品種。播前要精選種薯和催芽處理,以利于幼芽提早發育,減輕環腐病、晚疫病等病的為害。
5播前催芽
播前催芽可使馬鈴薯幼芽發根快,出苗早,有利于苗齊、苗全、苗壯和植株早發育,從而早結薯,以利于高產,催芽播種的馬鈴薯比不催芽的可增產10%以上。催芽要求播種的整薯或切塊上芽長0.5~1.0cm為宜,催芽過程中對種薯要經常翻動,使之發芽均勻粗壯。
6起壟覆膜
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采取寬壟雙行密植,一般以壟寬60~80cm、壟高20~25cm、壟距15~20cm為宜。要求壟面平整細致。鋪膜時要求將膜拉緊、鋪平、蓋嚴,使薄膜緊貼土壤表面,這樣才能達到土壤最佳增溫效果。
7適時播種
我縣一般在3月中旬到4月初播種。播種量因種薯大小而定,一般1500~1875kg/hm2左右。在壟上種植時按行距25~30cm、株距20~25cm種植,株數保持在6.00~6.75萬株/hm2,播深18~20cm。
8田間管理
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最重要的是放苗。出苗期要隨時檢查,及時放苗,以免幼苗接觸地膜燒傷或燙死;并對缺苗穴孔及時補種和移栽,確保苗全苗齊。馬鈴薯苗期和謝花后期要進行后期灌水,灌水量不宜超過壟高的1/2(半水溝),使土壤保持疏松而潮潤的狀態,以利于薯塊膨大生長。現蕾至開花期進行蹲苗,不宜灌水。
9病蟲害防治
(1)病害防治。防治早疫病和晚疫病,可用25%的甲霜靈1.5kg/hm2噴霧,每隔7d噴1次;也可用種薯重量0.1%~0.2%的敵克松加草木灰拌種。
(2)蟲害防治。對地上害蟲,用50%的敵敵畏乳油500倍液,或40%樂果乳劑1000~2000倍液,或20%速滅殺丁乳油2000倍液噴霧,均可收到良好效果。對地下害蟲,可采用深翻滅茬、施用腐熟糞肥、鏟除田間雜草、合理輪作倒茬等農業防治措施,或采取毒餌誘殺。
10收獲與貯藏
選擇地勢平坦、土質肥沃,保肥保水能力強、通透性好,具有較高肥力的沙壤土。上凍前深翻25厘米,播前結合施有機肥將土耙細。
2選用良種、精選種薯
選擇具有結薯集中,大薯率高、商品性好早熟菜用型的早大白,選用具有本品種特征、特性、無開裂、無老化、無尖頭畸形脫毒的青壯齡薯做種薯,剔除病薯、爛薯。
3增施有機肥、測土配方施肥
根據馬鈴薯需肥特點,每畝施優質農家肥6~8立方米,鋪施在地表,用施耕機翻入土中。畝施三元復合肥45千克,N、P、K比例大致為2∶1∶4,全部做底肥施入播種溝內。
4適時催芽育苗
經困種后,在翻前一個月,即1月上旬,將選好的種薯放在土炕上堆垛,用棉被、麻袋覆蓋,加溫催芽,半月后見芽時鋪開見光,播前半月,即2月底左右,選芽切大塊,每塊重25~30克,在溫室大棚或陽畦內催大芽。將種塊擺于細沙土中,厚度2~3層,灌足底水,加蓋地膜。土溫溫度保持在15℃左右,當芽長到3~4厘米,根據芽大小,分級播種。
5精心播種,雙膜覆蓋
2月中下旬,選擇晴天播種。采用大壟雙行種植。大壟寬85厘米,小壟距25厘米,株距27~30厘米,每畝保苗5500株。開溝后馬上下種、施肥、及時合壟,防止土壤失水、曬壞幼根幼芽。合壟后耙平,噴除草劑(畝用地樂胺200克)。覆地膜,然后選用3厘米寬,4.5米長的竹片,兩頭削尖,間隔1米插一根竹片,形成拱架,一拱扣三畦。棚架建好后(棚長與壟長一致)。立即用聚乙烯棚膜封嚴一次性完成操作。
6細致管理,巧灌水
馬鈴薯出苗前不放風,幼苗出土3厘米時,開始放苗。齊苗后,晴天上午9時至下午4時,打開拱棚兩頭,進行放風降溫;四月底五月初,光照充足,氣溫高,適時揭去拱棚膜,讓馬鈴薯進入自然狀態生長。苗出齊后,開始灌水,先灌小水,以后逐漸加大,每隔7~10天灌次水,保持土壤溫潤,直到收獲前7~10天停止灌水。
7適時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