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牧區水利設施布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本文作者:張守鋒單位:甘肅靖遠縣水務局
靖遠為全省十二個半農半牧縣之一,牧區生態環境脆弱,干旱少雨,水土流失嚴重,嚴重制約著牧區經濟的發展。
一、自然地理概況
靖遠縣位于甘肅省中部,東連寧夏自治區海原縣,西靠白銀區,南與會寧、榆中兩縣接壤,北與景泰及寧夏自治區的中衛縣毗鄰,中心懷抱平川區。境內溝壑縱橫,川塬相接,山巒起伏,海拔在13””~31””米之間。地形地貌復雜,自西北向東南有祁連余脈哈思山、水泉尖山、黃家凹山、崛吳山綿延相連,由山脈走向與行政區分割為南北兩部,北部是群山起伏的丘陵溝壑及興堡子川盆地,南部是黃土丘陵起伏的山塬溝壑及黃河河谷階地,總的地形是東南向西北傾斜。區域屬溫帶干旱與半干旱氣候,多年平均降雨量24”mm,年蒸發量為降雨量的7~9倍。四季多風,尤其春季為多,最大風速21m“s。年平均日照時數26””h,無霜期168d,年平均氣溫8.8e。全縣所轄21個鄉鎮,46.22萬人,總土地面積58.”9萬h,其中總耕地7.58萬h,水地3.2”萬h,草地13萬h。
二、牧區概況
靖遠為半農半牧縣,牧業人口4.46萬戶,22.69萬人,主要分布在崛吳山西南的高灣、大蘆兩鄉,云臺山周圍的曹峴、若笠兩鄉,哈思山與黃家凹山區域的永新、石門、興隆、雙龍。、北灘、東升、五合、靖安等北部八鄉。占草原地面積的8”%以上,劉川鄉及沿河各鄉有少量分布。
1.牧區草原現狀。牧區草場幅員遼闊,資源類型復雜,自然條件嚴酷,草山植被稀疏,覆蓋率低,約2”%~3”%,全部為草甸草原,草場資源中植物種類繁多,多為耐旱藜科、禾本科、沙草科等鹽堿植物,主要有蒿類、堿草類、冰草和叢生灌木等,在高山草地還有桔梗、車前子等中藥草。據實際調查,靖遠縣13h草地面積中僅有”.2h飼草料地,年產草”.24億kg,適宜載畜量9.”萬羊單位,而12.8h的天然草地年產草”.22億kg,適宜載畜量8.2萬羊單位,實際載畜量43.”4萬羊單位,超載量34.84萬羊單位。由于嚴重的超載放牧及其他對草地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原因,全縣6”%以上的天然草地出現了沙化、退化、鹽漬化,其中沙化面積”.5萬h,風蝕面積”.5251Fh,水蝕面積2.1h,并且逐年遞增,現狀不容忽視。草原退化不僅給畜牧業造成了不利影響,而且導致草原生態系統和食物鏈結構變化,鼠害和蟲災發生面積和強度上升。因此,必須合理保護和利用草地資源,遏止草原退化勢頭,并創造條件使其逐步得以恢復,使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保證可持續發展。
2.牧區水資源利用現狀。全縣水資源總量為329.36億,黃河穿越全縣154公里,過境客水329.2億m,地下水資源量”.16億。牧區地表水開發利用總量1.69億,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量”.12億,占全縣地下水的75%,近年來由于干旱少雨,地下水補給量較少。靖遠縣牧區主要有三大高揚程引黃提灌供水工程劉川(主要灌溉劉川鄉),興電(主要灌溉北灘、東升、五合、靖安四鄉),靖會(灌溉高灣、大蘆兩鄉),年供水量1.”1億。沿黃小型揚水站6座,年提水量592萬(分布在雙龍、興隆、石門三鄉),井泉匯流工程有深井6眼,淺井4眼(主要集中在永新、興隆、高灣等鄉)。塘壩7座,蓄水量33萬h(主要在大蘆、雙龍、興隆三鄉)。南部曹峴、若笠兩鄉,為純干旱山區,主要依靠雨水集流,年集流25”萬,有水窖及旱井2355”眼,集雨潛力巨大。
三、牧區草原治理對策及措施
1.治理對策。緊緊圍繞國家關于保護和改善草原生態、發展牧區經濟、增加牧民收入的目標,以合理開發、優化配置、高效利用和保護水資源為核心,以建設節水、高效、優質灌溉飼草料地,以實施大片天然草場圍封、輪牧、休牧、禁牧為手段,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持牧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和改善草原生態,主要依靠草原的自我修復能力,保護和改善草原生態,必須轉變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實現草原牧區水利是轉變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實現草原生態自我修復的前提條件和保證。因此,要堅持“發展牧區水利,以水定草,以草定畜”的原則,在水、草、畜各個方面下功夫,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
(1)在水環節方面。依據“充分利用天上水,科學引用地表水,合理利用地下水”的開發原則。靖遠縣牧區曹、若兩鄉,主要以充分利用天上水為主,要雨雪兩用,在雨季收集雨水,冬春季收集雪水,雪水潛力巨大、不可忽視。要在田間地頭多打窖,多建集流場,實行農作物及飼草料地的點澆、點灌、微型噴灌等節水措施。高揚程灌區以科學引用地表水為主,靖遠縣三大高揚程灌區土地面積廣闊,發展潛力巨大,應通過灌區的節水改造,續建配套,實行生態式移民(即將生態脆弱地方的農牧民移居至水土條件較好地區),這也是今后農牧區發展的主要方向。如靖遠縣2”””年實施的北片生態環境建設興電黑山支干工程,就是集生態移民、生態建設、扶貧開發、節水農(牧)業于一體,工程已將北部八鄉15””戶、45””農(牧)民移至灌區,使山區的”.3萬h的草原得到了休養生息,退牧還草(原)。當然,應通過調整作物種植結構發展高新技術農業,提高土地的生產率,以該地區較少的土地促使生態脆弱地方退牧還草(原),不宜再去大量開墾該地區的荒地、草地,應科學規劃、合理安排。合理利用地下水。全縣牧區地下水利用率達75%,近年來干旱少雨,地下水補給量較少,應科學合理有計劃的利用,嚴禁盲目、無秩序的開采,特別對深井開采嚴令禁止。牧區地下水豐富地區主要集中在崛吳山附近的高灣局部地方,黃家凹山的靖安局部地方及哈思山附近的永新、雙龍、興隆、石門等鄉,對牧區有泉水溢出的地方,縣水務部門應進行水資源量分析、評價,認為儲量豐富、適宜開采、效益明顯后,縣水務行政部門才能頒發取水許可證,允許開采。泉水截引后主要采用pvc管,輸水至下游塘壩(水庫)蓄水,不要讓水白白浪費,冬蓄夏灌,提高地下水的利用率。
(2)在草環節方面。靖遠為半農半牧縣,應本著“以牧促農,以農養牧,農牧結合,優勢互補”的原則,發展優質高效的灌溉飼草料與灌區糧食及經濟作物相結合。種植糧食及經濟作物時應考慮它的多重利用率,如玉米、黃豆、小麥、洋芋、大豆、油料等,其桔稈(干草)可以為畜用,但用機器粉碎成糠、殼與油料的渣拌和后,便成了精飼料,其利用率更高。據測算,全縣水旱地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6萬,年生產畜用秸稈1.8億kg,可解決1~4.83萬羊單位的飼草料問題,而通過機器粉碎與油料殘渣、洋芋淀粉等拌后成精飼料喂養牲畜,可解決18.”萬羊單位的飼草料問題,而且牲畜的質量及成長速度也較快。因此,應多方面、多層次開發飼草料,為落后的放牧向舍飼養殖、退牧還草(原)奠定良好的基礎。
(3)在畜環節方面。應轉變畜牧業經營方式,從落后的放牧中退出來,圍牧、休牧。引進先進的牲畜品種,首先實行先進的舍飼養殖,規模養殖。據了解,由于本縣羊羔肉加工銷售快速發展,本縣灘羊基地建設已初具規模,已在三大高揚程灌區的高灣、劉川、靖安、五合、北灘及北部井泉灌區永新、石門、雙龍三鄉建成了八個養羊基地,基地羊存欄量14.8萬只,其中百只以上養羊大戶47”戶,專業戶飼養量達8.26萬只。同時,牧區養牛業也從耕田型向商品肉用型,奶用型轉變,劉川鄉已初具規模。通過扶持畜牧龍頭企業,發展規模化生產和集約經營,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科學為依據,建立公司連基地、基地連農戶,種、養、加、銷一體化的生產經營體系,依靠科技和政策提高生產力水平,從增加牧民收入,提高牧民生活水平。
2.保障措施。為了使本縣牧區草原生態環境建設能順利進行,應具有相應的組織保障措施。
(1)領導組織體系。成立牧區草原生態環境建設領導小組,田主管畜牧業的縣長任組長,農、林、牧、水、打岔等有關部門領導為成員。高度重視、常抓不懈,作好退牧還草(原)的協調管理工作。
(2)建立健全技術指導與服務體系。縣各職能部門要緊密配合,團結協作。縣水務部門要作好牧區供水工程的建設工作,作到工程節水措施到位、技術到位,抓好水的問題。縣農業部門要探索農業結構調整的新路子,培育優質高效的糧食經濟作物及飼草,實行節水型農業,要抓好草的問題。縣畜牧部門要作好牲畜良種培育引進工作,抓好畜的問題。
(3)建立牧區草原保障制度,制定保護草原生態的各種措施辦法,作好宣傳教育工作,讓每個牧戶能走到自覺維護草原生態的軌道上來。
(4)堅持國家扶持與自力更生相結合的原則,特別在牧區供水工程建設中,在積極爭取國家投資的同時,應多層次、多方位、多渠道籌措資金。可采取牧戶聯合籌資開發或牧戶貸款、政府擔保開發或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參與開發等多種形式,保證牧區供水工程的順利實施。四、結語為了實現牧區的可持續發展,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必須恢復草原生態系統和建設水利保障體系。作為一個半農半牧縣,其水利保障體系要因地制宜、一水多用,農業灌溉、牧業灌溉、人畜飲水有機結合。牧區建設上要緊緊圍繞“六化”(草場圍欄化、牧民生活定居化、牲畜圈舍暖棚化、飼草料生產基地化、牲畜品種優良化、疫病防治科學化)和“五配套”(小、草、棚、機、料)模式,走農業富縣、牧業興縣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