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縣域金融與經濟協調發展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六大提出‘壯大縣域經濟”以來,我國縣域經濟進人了加快發展的新階段,對實現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縣域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不高,縣域金融服務弱化,縣域內金融與經濟發展還不協調,發展縣域經濟的任務仍相當艱巨。
我國縣域金融與經濟發展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資金供求存在矛盾
資金需求與資金外流的矛盾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是各級地方政府工作的重點。小城鎮建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行農業產業化、走特色農業之路等對資金的需求不斷增強。但資金外流的趨勢卻有增無減,使金融支持力不從心。表現在:一是郵政儲蓄轉存款巨大的利差,給商業銀行尤其是信用社吸收存款帶來了巨大壓力,郵政儲蓄成為縣域資金外流的一條主要渠道;二是各商業銀行貸款管遍實行扁平式管理,致使縣級行貸款功能逐漸萎縮,資金大部分上存,造成縣域資金的外流;三是縣域區劃內的省屬企業實行統收統支的資金管理模式,資金實時上劃,使依托這些企業生存的金融機構面臨嚴重的資金危機。
2.資金需求與信貸供給的矛盾有關調查材料披露,2002年山東農業至少有四成左右的信貸資金缺口,浙江農業貸款缺口約為125億元,對寧波萬戶農戶問卷調查發現有59%的農戶缺資金,河南滑縣有205個村成了“零貸款村”。這些實際情況直接制約了縣域經濟的發展,成為販待解決的問題。
(二)市場失靈導致縣域發展面臨經濟滯后與金融壓抑的雙重困境
早在1973年,麥金農和肖就分別在其著作《經濟發展中的貨幣與資本》和《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中指出,金融不受抑制是經濟發展的前提??h域金融市場的失靈,導致農村資金通過各種渠道大量流頭,嚴重阻礙了縣域經濟發展。一方面,處于改革中的國有商業銀行本身存在激勵與約束機制不健全、偏向向國有企業貸款等問題,這樣就造成了銀行對農戶貸款產生消極情緒。另一方面,從深層次來看,由于農村金融機構缺乏激勵與約束機制,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管理能力不能適應現代金融發展的要求,從而進一步加劇了金融壓抑的強度。
(三)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信息滯后問題
CNNIC今年1月17日的第1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X]5年12月31日,中國內地網民總人數為1.11億人,其中城市網民大約有9168.6萬人,普及率為16.9%;鄉村網民只有1931.4萬人,普及率僅為2石%。
二、實現縣域金融與縣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
(一)改善縣域金融服務,加強金融對經濟的支持力度。關鍵是深化縣域金融體制改革,優化金融機構的治理結構和經營機制,充分發揮縣域各金融機構對經濟的支持作用。
(1)在發揮原有商業銀行作用的基礎_L,完善商業性金融機構的設置。
國有商業銀行的定位是股份制商業銀行,對原來農業銀行承擔的農村政策性業務,可以全部交割給農業發展銀行。商業銀行要適應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找準追求利潤與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結合點。同時,必須進一步完善商業性金融機構的設置。路徑有兩條:一是新設商業性金融機構,如地方性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二是將原有的農村信用社的一部份分離出來,改造成股份制商業銀行,專門服務于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
(2)強化農業發展銀行的政策職能,擴大政策性金融供給。
農業發展銀行是國家獨資的農村政策性金融機構,主要支持農村政策性業務、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及產業化經營項目。為了滿足新出現的政策性金融的需求,一種考慮是擴大現有的政策性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的功能和業務范圍,使其具有滿足現有所有縣域政策性金融需求的功能。另一種考慮是新增政策性銀行,當然這要增加金融運行成
本,效率要差一點。
(3)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增強農村信用社的服務功能。
首先,農村信用社必須要加快產權制度改革,建立現代法人治理結構,通過產權改造,促成農村信用社內部機制的轉換,提升對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服務水平。其次,要拓寬金融服務范圍和層次。
(4)逐步推進郵政儲蓄的改革,減少縣域經濟發展中資金的外流。
郵政儲蓄是縣域資金外流的渠道之一,而成立郵政儲蓄銀行,開展存、貸款業務,可以加大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也越來越被大多數人認可。因此,應加快郵政儲蓄改革步伐,盡快開辦貸款業務,讓郵政儲蓄資金返還農村,支持縣域經濟發展。
(二)加強地方政府對縣域金融與經濟的支持力度,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地方政府是縣域經濟發展的管理者,其職能應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否則,將影響到金融行業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成效。首先,地方政府應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按照國家產業政策、信貸政策要求來確定項目,不干預行社貸款的自主權。其次,塑造誠信環境,建立中小企業擔保機構,為縣域中小企業提供擔保,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再次,創造良好的執法環境,支持司法部門依法維護金融機構的合法權益,積極協助金融機構清收不良貸款,努力打造誠信政府。最后,政府應加強調查研究.準確把握縣情,制定長遠發展戰略,同時改善投資環境,促進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縣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自身應實行規范化管理,深化改革,成為合格的市場主體。
首先,中小企業要規范自己的管理。要贏得金融部門的信貸支持,必須加強內部管理,健全財務制度,積極配合金融機構對企業經營的監督,便于金融機構對企業的經營狀況及風險狀況的考查。要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積極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其次,縣域中小企業要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明晰產權關系,切實完善內部治理機制,增強資本約束,強化中小企業經營者素質,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使企業真正成為合格的市場主體。
(四)加快縣域金融與縣域經濟的信息化建設
要實現縣域金融與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要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就要放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就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就要積極發展勞務經濟,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這些都是發展縣域經濟的主要途徑,而大力推進信息化則是這些發展途徑的必然要求。
綜上所述,縣域經濟發展是推動我國經濟不斷向前發展的重要內容,同時還影響著區域經濟城市化和市場化的進程。而金融作為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在支持和推進縣域經濟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就需要各部門的共同努力,從各個方面采取措施,促進金融經濟協調發展,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縣域經濟快速、穩定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