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睡眠障礙的心理治療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腦卒中急性期患者睡眠障礙的發生率很高,且多數睡眠障礙的發生和持續與心理因素有關,如果這種心理因素長期存在,則導致睡眠障礙遷延而形成慢性失眠[1]。因此心理因素對患者睡眠障礙的影響不容忽視。本文對腦卒中后睡眠障礙患者給予了心理治療,旨在觀察其對腦卒中后睡眠障礙患者的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5月~2015年5月住院的急性腦卒中患者。入組標準:①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或MRI證實;②既往無睡眠障礙、意識障礙及言語障礙;③無嚴重心、肝、腎疾病;④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評定總分>7分。共入選患者8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齡51~82 歲;腦梗死29例,腦出血11例。對照組40例,男26例,女47例,年齡52~80 歲;腦梗死31例,腦出血9例。兩組在性別、年齡、原發病比較差異無顯著性。
1.2方法
1.2.1睡眠質量評定 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評定患者的睡眠質量。量表由18個自評條目和5個他評條目構成,18個自評條目參與記分,組成7個成分,包括主觀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困難、睡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每個成分按0~3分等級記分,累積各成分得分為PSQI總分,總分范圍為0~21分,得分越高表明睡眠質量越差。判斷標準:PSQI總分>7分為睡眠質量差。
1.2.2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常規腦血管病藥物治療,治療組加心理治療,1次/d,療程4w。方法:①認知行為治療:主要對患者存在的錯誤認識和不利的應付方式從心理上給予疏導、安慰、支持、鼓勵等,以減輕或消除其不良情緒,使患者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疾病,樹立信心;②漸進性放松訓練:包括抗阻等張收縮、無張力活動和等長收縮,使患者感知到緊張的存在,隨后鼓勵其逐步放松,促使自律神經活動向著有利于睡眠的方向轉化并促使警醒水平下降,從而誘導睡眠的發生。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評定患者的睡眠質量。
2 結果
兩組治療前后睡眠評定參數比較,見表1。
表中數據顯示,治療組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睡眠參數評定差異明顯,治療組治療后睡眠質量明顯改善;而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睡眠參數評定結果變化不明顯。
3 討論
腦卒中導致睡眠障礙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①與腦卒中損害的部位有關:目前認為和睡眠有關的解剖部位包括額葉底部、眶部皮質、視交叉上核、中腦蓋部巨細胞區、藍斑、縫際核、延髓網狀結構抑制區,以及上行網狀系統等[2]。如病變部位直接影響到上述結構即可出現睡眠障礙;②腦卒中后神經遞質失調:如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和多巴胺等單胺類遞質的功能或其受體的功能下降;③社會心理因素:腦卒中并發焦慮、抑郁或其他精神癥狀,腦卒中后伴發的抑郁情緒與睡眠有較大的關系[3]。認知理論認為,造成人類情緒困擾的來源并非事件或刺激本身,而是人體的認知歷程如何來解釋這個刺激或事件。每個人的情感或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身認知世界以及處世的方式和方法決定的。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了其內心的體驗和反應,思想和信念是情緒狀態和行為表現的原因。認知療法就是根據人的認知過程影響其行為和理論的假設,改善不良認知達到糾正不良行為的心理療法,其目的是協助患者找出僵化、偏頗、悲觀的思考方式,提供多樣性的、較為切合邏輯的思考方式來處理事件、改變情緒,進而消除情緒的困擾。行為治療技術實際上是獲得、消除和改變行為的學習程序。為了改變患者“只要一躺床上就想事情、情緒低落”這一程序性知識,就需要運用放松訓練。放松反應是下丘腦的基本反應,可引起兒茶酚胺分泌減少,使耗氧量、心率、呼吸節律、動脈血流速度及骨骼肌血流量降低。
本結果顯示,治療組通過認知行為治療后,睡眠參數評定差異明顯,治療組治療后睡眠質量明顯改善;而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睡眠參數評定結果變化不明顯,表明心理治療中的認知行為治療可改善腦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礙,與國內外研究一致[4]。國內外很多精神科專家研究發現,入睡前的心理生理喚醒會提高患者在整夜間的基礎代謝率,出現更多的片斷性睡眠,使患者不能保持正常的睡眠。心理治療能幫助患者減輕心理負擔,消除不良情緒影響,減輕焦慮,促進睡眠。腦卒中患者睡眠質量的改善會促進其肢體功能恢復,減少腦卒中后記憶障礙的發生。因此對急性腦卒中患者應重視睡眠質量,及時給予心理干預,使肢體功能盡快恢復,改善預后,提高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王萱,宋景貴,籍玉紅.急性腦卒中睡眠障礙患者心理干預效果評價[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7,13(4):342-344.
[2]蘇文智,彭方,陳森福.90例急性腦卒中睡眠障礙患者心理干預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11):22-23.
“睡覺睡到自然醒"是多少人的夢想?可你會發現,白天忙忙碌碌,回家后卻輾轉難眠;明明身體乏累,卻總是天未亮就醒了。為何你總是睡不好,運動服藥都不管用,若真如此,你就要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心病”。
當壞睡眠嚴重影響了日常學習生活,并持續一段時間,這就是睡眠障礙的表現。但是,睡不好的誘因很多。獨攬大獎、考試第一、升職加薪,這些因素也時常讓一些人激動得睡不著覺。但是,一過性的事件對睡眠質量往往不會有太長遠的影響,不足以構成睡眠障礙。
睡眠障礙是指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現異常行為的表現,也是睡眠和覺醒正常節律替紊亂的表現,如失眠、嗜睡、睡眠倒錯、夢游等都是睡眠障礙。據研究,80%的睡眠障礙與精神障礙有關。很多心理和精神疾病的癥狀之一就是失眠,比如90%的抑郁癥病人首發臨床癥狀是睡眠障礙。另外,精神分裂、躁狂癥、強迫癥、焦慮癥等精神障礙都有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焦慮癥和抑郁癥是導致睡不好的主要精神障礙,這兩種疾病都是由于情緒緊張和精神過度活躍,導致高級中樞神經的情緒興奮和抑制功能失調。
【關鍵詞】綜合康復療法;老年患者;療效;睡眠障礙
【中圖分類號】R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4-0389-01
對于老年人來說,睡眠障礙是常見病癥,我國有45.5%的人存有睡眠問題,其中,有56.7%的中老年人睡眠問題突出,嚴重影響了老年患者的生存質量與身心健康[1],我院對128例睡眠障礙老年患者進行了臨床觀察,尤其是對80例老年患者實施了綜合康復療法,獲得了良好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在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間,我們收治了128例患老年睡眠的障礙患者。其中,男患者78例,女患者50例,年齡在60歲-78歲之間,34例高血壓患者,24例肺心病患者,45例冠心病患者,25例糖尿病患者,病程在3個月-12年之間。將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及實驗組,對照組患者48例,行常規療法,實驗組患者80例,行綜合康復療法。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病情等方面差異不明顯,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在觀察前,讓患者停止服用任何鎮靜性的催眠藥物。①對照組采取常規療法,主要給予低頻交流高壓電場治療,治療儀是日本的BIOS9000型號的治療儀,同時給予日常護理。②實驗組在常規療法基礎上,再結合自助式治療、音樂治療、非藥物治療及體育鍛煉等綜合性康復療法[2]。A自助式治療是患者能獨自完成的一種心理治療,允許各類形式的自助干預,例如網絡、書籍及錄音帶等,經自助干預療法,可有效改善老年睡眠障礙患者的睡眠與心理狀況。B音樂治療是利用音樂來治療睡眠障礙的,在老年睡眠障礙方面的研究不多,但音樂對睡眠障礙患者具有改善作用。C體育鍛煉也能促進患者睡眠,對老年人實施體育鍛煉,可縮減患者睡眠的潛伏期,增加老年患者的持續睡眠時間[3]。D非藥物治療主要包含CBT治療、光療、針灸、音樂治療及催眠術等綜合治療方式,其治療風險小,具有長期療效,更適合老年患者。E心理治療,要消除老年患者的思想負擔,需要正確了解患者的疾病病因,讓患者不要存在過度的思想負擔,并叮囑患者管理好自身的睡眠,睡前不要飲水過多,不要飲用咖啡類飲料。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軟件實施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x(_)±s表示,而組間比較為LSD-t的檢驗,P
2 結果
將患者治療后的夜晚睡眠時間延長性作為評判標準,經治療后,對照組老年患者有效30例,有效率為62.5%,實驗組治愈12例,有效65例,有效率為93.75%,實驗組的治療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P
3 討論
對于老年人來說,睡眠期間容易出現失眠、阻塞睡眠呼吸暫停及快速動眼等睡眠障礙行為,老年人一旦出現睡眠障礙,會出現白天睡眠、意外事件發生幾率增大及心境障礙等[4],對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產生較大影響,尤其是老年患者所患的疾病多為慢性疾病,其病程較長,治療效果交差,容易出現并發癥,這使得患有睡眠障礙的老年患者,因長期住院會出現抑郁、焦慮等精神問題,再加上住院環境不適應,社會功能下降,家庭經濟因素等,使得老年患者易存在睡眠障礙問題,為了有效改善老年患者的睡眠問題,除了采取電場常規治療外,還可采用音樂治療、針灸、按摩、體育鍛煉及心理治療等綜合康復治療方法[5],如足底按摩可促進老年患者的氣血經絡暢通,積極緩解患者軀體的各類不適應。音樂療法能夠讓老年患者的情志得到舒暢,有效改善睡眠障礙患者的睡眠質量,心理治療可減輕患者的思想包袱,讓患者在生心理方面得到有效改善,能安然入睡。在我院治療中,有128例睡眠障礙患者接受治療,其中,實驗組為80例睡眠障礙老年患者,有75例患者的睡眠質量得到有效改善,有效率為93.75%,對照組老年患者有效30例,有效率為62.5%,實驗組的治療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且P
綜上所述,對于睡眠障礙老年患者,住院環境、心理健康及輔助治療等均會影響患者睡眠,為了提升老年患者睡眠質量,除了采取常規康復療法外,還應采取適當的自助式療法、音樂療法、針灸推拿及心理治療等綜合康復措施,實施綜合康復療法,能夠有效改善老年患者睡眠障礙,提升老年患者睡眠質量,促進老年睡眠患者身心健康的有效恢復。
參考文獻
[1]徐巧玲,徐立宏,謝淑華.老年睡眠障礙患者服用咪達唑侖的臨床分析[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06,(14)2:120-121.
[2]張柳娟,張荀芳,鄭彩娥.護理干預對老年睡眠障礙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07,(9)7:3-4.
[3]林梅蘭,洪音,徐俊.護理干預對老年睡眠障礙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8,(21)6: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