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育人為本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生理的成長成熟是心理成長成熟的基礎,中職學生上述生理方面的生長特點,為他們的成熟、成才奠定基礎。從心理方面的特點來看,中職學生處于青春期,他們身心發展迅速,認知水平向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階段發展,交際面不斷擴大,接收的信息量日益俱增,但是他們情緒不穩定,常常感到莫名其妙的煩惱,變得多愁善感;對異性充滿好奇,期望與異往等。除以上特點,中職學生在品德發展以及思想觀念等方面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對于中職學校來說,應針對中職學生的特點確定合理的教育管理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推動中職學校的發展。
2中職學校應用以人為本教育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中職學校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關注的是應以中職學生作為主體,以中職學生為核心來開展各種教育管理活動。中職學校所應用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將人作為教育管理的出發點與根本點,其強調的是對學生作為人的價值與尊嚴所進行的尊重,目標是在張揚中職學生愛好以及興趣等的基礎上,促進中職學生的全面發展。從上文對中職學校學生特點分析來看,中職學校要結合中職學生的這些實際情況,通過以人為本教育管理模式的應用,來對中職學生實施正確的指導,用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來推動中職院校的發展,這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在以人為本教育管理模式下,中職學校無論是在教學工作中還是行政管理等等諸多方面都需要優化教育理念,改變原有的以中職學校為主體,以教師為核心的教育管理理念與教育管理方式,通過以人為本教育管理理念與管理模式的應用,將中職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中職學校所有工作的出發點與根本點,一切以學生為核心,推動中職學生在教育與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全面的發展。
3中職學校以人為本教育管理模式構建對策
結合上文對中職學校學生特點以及中職學校應用以人為本教育管理模式的必要性的分析,本文確定以下中職學校以人為本教育管理模式構建對策。
3.1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以人為本教育管理模式的構建要求中職學校首先應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這就要求中職學校在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應嚴格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在中職院校的教育管理中實現學生和教師能夠直接或者間接的參與到學校的決策中。強調的是中職院校在教育管理過程中應具有服務意識,把自身教育管理工作的關鍵點放在滿足中職學生的需求方面,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尊重中職學生自然天性的基礎上,推動中職學生能夠自由個性的發展,進而優化中職院校的教育管理水平。
3.2制定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制度
中職學校以人為本教育管理模式構建還需要具體規范的教育管理制度。中職學校應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關注教育管理制度所具有的執行性與操作性,以不同學校的專業結構特色以及學生特點為基礎確定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制度。只有這樣,中職學校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才能有章可循,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才能真正的在中職院校的教育管理中發揮作用。簡而言之,只有符合國家相關規定,且關注到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制度,才能確保以人為本教育管理模式的構建,進而推動中職院校的發展。
3.3營造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氛圍
中職學校以人為本教育管理模式作用的發揮,還需要文化的支持,中職院校應營造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氛圍。也就是說,中職院校還應關注到物質環境與精神環境等方面的工作,在美化校園環境與教室布局等方面做到以人為本。在精神環境方面貫徹校園的校風以及院校的學風等等。通過各類積極向上的集體活動的推動,調動中職學生的創造性與積極性,進而推動以人為本教育管理模式的發展。
3.4以人為本教育管理模式的實施
中職學校以人為本教育管理模式在實施過程中應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專業教學方面,注重基礎教學和專業教學兩者的融合,關注學生在教學方面的適應性與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人才培養多元化方式的應用,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更多的創造性人才。中職院校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建立起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4結語
就必須挖掘學生的潛在能量潛在能量,就是每個學生的潛藏的智慧,才干和精神力量;使每個人真正的生命源泉;是真正為自己所擁有的無價之寶。只有當教師真正樹立了正確的德育觀和育人為本的教育觀,才能把學生當成財富去挖掘而不再當成負擔,當然,也不能只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而是要想辦法把學生的聰明才智都挖掘出來。實際上,學生的才能是多方面的,絕不僅僅是表現在幾張試卷上。這就要求每個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創造課內外,校內外的各種條件,引發他們多方面的創造力和潛在意識,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在其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充分地發揮展現自己的才華。一旦學生的才華得到開掘和展現時,他們和以前就會判若兩人,就會將極大的熱情和干勁投入到學習,工作及一切活動中去,并充分地展示他們的力量和才華。同時教師還有及時發現學生在某些方面的特長,為他們及時提供機會,讓他們展現。這樣不僅能喚起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而且使他們在群體中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得到承認,隨之他們和集體也就能融為一體。從他們的一系列實踐中去充分體現出個體與群體,個性與共性互相依存,互為條件的辯證統一關系。從而能使他們認識到個體的差異性,獨特性是客觀存在的。不可能是千人一面,一樣的思想,一樣的行為。恰恰是個體獨特性和創造性才構成豐富多彩的人生畫面,并促使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簡而言之樹立育人為本的教育觀,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在能量,其最終目的就是要使每個學生的個體性,差異性,獨特性更充分,更完善的表現出來,并不斷使其“內化”。“天生我材必有用”,這就是潛能的最終展示。
二、樹立以育人為本的教育觀
就必須獻出自己的全部愛心忠誠黨和國家的教育事業,最直接,最具體的表現就是熱愛學生。我們經常講的教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奉獻精神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對學生無私奉獻的愛。只有樹立以育人為本的教育觀,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實際上,愛學生本身就是檢驗教師是否合格的一個重要標準,也是師德教育的本質內容。熱愛學生最起碼的一條就是獻出自己的全部愛心。這種愛應如同父母一樣的愛,或者是高于父母之愛。這種愛是高尚,純潔,無私,博大的,是人間其它的愛所無法比擬的。它具有更深厚,更高層次上的社會意義。這種愛,筆者認為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要對全體學生都熱愛
對每一個學生都要高度負責,不能有所偏愛。對在學習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難或品德有缺陷的學生,更要加倍的關心,絕不允許有任何歧視。
(2)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從思想品質,文化知識,勞動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全面關心學生,引發學生的內在驅動力,是他們潛在能力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3)要嚴格要求學生
古語說“教不嚴,師之惰”,嚴是愛,松是害。同時,要注意嚴而有度,嚴而有方。
(4)要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1)樹立科學育人觀,辯證地看待學生。由于長期以來不正確教育觀念的影響,相對普通高校大學生,我國中職學校學生往往被冷落成為一個邊緣群體。其實并不能從成績好壞來片面地評價學生的優劣。很多在校時成績普通甚至是很差的學生,走上工作崗位之后因有一技之長或者人際交往能力特別強而成為行業的佼佼者。我們要樹立科學的育人觀,對學生全面客觀地評價,對每一個學生都抱有欣賞的態度,善待每一個學生。
(2)挖掘學生的獨特性和閃光點,尊重學生個性的發展。作為教育工作者,承擔著教書育人的使命,就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尊重學生個性的發展,讓他們從自身長處出發,以點滴進步為起點,實現長足的進步。對“問題學生”,更要挖掘他們的潛能,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針對自己的個性特長,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幫助其走出困境。
(3)及時化解學生生活、學習中的心理問題,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中職學校的很多學生存在自卑心理,多年的應試教育過程中,他們由于成績差很少得到家長、老師的關心,往往自暴自棄。他們缺乏對自己的客觀認識,更沒有嘗試的勇氣。作為教師,一定要了解學生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學習,也包括生活,要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里去,幫助學生端正心態,重塑自我,在每一點微小的進步中不斷地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逐步樹立起自信心。
二、融德育于教學實踐之中,創建以人為本的德育模式
(1)以嚴格的制度管理和寓教于樂的教育方法,為德育管理奠定扎實的基礎。無規矩,不成方圓。德育管理不能光是喊口號,首先要有規則,在遵守規則的前提下才能談道德。要嚴格細化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包括學生考評機制、獎懲機制、學生考勤管理制度、日常行為規范等,做到出了問題有“法”可依,以制度來約束人、規范人、管理人。在教育方法上,應改變傳統的板起面孔教訓人的姿態。現在中職學校的學生基本都是“90后”,觀念新潮,個性強,傳統的教育方法很容易引起他們的逆反心理,容易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以人為本理念下的德育一定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注重方式方法,將大道理融入春風化雨的教誨之中。
(2)鼓勵學生注重自我管理,積極參與學校管理。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自我管理就是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處理自己日常生活中和學習方面出現的問題。中職學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加強對學生自我管理意識的培養,讓學生在體驗與實踐中增強自律性,在自主管理、自我發展中逐漸進步;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和進取意識,引導學生自我思考、自我規劃、自我管理。在學校某些方面的管理上,也可以考慮讓學生參與其中,比如教學樓、實訓室的基礎設施管理、衛生維護等,既可以節約學校的管理成本,又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