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美麗鄉村的概念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據統計,農村人口占全國比重較大,完成美麗鄉村建設對于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文化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應加快美麗鄉村建設的步伐。但是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應運而生,相應的也出現了一些迫在眉睫的問題,例如,鄉村建設質量與速度發展步不協調、目標不明確、管理規劃不完善等問題在農村中浮現,阻礙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成長[1]。從國家戰略性角度思考,國內外學術界對美麗鄉村建設也開展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從美麗鄉村建設的概念內涵、影響因素、存在的問題、對策建議及發展模式等幾個方面,對國內關于美麗鄉村建設的問題研究進行梳理和總結。
一、美麗鄉村的概念內涵
鄉村是集經濟、社會、文化、自然等多方面因素匯集的一個整體, 是人類從古至今經過發展形成的產物。從廣義上來說,鄉村是一個地域范圍,將鄉村的特質展現的淋漓盡致,可稱之為鄉村地域,主要是以農耕為主、具有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和鄉村生活方式的歷史古鎮也屬于鄉村領域。“美麗鄉村”建設是“十一五”期間為新農村建設加速發展而提出的,可提升新農村建設質量。黨的十報告中首次提出“美麗中國”的概念,這成為“美麗鄉村”的最高目標,其深層內涵就是生態文明建設,強調天地人的和諧相處。“美麗鄉村”中所強調的“美麗”,可歸納為鄉村的環境優美、經濟富美、景色秀美、民風淳美[2]。我認為,美麗鄉村建設是體現在生態、社會、文化和諧發展的一個表現,它是一個全面的、綜合性的概念,是內在美與外在美相結合的,在促進人與自然友好相處的前提下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為建立一個對農村居民有利的生態環境和產業結構、農民生產方式和農村消費模式等而努力,是一項以提升農民幸福指數為目的的建設。
二、美麗鄉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美麗鄉村建設在政策解讀和執行方面存在著非常復雜的過程。在政策執行中會受到主觀和客觀條件的影響,最終的執行是否能夠順利,是否達到期望的目標,均取決于是否得到大眾的支持與贊成。但在實踐的過程中政策執行存在一些顯著的問題,一些村莊對建設的政策方面理解的不夠全面,從而找不到可實施的方案,使美麗鄉村建設進度緩慢,影響其發展。
(二) 建設美麗鄉村需要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群體,其文化層次的高低對鄉村文明建設起著重要的作用,也決定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敗。但是我國鄉村建設的文化培育還是有些欠缺,應建設文明、健康、科學的鄉村文化娛樂勝過,對鄉村文明建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三)產業發展不夠成熟,統籌城市與鄉村的經濟社會發展,走現代農業之路,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重點,因為鄉村居民的收入直接關系到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也關系到美麗鄉村建設的可持續性。
(四)民主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近些年來,民主管理意識在鄉村中長久發展,但是在某些時間點、某些方面,在村務管理具體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像基層組織職能發揮不夠全面從而制約美麗鄉村建設的發展,導致村民產生誤解和猜測。
三、美麗鄉村建設的對策建議
應擴大基礎設施的服務范圍、領域和對象來促進城鄉聯動,實現共同富裕。提高農業科研機構的科研水平、成果轉化水平,要積極指引企業、科研單位、甚至個人參與到科技創新中,不斷激發群眾創新能力[3]。可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將松散的農戶團結起來,提升村民抵抗風險能力和團結協作的能力。在鄉村形成一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大對圖書館、文化館、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設施的投入,建設一個比較全面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還要加強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建設美麗鄉村應有的內容。實現村民自制目標,因地制宜,不斷嘗試制度創新,同時將現有規章制度、監督檢查執行到位。可選擇個別鄉鎮來嘗試農村環境治理資金投入到村到戶,通過獎懲手段引導、調動、激勵廣大群眾積極參與。
四、美麗鄉村建設的發展模式研究
“產業發展型模式”以代表的是江蘇省永聯村。永聯村位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區位優勢明顯,耕地資源貧乏,曾經被稱為 “江蘇最窮最小村莊”。永聯村為解決全村村民的溫飽問題,搞集體經濟,經過多種嘗試,敏銳地抓住軋鋼這個行業,實現了永聯村經濟上跨越式的發展。“生態保護型模式”以代表的是浙江省高家堂村。該村是一個竹林資源豐富、自然環境保護良好的山區村。努力打造以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為特色的鄉村,該村依靠豐富的竹林資源建設生態型高效毛竹林現代園,規模化養殖竹林雞,成立竹筍專業合作社,發展生態農業,使本村具有一個良好的發展趨勢。“文化傳承型模式”以代表的是河南省平樂村。該村地理位置優越,文化底蘊深厚。改革開放以來,依靠著“洛陽牡丹甲天下”這一文化背景,以牡丹畫為龍頭產業,形成書畫展覽、書畫裝裱、書畫培訓、牡丹觀賞等一條龍服務體系,不僅提高了農民收人,也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休閑旅游型模式”以代表的是貴州省的納灰村,該村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是貴州地區主要的產糧區。依靠豐富的旅游資源,在傳統種植業、養殖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旅游業,形成了集特色農業、特色花卉培育、鄉村旅游、休閑娛樂于一體的鄉村旅游區。實現了農業與旅游業的有機結合,不僅提升了公眾對農村與農業的體驗,也實現了農業與旅游業的協調可持續發展。“環境整治型模式”以代表的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紅巖村。該地區典型的山區地貌,早期非常貧困。紅巖村堅持走“養殖-沼氣-種植”農業循環發展之路,積極發展“富裕生態家園”之路,同時開展沿路、沿河、沿線、沿景區的連片環境整治,加強污染治理。紅巖村以科技農業生產為龍頭,逐步拓展了集農業觀光、生態旅游、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發展模式,成為全國美麗鄉村建設環境整治型模式的范本。
五、結論
總結縱觀多年來國內美麗鄉村建設的研究,學者們對國內外美麗鄉村建設的發展開展了有價值的研究,較為全面的分析了不同地域美麗鄉村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對策和發展模式并揭示了各鄉村模式的成因、特征及其影響,探討了中國鄉村建設的道路模式,為推進中國鄉村健康發展做出貢獻。但目前鄉村建設的研究也存在明顯的不足:一是美麗鄉村建設研究重視的多是地域的個性差異,而對其形成問題的理論研究較少; 二是美麗鄉村建設的研究多局限于鄉村發展某一方面的內容或特征,而缺乏全面性和系統性的研究; 三是對鄉村建設的研究往往局限于環境資源、旅游文化方面,較少揭示鄉村建設中其他影響因素。今后,美麗鄉村建設的研究應加強對美麗鄉村內在發展規律的認識,加強美麗鄉村建設的整體性研究,從而提高美麗鄉村研究對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指引作用。(作者單位: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參考文獻:
[1] 何東升. 新型城鎮化視域下的美麗鄉村建設[J]. 延邊黨校學報,2015,06:52-54.
關鍵詞:概念規劃;村莊;發展空間;詳細設計
中圖分類號: S6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引言
20世紀90 年代末期,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出現的新形勢,城市規劃學界借鑒國外城市發展戰略規劃的先進理論和實踐經驗,開始探討一種獨立于傳統規劃的,以城市整體發展策略和土地空間開發的政策綱領為主要研究對象的規劃,即城市發展“概念規劃”,也有稱“戰略規劃”、 “戰略性空間規劃”以及“空間戰略規劃研究”。最早的實踐以“廣州市總體發展概念規劃”為代表。
2概念規劃及其發展態勢
概念規劃是介于發展規劃和建設規劃之間的一種規劃,它強調的是思路的創新性、前瞻性和指導性,是屬于一種宏觀發展思路的探討和研究。它淡化了設計的表象,使規劃成為綱領性、戰略性的文化、指導和協調發展與建設。“概念規劃”有別于傳統的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以及城鎮體系規劃,它更加強調對城市發展問題的診斷,發展策略的研究以及政府行政、城市經營的建議等,以作為城市法定總體規劃制定或修編的前期準備。這種新型規劃較法定規劃更少形式和內容上的約束,賦予規劃師更加自由發揮的空間。
3規劃愿景
安吉縣鶴鹿溪、六莊村地區及其周邊是安吉縣內一片非常完整的黃浦江源頭區域的近郊農耕區,其間風景優美、土地平曠、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非常適合農耕文化系列的旅游開發。該區塊既可以填補安吉平原地區旅游開發欠缺的空白,又可以優化提升安吉旅游產業。
如何解決城市建設用地不斷蔓延的問題,保護及有效利用農田,并在保護鄉村地區的基礎上,如何優化發展,使該地區成為安吉旅游新的增長點以及平原地區美麗鄉村的示范村,是本次概念規劃需解決的問題。
4安吉美麗鄉村―鶴鹿溪、六莊村空間發展概念規劃與村莊詳細設計
4.1基地現狀
本規劃區處在安吉縣縣城西部邊緣,距縣城遞鋪鎮約8公里,距孝豐鎮約4.5公里,規劃用地面積為8.25平方公里,東、南、北三面環山,中間為黃浦江源頭的南溪、西溪沖擊平原,土地肥沃。區內田園景觀和人文景觀資源皆較為豐富,鶴鹿溪是一條具有觀光、休閑、游覽等功能的河流段落,已有鶴鹿溪漂流項目在經營;鶴鹿溪村周圍分布著諸樂三、胡宗南舊居。
4.2規劃目標
建設富有特色的集高新農業開發、農耕文化展示、旅游產業優化、生態環境保護與利用等功能的安吉縣平原農村地區美麗鄉村示范村落。
4.3規劃理念
1)因地制宜的空間布局理念
規劃強調生態保護、農田保護、自然環境保護、農村文化延續等現有的地形地貌特征,因地制宜進行規劃設計。
2)“珠落玉盤”狀田園村落布局理念
現狀六莊村的村落空間布局較為分散,無成片大型集中的村落,規劃依托這種散落形態形成“珠落玉盤”狀的村落布局,每個村落形成8―10戶左右的小型聚落,每個聚落周圍種植高大喬木,村落周邊為自家種植的蔬菜、瓜果以及家禽、牲畜。這些聚落就像明珠一樣散步在大片的農田中間,形成宛如畫卷的田園村落布局。
3)農耕文化特色展示的單元村落設計理念
田野上的小型村落是歷來文人墨客欣賞、描述的對象,是田園美景的點睛之處,規劃認為單個村落的形態、內容、環境、建筑等均應圍繞農耕文化展開,塑造農村特有的世代相傳的文化特征和古樸的農村地域風貌。
4)“阡陌”狀的道路交通組織理念
規劃對現有的田埂、機耕路等進行梳理,形成“阡陌”狀的道路交通網絡,規劃道路采用小斷面、高密度的形式,強化田園風格,強調低速慢行,營造宜人尺度。
4.4總體規劃(見圖1)
4.4.1功能分區
規劃將本區劃分為三大職能區域,五個功能分區。三大職能區域分別為生產、旅游、生活職能;五個功能分區為黃浦江源漂流及濱水景觀區、鶴鹿溪村村莊建設分區、村南基本農田保護區、六莊村農耕文化展示區、縣道以南果蔬種植區。各個功能分區功能為:
A區――黃浦江源漂流及濱水景觀區:水上運動項目及優美的自然水岸風光展示,為主要旅游項目之一。
B區――鶴鹿溪村村莊建設分區:黃浦江源漂流景區旅游服務、接待中心之一,村級公共服務中心,未來鶴鹿溪、六莊及其自然村農居拆遷安置地。
C區――村南基本農田保護區:該區用地全為基本農田,規劃確定為保護區塊。
D區――六莊村農耕文化展示區:劉莊村及其周邊區塊規劃確定為展示平原地區農耕文化以及安吉美麗鄉村的旅游開發區塊。
E區――縣道以南果蔬種植區:該分區主要以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為主,未來形成一定規模的果蔬基地,不僅解決安吉縣城自身的農產品供應,還盡可能做到出口,創造經濟效益。
圖1總體形態示意
4.4.2開發控制要求
本規劃區域是有別于城市建設區、風景旅游區、純生態保護區的特殊區域,結合旅游、生態、生活三大職能,借用生態區敏感等級劃分理念,將本區劃分為三級:一級敏感區為絕對保護區,是生態環境極好,本無建設的區域,如南溪濱水區、基本農田區、果蔬種植區等,規劃建設用地指標確定為0%。二級敏感區為相對保護區,即原來有一定量的建設用地,但是其相對于整個區塊來說建設量的比重較小,仍以生態環境為主體的區域。這個區域的界定與控制較模糊和困難,指標存在不確定性和無依據性,規劃從現狀建設用地量和生態敏感次級控制區的經驗規定將建設用地指標確定為15%。三級敏感區為村莊建設區,該區域為生態環境最薄弱的地區,現狀建設了大量的農民住宅,規劃利用這一特征,將其劃為建設區。通過現狀實測已建建設用地比重和農戶戶數數據,規劃建設用地比例確定為40%。
4.5 鶴鹿溪、浦前“特色小鎮”
鶴鹿溪、浦前村是本區人口規模最大的村落,達到3000人以上,接近一個郊區小鎮的規模,但村內公共配套設施發展不全,沒有正規的農貿市場,商業設施僅為小雜貨鋪,醫療設施不全等等,配套設施及村級經濟發展極為緩慢。
規劃立足本區旅游業開發和美麗鄉村建設的契機,意在將鶴鹿溪、浦前村規劃成為堪比歐洲、美洲風情小鎮的“特色小鎮”,其主要特色為:
古樸、典雅的胡宗南、諸氏故居;
充滿生活氣息的鶴鹿溪古溪;
獨特的民居建設方式;
優美的鶴鹿溪景觀帶和充滿趣味、刺激的漂流;
完善的旅游休閑和村民服務的配套設施,包括醫療、體育、娛樂、教育等。
4.6 村落農耕文化展示區
針對農耕文化展示區,采用示范點詳細設計的方法,選擇了三個較有特色、有一定規模、鄉村氣息較為濃厚的村落,即六莊村、南莊村和十莊村。(見圖2)
圖2 農耕村落示范點指標與控制
5結語
總之,城市是一個復雜動態的綜合體,特別是在我國城市空間結構與形態急劇演替的過程中,規劃面臨著新的現實要求和變革壓力。概念規劃走向微觀化的嘗試過程可能預示著理性規劃,這需要眾多規劃界人士、更多的規劃實踐進行探索。
參考文獻:
魏清泉,吳超.概念規劃的特點、原則和方法[J].規劃師,2003,8(19):20-24.
“美麗鄉村”的概念已深入人心。在新農村建設火熱和鄉村游火爆的當下,很有必要思考:怎樣塑造鄉村的美麗?
早在半個多世紀前,著名學者梁漱溟就預見“今后數幾十年能令中國人向上興奮的新方向就是鄉村建設運動”。無論是推進城鎮化的如今,還是返璞歸真、回歸詩意而居的將來,鄉村總會是大多數人向往聚居的地方,其生產生活方式、思想理念都會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發展。因此,美麗鄉村建設是自然與人、物質與文化、生產與生活、傳統與現代融為一體的系統工程,不僅涉及農村環境、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更涉及歷史、文化、民俗、生產、生活等方方面面。
美麗鄉村建設應當從各自的傳統歷史、人文積淀、資源稟賦、地形地貌等特色出發,通過“繕民居、強公建、美景觀”,著力向宜居、宜業、宜游目標邁進。首先,有效改善農民居住條件,通過對農村舊房立面改造和建筑具有鄉土氣息的特色農村新居,讓鄉村民居成為一道風景。同時,加強基本共同服務建設,讓農民無論是進入城市,還是在農村生活,都可以共享現代化成果。其次,推進美麗鄉村與農民增收的互聯互動,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使農村真正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最后,依據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人文底蘊及特色物產,挖掘文化底蘊,植入文化元素,尋找、發現、展示美麗鄉村內在美,既美麗于“形”,又魅力于“心”。把美麗鄉村打造成為沒有門票的景區,通過“細節”塑造由內向外的美,讓歷史建筑煥彩、讓民間故事復活、讓龍飛鳳舞顯靈、讓地方劇種走紅、讓傳統美食揚名……
美麗鄉村關鍵在于“美”得要像鄉村。較之鋼筋水泥,鄉村的生長見諸田野,充滿希望;較之人造園林,鄉村的風景演繹大自然之美,天然去雕飾;較之現代知識,鄉村里有鄉土的箴言,世代流傳……鄉村更貼近生命的本真,更懂得自然的讖語。千萬不要用城市的視角去美化鄉村。此外,注意美的差異性。美因差異而存在,美因傳承而久遠。
美麗鄉村是農民幸福生活的家園,還是市民休閑旅游的樂園,更是我們所有人的精神家園。中國悠久的農耕社會歷史及特殊的現代化進程,使得大部分城市居民與農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對農村存在天然的親近感,農村是我們的精神守望地。通過美麗鄉村建設,使田野更晴朗、空氣更清新、溪水更清澈、鄉情更濃郁、文化更深厚,讓精心打造的美麗鄉村日益成為更多人樂于前往的旅游目的地、流連忘返的心靈休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