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定點扶貧工作計劃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指導思想
圍繞加強黨的群眾工作,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夯實基層基礎,辦實事、解民憂,以優良作風凝聚民心民智民力,為“奮力加快九寨新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二、參與范圍和工作方式
(一)參與范圍
局機關全體干部,包括局領導班子成員、公務員及其他干部身份人員。
(二)聯系對象
鄉上村。
(三)聯系方法
要按照“實事求是辦實事”的要求,盡心盡力而為,工作組要長期進村開展工作,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保持聯系工作不斷,逐步建立長效工作機制。
三、組織領導
成立縣經信局成立定點扶貧幫扶工作小組,由局長任組長,副局長紀檢組長任副組長,股室長為成員的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于局辦公室。
四、主要任務
把深入開展“走基層”、“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與“雙聯”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做到聯系群眾、服務群眾。
(一)調查摸底。定點扶貧幫扶工作組下到駐點貧困村開展系統調研工作,要通過調研全面掌握該村的基本情況,認真分析該村貧困戶的貧困原因,并建立臺帳,為有針對性地開展幫扶工作提供第一手資料。
(二)加強宣傳。深入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國家法律法規和縣委、縣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指導、協調、督促中央和省市決策部署得到深入貫徹落實。
(三)反映民意。認真聽取群眾意愿和訴求,了解群眾生產生活狀況及對黨和政府的意見建議。反映群眾的各種呼聲,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
(四)強化落實。一是由于鄉上村的電網比較陳舊,我局將重點解決貧困村供電設施落后的問題,并對負荷較小的變壓器進行更換,為確保上村用電正常,同時將線路進行升級改造。二是由于目前該村通信落后,將把通信建和為工作重點,加以解決。
(五)加強指導。指導基層加強黨建工作,健全組織體系,完善工作制度,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提升基層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幫助村“兩委”班子提高工作創新能力、領導發展能力、凝聚群眾能力、致富帶富能力和維護穩定能力。
(六)加強培訓。根據不同農時的相應種養特點,及時聯系農、林、畜牧業、科技等部門以及法制部門的專業人員到村開展相關的種養技術和法制知識培訓,努力提高農民的種養技能和法制觀念,以最大限度增強農民自身脫貧,促進社會和諧。
一、做好村民活動場所建設:
1.完善村村部辦公樓建設。
2.新建小學教師住房兩間。
3.新建文體活動場所(農民書屋、籃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室等)。
二、抓好土坯房改造工作。
緊緊抓住《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的機遇。加快村的土坯房改造進度。將邊遠山區、地質災害易發區的村民移民異地建房,做大石子岌自然村落,并在鄉村的統一部署下做好規劃設計,改善農民的居住條件。
三、引導產業轉型,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爭取林業部門的支持,重點做好毛竹林的改造工作,使該村大面積的毛竹林品質和產量有較大幅度的提升。讓村民能夠“靠山吃山”。同時,有序引導勞務輸出,使剩余勞動力有工可做,收入穩步增長。
四、加大對貧困家庭的幫扶力度。
對村的因病、殘等原因致貧的貧困家庭,進行經常性走訪,深入了解他們的所急所需,盡最大努力幫助他們發展生產。在去年重點關注走訪二十戶貧困家庭的基礎上,今年力爭擴大至三十戶。用足幫扶政策,增加資金投入,傾注人文關懷。
五、協助做好其他相關工作。
1.助做好國家扶貧資金的管理和使用,使其發揮最大效益。
2.協助做好高速公路建設征地拆遷的安置及補償工作。
3.配合香港“地球之友”(環境保護團體)做好區生態保護及環境衛生整治工作。
4.力爭設立村“衛生室”,方便群眾就醫看病。
一、組織機構
為完成脫貧攻堅工作任務,我鄉成立專項對接小組,負責與鎮聯系具體工作。
二、基本概況
鄉概況:
鎮概況:
三、發展意愿
圍繞“農田變公園、產品變商品”的思路,通過實施“對口幫扶+特色產業、基礎設施、轉變觀念”的措施,逐步將鄉打造成美麗幸福鄉鎮。
(一)對口幫扶+特色產業發展
結合鎮優勢產業,發展藏香豬腌鹵制品養殖銷售一條龍,積極引進鎮優勢農業企業建立蔬菜示范基地,鄉各村以流轉土地、藏香豬養殖場作為集體資產入股,根據年底銷售情況分紅。積極拓展銷售渠道,借力鎮建設國家電商示范鎮,將本鄉特色農產品(藏香豬、蜂蜜、牦牛肉、大蒜等)通過農產品加工、外包裝提升進入鎮網店和銷售大廳,通過“互聯網+”將綠色無污染的特色產品推向市場。
(二)對口幫扶+基礎設施配套
對照脫貧攻堅“一低五有”和“一超六有”標準,積極申請扶貧資金和援建資金,開展西北窩村鄉道建設、入戶路建設、農戶廁所提升改造,全面完善基礎設施配套,提升全鄉群眾的生活品質,降低農產品運輸成本。
(三)對口幫扶+思想觀念轉變
組織開展“扶貧先扶志”思想觀念轉變系列活動,通過鎮干部群眾現身說法,成立宣講隊等方式,淡化群眾“等、靠、要”思想,鼓勵群眾勤奮勞作,引導群眾從等待扶貧到主動脫貧的思想轉變;組織鄉村干部到鎮現場取經,學習環境綜合整治、農業產業發展等先進經驗和工作方法,積極轉變鄉面貌,引導群眾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