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從經濟哲學視角審視經濟危機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國際經濟金融發展的趨勢
金融危機爆發以后,世界主要經濟體都出臺了諸多前所未有刺激經濟的計劃,全力挽救金融機構,向市場注入大規模流動性,幫助市場穩定大眾信心。從表面上看,全球經濟最困難的階段已經渡過。私人消費與房地產行業在美國已經有了復蘇趨勢,美國政府已將重點工作從挽救經濟、緩解危機轉移到重建和修復未來增長的長期經濟策略上。歐元區經濟增長也實現由負轉正,市場流動性和投資者信心逐步恢復,融資功能的增強對于資本市場是可以預見的利好,經濟寒冬即將過去,觸底信號明顯。中國的表現在這次危機中令人矚目,實施的一系列計劃取得明顯成效,危機的勢頭得到遏制,經濟環境持續好轉,為應對經濟危機做出了貢獻,更在穩定全球經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種種經濟刺激計劃得到落實,全球經濟開始復蘇,種種跡象表明,現在已經進入了后危機時代。雖然如此,全球經濟復蘇仍然有很多的路要走,實現經濟長期穩定的增長還將會面臨很多挑戰,未知的不穩定情況仍然存在。在此,國際經濟、金融形勢也暴露了新的特點和機遇。這次金融危機使得國際經濟金融秩序不斷調整,世界經濟格局走向多元化,各種變革和調整不斷出臺,深深影響著各個國家。美國作為當今世界的超級大國,在全球市場、人才和資源的激烈競爭中獲取龐大利益,并且以其雄厚的經濟實力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國際經濟體系和規則,最終致使世界經濟矛盾不斷加劇,經濟結構失衡。這場金融危機動搖了美國經濟金融的霸主地位,打破了華爾街乃至美國經濟的神話。經濟危機的爆發重挫了美國長期依賴虛擬經濟支撐負債消費的增長模式,而這也加速推動了全球經濟向多極化、多元化的發展。總而言之,在今后世界經濟格局中,世界經濟多極化發展已成為必然。
但是若在全球經濟體系中完全體現出來還需尚待時日,短時間內把握主導權的優勢仍然將是美國占據主導地位。國際金融體系的問題不單單是大國間的協同與合作的問題,核心還是美元的問題。正值全球金融體系面臨重大變革期間,美國向全世界征收高額鑄幣稅,使得全球的資源廉價的為美國所用,正是憑借美元的壟斷地位,不斷使許多過度依賴美國經濟和美元的發展中國家面臨巨大風險。國際貨幣體系嚴重的內在缺陷的存在使得金融危機爆發充分反映出美國的金融整體性的風險。從維護和穩定全球金融秩序的角度出發,國際貨幣體系的多元化已成為大勢,各國也拿出了一系列對現時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方案和要求。國際金融體系正在發生諸多重大變革的同時,拉動我國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勢必對全球經濟金融產生重大影響。
二、資本掠奪的本質與整體無序性
在馬克思看來,經濟危機的根源在于資本的掠奪本性。永無休止的壓榨剩余價值是資本的本性,使得它擺脫不掉周期性危機的噩夢。資本在迅速創造大量財富的同時,必然迅速創造一種由兩極分化所帶來的對立的階級關系。這不僅僅是政治立場的對立,也不僅僅是階級關系的不同,更是不同經濟團體的經濟關系的一種對立。是經濟權力與利益關系的一種對立,是供求關系和市場關系的一種對立。伴隨貧富差距的加大,對于財富的占有差距加大,使得貧困人口的實際需求不斷的減少,卻擔負了更多的調節市場的作用。使得資本在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加大了利益的分配沖突,更使經濟機制遭到了自我毀壞。資本的掠奪導致貧富兩極的分化,導致產能過剩,人們需求不足更加重了產能的過剩,都是資本的掠奪性導致的,從而引發經濟危機。這個經濟規律是馬克思的整個理論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經濟樓層。
作為個體的資本,都以追求價值利益最大化作為唯一標準,體現自我價值,其行為在經濟上是理性的。但是,理性的資本個體逐利的行為會造成危機的爆發和難以控制,這是個需要深入了解的問題。因為個體的資本行為和認識事物的局限性,其只是在對有限的市場和信息中作出自己的判斷和行動,沒辦法在個體理性的基礎上實現整體宏觀認識,無法將自己的微觀行為與宏觀大勢有效的結合起來。因此,從另一個角度看,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既是資本主義信息的不對稱的危機,也是資本整體無序性的危機。在資本主義,生產在性質上既是物質產品的再生產,也是追求剩余價值的體現。因此,生產資料和勞資關系兩個方面的融匯貫通的承接是資本主義生產可持續性依賴的根本。這更加重了在市場競爭中,作為個體的資本家如不能在殘酷的競爭中勝出,結果只能是被淘汰。這就使得追逐剩余價值成為資本家們的唯一目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就必須提高勞動效率,降低、壓縮勞動者的所得工薪。在整體的層面看資本就變成一種無序性的行為,從個體資本角度來看,雖是完全理性的行為,但在整體的資本層面有效的市場被不從馬克思經濟哲學視角看世界經濟危機知不覺的消滅了。
馬克思分析看來,即生活資料生產和生產資料生產是生產中至少包含的兩大類。對此,馬克思有過這樣的論述:“發生的不是一般的生產過剩,而是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不平衡,那么,這僅僅是說,在資本主義生產內部,各個生產部門之間的平衡由不平衡形成的一個不斷的過程,因為在這里,全部生產的聯系是作為盲目的規律強加于生產當事人,而不是作為由他們的集體的理性所把握”。私人資本的占有必不會形成整體理性,必然會造成生產過剩的危機,生產的社會化要求在資資和勞資關系中都要有一種全局性和整體的理性。
產業資本及其資本形式是資本整體無序性又一體現,突出表現是金融資本間關系的無序性。從產業資本的資本形式中發展而來的金融資本,隨著壟斷資本階段的來到,越來越強勁的金融資本控制力,終于發展成為控制國家權力和產業資本的金融寡頭。劫掠產業資本和金融投機資本的前提是金融資本的控制權,這種控制權已經形成,使得過度的投機帶來了經濟危機,并毫無節制的擴張,引領金融資本脫離產業資本。因此,恩格斯在晚年的論述中明確論述“事實的確是這樣:金融市場也會有自己的危機,工業中的直接的紊亂對這種危機只起從屬的作用,甚至根本不起作用”。由此,在金融資產的無度擴張和金融大鱷的毫無節制的投機,可能反過來加速并且促使經濟危機的爆發,體現出金融危機的資本無序性。
三、當代中國經濟哲學發展及意義
在我國改革開放以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同時,社會的經濟文化發展在實際過程中都遇到了諸多問題和矛盾。整體來看,在轉型的經濟和國際政治經濟局勢多元化的背后,滿足人民大眾的需要是當今的價值趨向。經濟的改革發展到了關鍵時刻,諸多關鍵性矛盾必須及時改革解決。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很多人把相輔相成的效率和公平視為對立,造成了不少的負面認識。把公平錯誤當成了平均,出現了嚴重的誤讀現象。實則平均是不可能代替公平的,因為人的努力程度和對事物的把握能力是不同的,勞動效率等許多方面都存在差異,由此帶來的收入分配的不同。實際生活中的兩極分化往往不是這種情況帶來的,權利的尋租、經濟的發展快慢程度不同真正造成了這種情況的出現。以發展的眼光看社會一切現象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強調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哲學,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國經濟哲學,它是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發展和完善的過程。由此可見經濟哲學對于當前世界經濟具有深入本質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