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對科學技術的看法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興趣;主體;開放;合作
為培養更多更優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數學教學也在不斷地進行改革與創新,素質教育必須走進課堂,而課堂上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在于教學方法的不斷優化。使學生積極踴躍地參與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去,不僅要獲得相應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更要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與能力,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課程要著眼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課程設計要滿足學生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的需要,使學生掌握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要得到發展。
一、設置生動的數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充滿著數學。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主動性的體現,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動力源泉。古往今來,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引導和利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這說明了“好學”對教育的重要性。作為教師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導航。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的精彩描述。將數學知識在數學情境中合理進行呈現,既體現了數學的真實存在性,也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優化課堂教學結構,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學習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多種方式共同作用的活動方式,課堂上教師應努力避免對學生進行灌輸式的教學。如果教師只注重師生之間的教和學,而忽略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只會導致課堂枯燥沉悶,缺乏應有的活力。長此以往,將出現教師教多少,學生學多少的局面,導致學生在學習上缺乏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厭學情緒產生的重要原因。為了充分改變這種局面,我認為要從以下方面積極地進行實踐:
首先,認清教師的引導作用,還原學生學習主人的身份,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教師的引導作用主要體現在為學生的學習創造合適的場景與條件,既要幫助學生學會,也要幫助學生會學,努力通過動腦、動手、動口來豐富他們的課堂學習。
其次,預留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講得太多、太細,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太小,抑制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為了克服這個問題,我在教學中大膽嘗試,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質疑與討論空間,使學生帶著疑問去解決問題。如我在《角的認識》的教學,當講到長方形的四個角都是90度時,一個學生提出疑問:“書本和操場的形狀都是長方形,但課本的四個角比起操場的四個角顯然小得多。為什么說它的四個角都是90度的角呢?”我意識到這個問題涉及角大小的本質問題,于是就順水推舟,讓大家發表意見。小組討論后,我及時引導,借助多媒體動畫演示,顯示一個60度角,再把角的兩邊延長、縮短,結果這個角還是60度。最后總結歸納達成共識:角的大小與邊長無關。
三、將“開放式教學”帶入課堂
開放式教學既是對教師傳統教學方法的挑戰,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發散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開放他們的思維空間,促進他們的創新。在四年級《植樹問題》的教學中,我仔細研究了教材,發現教材主要是按兩端植樹、兩端都不植樹及一端植樹的思路來進行安排的,通過學生對這些問題的研究,來認識間隔與植棵數之間在各種情況下的關系。
四、重視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通過學習者的積極參與、相互作用,使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認知過程,還是一個交往和審美的過程。它將傳統的講授式學習方式改變為“小組合作”、“小組競爭”的方式,將傳統教學與師生之間單向或雙向交流改變為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學習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學效率,也促進了學生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系,促進了學生心理品質發展和社會技能的進步。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善于組織和指導學生交流、討論各自探索的學習成果,批
判懷疑各種觀點、假設、思路、方法等,通過交流分享同伴的智慧,拓展個體知識視野。因此,我們在小學數學合作學習中要鼓勵學生敢想、敢干;善于動腦、善于動手。把動手與動腦相結合,進行探究,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做數學,在實際操作中自己去發現新問題,探究新知識。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如何改進課堂教學是一門高深的藝術,需要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去,通過改革我們的教育理念和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來轉變學生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熱愛學習,學會學習,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全面培養學生的素質,這是我們共同的追求目標!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05.
[2]陳清容,呂世虎.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法.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03.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
1.新授課模式
新授課模式是教學過程中最常見最普遍的模式,教師通過教材及教育部頒布的教學大綱要求授予學生應了解與應掌握的概念和知識點,完成授予知識的任務。
教師按照大綱要求要把知識點毫無遺漏地授予學生,模式嚴謹而綱常。
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自主探究,建立數學模型,應用拓展,交流收獲,布置作業五個環節重點突出一個“新”字。
2.問題解決模式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已成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解決能力就是“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在數學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是一種重要的數學素質。
教師通過教學實踐研究,尋找“問題解決”能力培養與課程教材知識體系學習之間的互補與平衡,形成穩定簡明的教學理論框架及操作性較強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數學意識、邏輯推理、信息交流、思維品質等數學素質的提高,為學生的自主學習、發展個性打下良好的基礎。
3.練習解答模式
教師可以通過教材上的習題及相應的練習冊習題幫助鞏固知識點和舉一反三的能力,確保每個知識點的掌握與應用,達到數學知識的完善。通過練習,當堂消化所學的新知識,使知識轉化為能力,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使新知識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練習的設計要圍繞重點,先求同,后求異,先基本,后綜合。另外,練習需要一定的數量,精講多練的效果還是不錯的。
4.復習模式
在每個模塊講完之時,都會有一個匯總知識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要對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對掌握情況不好的部分進行針對性的復習,并有針對性地練習,確保考試順利通過。
教師可以通過強化結構體系,突破知識重點,解決知識疑點,聯系教材內容,搞清典型例題,精選題目練習,達到立體復習效果。
二、小學數學課堂選擇不同的教學模式應針對不同的學生
每個學生由于家庭背景不同、環境不同、遺傳原因、基礎掌握等因素,因此他們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從而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分化出不同的層次。“因材施教”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所以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應該有相應的教學模式,從而促進學生不同層次的發展,為學生日后的學習生涯助一臂之力。
1.針對尖子生
尖子生基礎掌握好,接受知識快,教師應注重對知識點的應用與思維拔高方面,布置中等偏難的試題。
2.針對中等生
中等生基礎良好,接受知識與應用知識的能力欠佳,應該配以中等試題,側重知識點的熟練掌握與應用嫻熟的能力培養。
3.針對基礎薄弱的學生
針對基礎薄弱的學生,應該側重對知識點連貫性的指導與應用。
針對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教學模式,會對學生的成長給予幫助,取長補短,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最大的知識效益。
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
1.計算機應用屏幕展示
隨著網絡的應用日益增多,應用計算機教學,會拉近時代的距離,減少板書浪費的時間,增強教學的樂趣與學生集中注意聽講的效果,可謂雙贏。
利用PowerPoint幻燈片制作教學課件,把每個知識點列在頁面中,起到一目了然的作用。利用相應的制圖軟件,可培養學生對二維三維等圖像的理解能力,便于授課。
2.培養動手實踐能力
一些學生“高分低能”,動手能力差,實踐能力弱等,而數學學科又是邏輯性、縝密性要求極高的理性學科,因此在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如在數的運算中加強數感的培養,結合具體的問題選擇恰當的算法,會增強對運算實際意義的理解,從而培養學生的數感。這樣通過動手操作和計算,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切實了解了計算的意義,培養了數感。
又如教師在教授立體幾何,圓錐曲線等問題時,不妨分小組讓學生自己動手,既促進學生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3.培養思維能力
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智力與思維的發散必不可少。教師應該以教學大綱為綱,以開發學生智力、發散學生思維為重點,收集或編寫相應的試題,達到發散學生思維的目的。例如,假設推測法,集體發散思維法,材料發散,因果發散等。
一、興趣是復習課的內驅力
由于復習課都是舊知識,學生沒有新鮮感,因此表現不像上新授課時那樣積極、有激情,教學氣氛往往比較沉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上好一節復習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關鍵。老師們可以做以下嘗試。
1.創設各種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如果復習課只是對已學過知識的簡單重復,自然不會受學生歡迎。我們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各種有趣的教學情境。例如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生活素材,感興趣的童話故事、動畫人物等都可以作為課堂上的有效教學資源。
2.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形式,開展小組競賽。小學生的集體意識和競爭意識是很強的,我們可以利用學生這一心理特點,開展各種形式的小組競賽。例如:爭奪計算紅旗手、數學擂臺賽等活動,吸引學生主動地、高興地參與到復習中來。
3.利用數學小游戲,活躍課堂氣氛。進入復習階段,尤其是到了臨考階段,學生的壓力大造成課堂氣氛也很緊張。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穿插一些數學小游戲來調節課堂氣氛。例如:計算接龍游戲、爬數學云梯游戲等。這些小游戲雖然只是課堂中的小插曲,但是恰當地使用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興趣,還能鞏固數學知識,達到強化復習效果的目的。
4.采用各種激勵手段,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復習階段尤其要鼓舞士氣,要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對自己有信心,激起學生更為強烈的參與復習的欲望。
二、設計多樣的練習
學生的數學能力不僅在于對知識的掌握,更在于能否應用知識自覺解決實際問題。復習課必須精心設計練習題,使知識的應用更具綜合性和靈活性,使學生牢固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教學“平均數的整理和復習”一課,我從學生的生活中選擇、設計練習題,對平均數問題的相關知識點進行了剖析,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理念。
第一步:集體探究。根據學生期末的體檢情況,我選擇了其中一個小組的身高統計表讓學生進行研究:①給學生時間充分觀察統計表,討論表中所反映的情況。②獨立計算這一小組學生的平均身高,討論第三小組學生的平均身高1.54米和其中一位同學的身高1.54米的區別。③引導學生進行相關推理:從我班第三小組同學的平均身高1.54米,能否推測我班全體同學的平均身高的數據范圍?讓學生從觀察到的第三小組學生的身高在班級中具有典型性,推測班級全體同學的平均身高大約是1.54米,進而推測我校六年級學生的平均身高也在1.54米左右。④告訴學生:我班學生的平均身高大約是1.54米,超出了河北農村同齡兒童平均身高的最高指數,達到了河北農村同齡兒童中平均身高的中等水平,由此推斷我班學生的身體素質達到了一個比較高的水平,讓學生從中體會研究平均數的意義。
第二步:根據學校氣象小組同學測得的上周每天最高氣溫統計表,提出問題并解答。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根據“上周的平均最高氣溫28℃”進行合理的推測和預測。由上周的平均最高氣溫推測本市和周邊城市上周的平均最高氣溫,預測本周乃至下周的平均最高氣溫等,以此讓學生感受平均數的實際意義,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第三步:進行具體的平均數應用題練習。列舉求平均數的各種應用題進行練習,讓學生獨立思考,交流討論,切實掌握平均數的知識。
這樣,從班級中一組學生的平均身高,推測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以及全年級同學的平均身高,引申到和同齡學生平均身高指數的比較,整個探究活動學生興趣盎然、積極主動,有理有據的推理過程更是讓學生的思維進入了空前活躍的狀態,使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融為一體。
三、知識再現,喚起學生回憶
復習課的主體是知識的再現,就是學習將已學過的知識不斷提取的過程,教師要通過合理的方法,設置恰當的問題與習題,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喚起學生的回憶。
基礎訓練要針對學生平時學習時常出現的錯誤進行編擬,以求引導學生消除模糊的或錯誤的認識,進一步認清知識的本質。但是,大部分教師都只圍繞著課本總復習和一些事先編好的提綱進行復習,這樣就不能夠因材施教,也不能發揮復習課的實效性。因此,我們有必要根據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性編擬試題進行因材施教,在基礎訓練中采用小組學習的方法進行,盡最大可能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根據反饋信息,及時引導矯正,力求保持整體學習在這個階段的同步發展。
四、系統疏理,呈現知識聯系
疏理就是將已學過的知識點按一定的標準分類,實質就是將知識條理化、系統化的思維過程。我們應引導學生把那些內在聯系的知識點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串聯在一起,也就是所謂的知識泛化,達到學一點懂一片、學一片會一面的目的,這些顯然是復習課的一個顯著特征。這一過程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引導點撥來促使學生完善知識結構,逐步趨于系統化。
分層次的練習題的設計應把握知識的連接點,做到一道練習題擊中多個知識點,起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同時根據教學目標設計不同層次的習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對號入座”,各取所需,選擇基本的一類進行練習,讓每一位學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悅,以此來調動各層次學生的積極性。
五、引導自主復習,注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