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制度創新的重要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市場論壇雜志》2015年第三期
一、我國技術創新現狀及問題
(一)我國技術創新的現狀技術創新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理論上社會主義制度應該由更大的優勢促進技術創新,但是建國后,我國工業基礎薄弱,政府依賴生產大量產品改變國家落后狀態,技術創新意識薄弱。改革開放后,為了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政府加大技術創新研發資金投入,2013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11846.6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的2.08%,技術創新研發經費投入比2006年的3000億元增長295%,使我國技術創新研發能力進一步增強,研發資金投入比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進一步縮小。政府加大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和重用。技術創新需要大量高素質的研發人員,我國技術創新研發人員總量從2002年的103萬人發展到2011年的288萬人,年均增長12%,2014年我國研發人員總量近380萬人,位居世界第一,儲備大量各種科技人才,為技術創新奠定人才基礎。我國技術創新取得可喜成績。在科技人員努力下,我國重大技術領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術,涌現了載人航天工程、大型燃氣輪機、超級雜交水稻、超級大規模集成電路等一批自主創新重大成果,石油、鋼鐵、船舶、電子信息和先進裝備制造等領域重大技術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制造業整體技術創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縮小了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和技術的差距。
(二)存在問題我國技術創新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政府依靠鋪攤子、招商引資、片面追求GDP增長模式發展經濟;企業技術創新整體水平低下,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以上,多數工業產品的核心技術掌握在外國人手中;市場換技術發展經濟的設計沒有成功,社會經濟沿著“技術引進—產品—GDP增長”的模式發展,面臨的“天花板”越來越多,始終沒有擺脫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怪圈。
(三)問題的主要原因1.政府推動技術創新缺乏有效措施,技術創新的效果不理想。2.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產學研協同技術創新結合不夠緊密。3.技術創新以論文為導向,論文成為技術創新的衡量指標,技術創新與產品和市場相脫節。
二、政府在技術創新中的思路及對策
(一)政府在技術創新中的思路自熊彼特以來,許多專家學者已經揭示了技術創新與制度變化的密切聯系,世界強國經濟技術的發展過程也表明,技術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但是技術創新的成敗并非在于本身的研發能力,它與政府制度、組織方式、經濟社會等有著密切的相關性。經濟社會發展依靠市場需求的拉力和技術創新的推力,但是在“市場失靈”和技術創新推力疲軟時,需要政府制度的干預確保市場需求拉力和技術創新推力的有效性和獲利性,所以在市場需求拉力和技術創新推力的同時,經濟社會發展在空間上要依靠政府制度的拽力。拽力是一個向上的力,是政府通過制度創新確定技術創新的組織模式、產業重點、運行機制等,以提高技術創新推力的效率,使市場需求拉力、技術創新推力和政府制度拽力三力融合一體,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政府制度拽力對技術創新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政府通過制度創新明確技術創新重點領域、資源配置、組織模式和發展目標,加強政府對技術創新的引領、監管、服務和激勵,為技術創新提供一個良好制度環境和穩定運行機制,確保技術創新活動高效、有序的開展,推動我國社會經濟沿著“技術創新—產品—富強”的模式可持續發展。
(二)政府在技術創新中的對策借鑒歐美發達國家的經驗,政府制度的拽力就是對技術創新的引領、監管、服務和激勵。
1.引領:技術創新的根本一是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引領。黨的十八大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放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始終依靠政府制度的引領。20多年前政府提出“要想富,先修路”的政策,國家集中人力、財力和物力,解決交通能源制約國民經濟發展問題,使我國交通運輸業發展迅猛,促進商品流通和對外開放。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從富裕國家轉變為富強國家,要富強,靠創新。現階段,我國必須依靠技術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技術創新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保障。習指出:“技術和糧食一樣,靠別人靠不住,要端起自己的飯碗,自立才能自強。要發展制造業尤其是先進制造業,加強技術創新,加快信息化、工業化融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由富裕走向富強必須依靠技術創新,只有政府加強技術創新的引領,國家才能實現繁榮富強。二是技術創新組織模式的引領。依靠技術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要有組織體系做保障,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在推動國家技術進步中扮演著主要的角色,根據區域經濟布局和發展,確定企業技術創新的主攻方向、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加大技術創新資金投入,建立企業與大學和科研機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協同創新機制,產學研相結合盡快打破技術瓶頸,提高工業產品核心部件國有化的數量和質量,通過商業模式的創新,使技術創新成果在市場上推廣和應用,提高技術創新成果的轉化率。
2.監管:技術創新的關鍵一是技術創新研發資金監管。技術創新需要大量資金,2013年政府對技術創新研發投入資金1.2萬億,研發經費占GDP的2.08%,其中財政科研經費5000億元,具世界前列。但是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沒有達到發達國家水平,技術創新產出只占投入的10%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所以政府必須加強技術創新研發經費監管,解決研發資金不足、資金浪費、資金流失,資金使用不規范,資源設備閑置,權力尋租等綜合性問題,把技術創新研發資金用在刀刃上,對關鍵及核心技術創新的資金要給予保障,突破技術瓶頸,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二是加強技術創新市場監管。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黨的十八大以來,技術創新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任務,需要政府給予政策、稅收和資金的扶持,但是技術創新不僅需要政府的引領,更需要政府的監管。我國有6000多個高新技術園區(開發區),享有國家各種優惠政策,高新園區有些企業是國外技術推廣應用,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和擴大出口,與突破性技術創新有區別。所以政府要區分各種類型的技術創新,技術創新與技術推廣應該享有不同的優惠政策,政府應根據企業技術創新的成果、貢獻時間等給予不同的政策扶持和優惠獎勵。三是對技術創新成果的監管。技術創新成果考核不能單純以作為驗收標準,技術創新成果考核重點是產品。雖然論文能夠學術研究、活躍思維、培養創新精神,但技術創新以研發制造為基礎,以產品為導向,依靠知識創造開展技術創新,將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成商品,能夠在市場上“賺到錢”,政府要以產品為導向加強技術創新成果的監管,重點抓技術創新產品的研發制造,增強技術創新與經濟發展的關聯度。
3.服務:技術創新的基礎一是建設服務型政府。建立服務型政府是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任務,政府作為國家的代表,一方面,給企業提供一個良好制度環境和穩定運行機制,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另一方面,向社會提供良好的創新基礎設施,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在技術創新過程中政府通過建立產學研技術創新服務體系,確定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知識產權等政策,確保技術創新人才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想象力和科技才能。二是建立以知識產權為主體的法律和技術創新規則,嚴格有效的保護知識產權,在知識產權法的基礎上明確技術創新人員的股份股權利益,確保企業技術創新的利益受到保護,防止和杜絕技術創新過程中出現各種侵權行為和“搭便車”現象,促進技術創新有序的、健康地發展。三是建立技術創新服務體系。政府投入資金建設公共、公益性研發平臺、創新平臺、測試平臺、檢測平臺和維修平臺,強化技術創新資源開放共享,提高公共平臺利用率,解決技術創新資源分散、封閉和項目開發重復等問題。對財政資金資助的技術創新項目依法向社會公開技術創新資金投入、使用和成果情況,根據產學研協同技術創新的成果業績、貢獻時間提供不同的服務,對技術創新能力強的企業實行“前補貼、前支持”的服務,對技術應用型或創新能力弱的企業實行“后補貼、后支持”的服務。
4.激勵:技術創新的核心一是政府制定激勵政策,充分調動技術創新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建立正確地評價技術創新激勵導向,完善分類評價技術創新標準和方法,按照技術創新的成果業績、貢獻時間給予獎勵,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大力宣傳技術創新事跡,讓全社會尊重技術創新,鼓勵技術創新,追求技術創新,把技術創新看成國家富強的重要手段。二是讓技術創新人員富起來。產學研協同技術創新需要大批有知識、懂技術、會管理、能創新的一線技術人才,只有生產一線技術人才的高素質和高技能,才能使我國盡快掌控產業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政府應重視和尊重技術創新成果,對獲得重大技術創新成果的個人和團隊給予重大獎勵,讓技術創新人員富起來,只有技術創新人員富起來,才能安心和精心開展技術創新,打破國外技術壁壘,研發出更多的核心關鍵部件,提高我國技術創新研發綜合實力。
作者:姜斌遠 單位:廣東培正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