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善意的謊言辯論材料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口語 交際 角色轉換
在口語交際活動中,教師要充當哪些角色呢?
一、創設情境,教師是興趣的激發者。
“興趣是主體對外在事物保持的高度敏感而積極的心理狀態。建立在這種心理狀態基礎之上,就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口語交際活動。”在口語交際課上,教師應該根據口語交際的主題創設交際情境,使學生積極投入,主動交際。例如執教三年級下冊《我想發明的機器人》,學生對“機器人”這個話題本身就很感興趣,所以上課伊始,筆者利用課件演示,播放了一組機器人無所不能的短片,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集中起來,很快投入狀態。為了讓學生鍛煉口語表達能力,教師還精心創設了“新款機器人會”情境,老師成了“會”主持人。“各位在座的設計師們,大顯身手的機會來了!讓我們一同去參加新款機器人會吧!瞧,機器人協會的首席設計師來了,他還帶來了自己的作品呢!”老師“入情入境”的開場白,把學生的心說得癢癢的,恨不能馬上上臺介紹自己的發明設想。在這樣的課堂情境中,再不想說話的學生都會躍躍欲試。
二、因勢利導,教師是表達的調控者。
口語交際與“聽說訓練”最大的不同就是交流的多向互動。參與交際的人不僅應認真傾聽,還應適時接話題,談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你來我往,言語交鋒。課堂上我們要圍繞精心設計的話題,在多個情境展開多種形式的口語交流,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互動交際的過程。這一過程就要求教師當好一名思維敏捷、調控到位的好主持。
1.層層推進,積極調控。
筆者執教的口語交際課《誠信與善意的謊言》,學生圍繞“人要講誠信,不能說謊”和“生活中需要善意的謊言”兩個觀點展開辯論。教師為了引領辯論技巧,層層鋪墊。先是熱身―交流搜集資料,接著同桌試辯、指名試辯。當三位同學辯論之后,引導學生評議,這時問題暴露了:學生基本是講自己的觀點,沒有反駁。于是教師抓住要害進行點撥:“辯論必須表明觀點,以理服人。”接著教師與二位學生模擬表演示范辯論。為了推動辯論氣氛,教師不斷“推波助瀾”:“誰最先站起來辯給我看看?”這時有一些同學開始站起來辯論,辯論的氣氛漸漸強。在教師不斷營造辯論的氛圍中,學生最終正式對壘,最后課堂上正方反方出現十余回合的交鋒,掀起。在課上,教師猶如一名“主持人”,讓孩子從不敢說到能說,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凸現,思想得到解放。
⒉規范語言,積極評價
口語交際是以口頭語言為載體的語文課,學生在表達交流中,常出現用詞不當、表達不清楚的情況。教師在教學中應及時加以指正,使學生發現不足并逐步改正。例如在口語交際《誠信與善意的謊言》課上,教師十分重視學生口語交際的文明態度和語言修養的培養。例如,當學生一站起來就拿著書直接說時,教師引導:“你首先應該與對方辯友打個招呼啊!然后陳述自己觀點。”在教師一次次提醒中,學生懂得關注交際中的語言細節,有條理地表達。同時教師根據具體交際情境設計相應評價方法,設立了“最會搜集材料的小辯手”,“最會陳述觀點的小辯手 ”等,這樹立了學生的信心,提高學生積極性,使口語交際教學達到了最佳效果。
三、拓寬渠道,教師是活動的促進者。
2011版新課標強調,口語交際“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和各科教學活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這就要求我們要充分挖掘新教材中所隱含的交際內容,利用生活題材,以學生原有的口語能力為憑借,進行口語訓練,做課程資源的開發者。
學校的每一堂課都應成為學生口語能力發展的沃土。例如:語文課堂上要有滲透意識,融口語交際于課堂每個環節中。閱讀教學的質疑、釋疑環節,就是通過互相討論,求取真理的過程;在個性化閱讀中師生針鋒相對地闡述自己意見。再如班隊課也是學生進行口語交際的平臺,如名人訪談,快樂課間活動等。因為在活動后,學生還沉浸在活動的快樂之中,教師可趁機組織學生把活動過程中自己最感興趣、最有意義的情節說給大家聽,這樣,學生說話的興趣高漲。只要我們留心觀察身邊生活,抓住一閃即逝的機會,組織學生扎扎實實地進行訓練,就能促進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
新華社北京2012年10月23日電,國務院食品安全辦、中央文明辦、農業部、商務部、衛生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食品藥品監管局等8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道德誠信建設推進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區、各有關部門針對當前食品安全領域存在的誠信缺失、道德失范等問題,進一步強化解決措施,夯實食品安全領域道德誠信內在基礎和外部環境,推動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必損”、“一處失信、處處受制”的利益導向和“明信知恥、懲惡揚善”的道德風氣。
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我國近年出現的“毒大米”、“瘦肉精”、“彩色饅頭”、“塑化劑”等惡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誠信缺失、道德滑坡已經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國民素質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絕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一個受人尊敬的國家。要做到有誠信、講道德必須( )
①為人誠實,言而有信②具有強烈的個人榮譽感和競爭意識③信守承諾,承擔責任④做正直的人,自覺遵守社會規則和秩序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近年來,“瘦肉精”、“彩色饅頭”、“塑化劑”等食品安全事件再度引起人們對社會誠信的關注,重塑誠信社會刻不容緩。這是因為( )
①誠信是品行、責任、聲譽、魅力②誠信是資本、財富、競爭力③講誠信,有利于維護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④講誠信,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
3.了解了上述材料,某校八年級(1)班同學在思想品德老師組織下,積極響應學校“共鑄誠信校園”的號召,決定舉行一場辯論會,請你參與。
正方觀點:誠信是做人的根本,我們要講誠信。
反方觀點:在現實生活中根本做不到誠信。
(1)請結合實際,闡述不誠信的后果。
(2)請你從誠信守則的角度來證明正方的觀點。
(3)通過辯論,同學們對“誠信的智慧”有了更深的認識,你如何理解“誠信的智慧”?
(4)為了建設“誠信校園”,請你寫出兩點建議。
4.假如你所在學校也準備開展一系列誠信教育活動,請你設計幾種活動形式。
5.結合所學知識,談談開展誠信教育活動有什么意義。
[教材鏈接]
我們為人處事,與人交往,要講究誠信,即誠實守信。“誠”,就是誠實無欺、誠實做人、誠實做事,實事求是;“信”,即有信用、講信譽、守信義、不虛假。為人誠實,言而有信,能得到別人的信任,也是自身道德的升華。
1.不誠信的危害:(1)在交往中不兌現自己的承諾,失信于人,就會產生信任危機。(2)不講誠信的人可以騙人一時,但不能騙人一世,一旦被識破,他就很難在社會上立足,其結果是既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3)敷衍了事、弄虛作假的人,什么事也做不成。
2.誠信的基本要求:對人守信,對事負責。
3.誠信守則:(1)誠實是獲得信任的前提,信任的基礎永遠是誠實。(2)誠信守則的具體要求:①堅持實事求是,是誠信做人的守則之一。誠信的基礎是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地表達事物的本來面目,是誠實守信的出發點。②在涉及利益沖突的問題時,誠信守則要求我們站在多數人利益一邊。③在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沖突時,誠信守則要求我們站在長遠利益一邊。④在情與法的沖突中,誠信守則要求我們站在法律一邊。
4.誠信的智慧:(1)誠信要與具體的情境相結合。我們對誠信的理解應與具體的情境結合起來,在現實生活中作出誠信的正確選擇。(2)對人誠實與尊重他人隱私的關系:一方面,“以誠待人,以信交友”是人際交往的基本準則,我們應當恪守誠信的品德;另一方面,尊重隱私又是待人坦誠的前提,是維持良好關系、有效溝通的基礎。尊重他人隱私,未經他人同意不得將其公開,也是我們在交往中應有的品德。當對人誠信與尊重他人隱私發生沖突時,我們要結合具體情境,堅持原則,權衡利弊,按照實際情況妥善處理。(3)誠信的核心是善。有時說些“善意的謊言”,不是出于個人的“私利”,而恰恰是維護對方利益的需要。從根本上說,善意的謊言并不違背誠實的道德。
[參考答案]
1.B 2.C
3.(1)不誠信將會導致這樣的后果:①難以在社會上立足。②既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③事業難以成功。④產生信任危機。(2)①堅持實事求是。②在涉及利益沖突的問題時,誠信守則要求我們站在多數人利益一邊。③在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沖突時,誠信守則要求我們站在長遠利益一邊。④在情與法的沖突中,誠信守則要求我們站在法律一邊。(3)①應與具體情境相結合。②當對人誠實與尊重他人隱私發生沖突時,要堅持原則,權衡利弊,按照實際情況妥善處理。③善意的謊言并不違背誠實的道德。④誠信的核心是善。(4)學校:①對不誠信的學生進行批評教育。②開展誠信宣傳系列活動,如召開主題班會、辦主題板報等。家長:父母以身作則,做子女的誠信榜樣等。學生:①增強誠信意識。②提高自身道德修養。③對人守信、對事負責。④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規范。⑤考試不作弊。⑥遵守承諾等。
關鍵詞:課程標準;語文素養;語文能力;培養策略
北大教授溫儒敏曾說過:“語文課最基本、最核心的是讓學生獲得一種謀生的能力,獲得一種為社會服務的能力。通過語文課學習,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夠談得上更高的要求,比如說素質教育、審美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等。”可見,在新課程語文教學中,我們首先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加強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何謂語文能力?簡單來說,語文能力就是聽、說、讀、寫的能力。
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又從何而來?當然不可能是看來或者是聽來的,更不可能是教師強塞硬灌得來的。只有勤于實踐,學生的語文能力才能得到培養,得到加強。日常教學中,教師必須通過想方設法創建并提供利于學生實踐的平臺,開展各種語文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一、創設情境上好口語交際課,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語言交流是人際交流的基本手段,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生活必備的能力之一。加強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培養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具備較強的口語交際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為他們終身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
聽話、說話是口語交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平時的訓練中,要讓學生的口、耳、眼、手等多種感官并用,在語言實踐活動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口語交際的話題包括對話、復述、演講、辯論、介紹等。但由于缺少相對應的考查,教學中許多教師把它當作課堂教學的點綴,當成在語文教學中可有可無、可教可不教的一個板塊。而學生隨著年齡的增大和年級的升高,反而不敢說,不想說,也不會說。甚至課堂上鴉雀無聲,偶爾有被點名回答教師的提問,也是羞羞答答、扭扭捏捏,半天說不出一句話,或者是語無倫次、詞不達意。為鍛煉學生學會傾聽,養成敢于發言、勇于發言的能力,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抓住課堂生成的有利時機,有目的地營造口語交際的氛圍,培養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
例如,《唯一的聽眾》一文,講了一位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謊稱自己是個聾子來讓文中的“我”有了自信,再接著拉小提琴,最終,“我”在老人的鼓勵下成為優秀的小提琴手的故事。由于說謊這種小毛病許多學生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學生對說謊的認識也不深,教師可抓住時機,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根據教材內容安排,設計辯論專題:講誠信與善意的謊言。正方:人要講誠信,不能說謊。反方:生活需要善意的謊言。
對于辯論,六年級的學生是初次接觸,辯論會前,學生對于辯論的方法和注意事項一無所知。教師通過組織學生觀看辯論賽錄像,讓學生明白辯論時應如何學會傾聽,捕抓對方的毛病與漏洞;如何用事實說話,以理服人;如何文明禮貌、得體大方。在了解了這些事項后,老師布置作業:利用課余時間收集大量的資料,做好充分的準備,下節課開一個專題辯論會――講誠信與善意的謊言。
辯論會上,教室沸騰了,學生唇槍舌劍,各執一詞,不可開交。然而就是這樣的專題辯論會,不僅提高了學生口語交際水平,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鍛煉了學生的傾聽能力和敢于發言的膽量,養成勇于發言的習慣,還培養了學生查找資料、分析材料的動手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
當然,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并不能只靠口語交際的教學。平時,教師要做到允許學生說話,讓學生在獨立平等、輕松和諧的環境中有什么說什么,想怎么說就怎么說,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無拘無束的自由暢談中培養敢想敢說、勇于提問、勇于爭辯的能力與習慣,最大限度地釋放潛能。
二、積極開展課外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要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只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發展和提高主要是在實踐活動中實現的。語文實踐活動打破教材與時空的限制,迎合了學生的心理,使學生有自己的空間,充分調動起了學習的積極性。在形式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盡情地參與、自主地探究、自信地表達,將已有的語文知識技能在實踐中加以運用,并在運用中獲得新知,發展了各項能力。同時,語文實踐活動還是學生從課堂走向社會生活、走向現實的通道,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主要途徑。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可從以下語文實踐活動著手。
1.辦好板報、手抄報
每年我們都會迎來許多節日,如“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還有“五一”“六一”“教師節”“國慶”等。教師利用這些節日,可以搞一些慶祝活動,也可以開展一些語文實踐活動。如,讓學生以節日為主題搜集資料,辦手抄報,出黑板報。手抄報、黑板報集讀、摘、采、編、寫、畫與版式設計于一體,是鍛煉學生才智、展現學生才華的用武之地。在這塊自己的小天地里,他們以獨特的視覺來觀察社會、體味生活、表露心跡,稚氣、童心和才智都躍然紙上。學生通過自己搜集材料,并對搜集得到的材料進行篩選、編排、布局,書寫標語,設計插圖來自己辦報,既增強閱讀效果,又對節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體驗,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習慣,又在實踐中鍛煉了學生的各種技能,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辦報過程中,既分工,又合作,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精神,激發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使學生在競爭中發揮自己的特長,發展自己的能力。
2.編故事,演故事
現在的小學生渴望豐富多彩的課堂、充滿趣味的課外活動。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打破語文教學僅限于書本、僅限于課堂的老模式,充分挖掘校本資源,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來構建語文實踐活動的空間,如舉行經典國學誦讀賽、講故事比賽、演講比賽等。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趣味性、故事性很強的文章,我們可以讓學生開展編故事、演故事等比賽活動。讓學生自己發揮想象動手改編課文情節,將一些故事性強的課文改成課本劇。讓學生通過表演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體會學習的樂趣。
如,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12課《半截蠟燭》,課文生動地記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一個普通家庭的母親伯諾德夫人和兒子杰克、女兒杰奎琳為了保護藏在半截蠟燭里的情報,在危急關頭與三個德國敵人巧妙周旋的故事。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運用分角色朗讀課文和分角色扮演劇中人物、分組進行課本劇表演的方法,讓學生走進文本,在生動有趣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和角色扮演來充分表現德國強盜的殘忍和伯諾德夫人一家為了國家利益不惜犧牲一切的獻身精神,以及他們機智勇敢的優良品質。學生們惟妙惟肖的表演,為自己搭建了一個演繹文本、展示自我能力的平臺,加深了他們對教材的理解。
又如,在教學《狼和小羊》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角色游戲“狼和小羊的對話”,讓一位女學生扮演小羊,一位男學生扮演狼,根據課本的內容進行對話,讓學生展開自己的想象,注意神態、動作和語氣。這下子,學生的興趣全來了,學生也活躍起來,學生在這融洽的氣氛中體會參與活動的樂趣,輕松地學習,真正感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促進了學習能力的提高。
葉圣陶曾說:“天地閱覽室,萬物皆書卷。”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如清明節里,組織學生瞻仰革命烈士紀念碑,用詩歌朗誦來緬懷英烈;參觀旅游景點時,讓學生撰寫導游詞,介紹家鄉、祖國的秀美河山;開展“用規范字,說普通話,”活動,寫消滅錯別字調查報告;節日自制賀卡贈送老師、同學,表達對老師、同學的感恩、感激;制作畢業紀念冊、編優秀習作集來懷念校園生活等等。這些形式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加深了對社會的了解,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了學生聽、說、讀、寫、問、查的綜合能力,溝通了課堂內外,校內校外的聯系。既激發學生學好語文的興趣,還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增強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全方位地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