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牧區水沙資源發展調研及舉措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本文作者:胡雨琴佘國英楊鳳全單位:.中國水利科學院牧區水利科學研究所內蒙古翁牛特旗水務局
科爾沁沙地是我國面積最大,人口密度最高的沙地,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及吉林、遼寧西部,沙地總面積1238萬hm2,以西遼河流域中下游的沖、洪積平原分布面積最廣。其中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約占1028hm2,占沙地總面積的83%,生態環境極為惡劣。翁牛特旗位于科爾沁沙地的西部,由于人口壓力大,草地超載過牧嚴重,加之不當的農墾、樵采,導致風沙卷地、沃土盡失,草原生態環境極其惡劣,草地生產能力嚴重衰退,農牧民生活水平下降。但是局部地區經過40多年不斷的植樹造林,開發利用水資源,大面積引洪淤灌,興水治沙,草原生態環境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取得了顯著的成效[1]。
1自然和社會經濟概況
1.1土地及人口
翁牛特旗位于內蒙古赤峰市中部,是典型的農牧交錯帶以牧為主的旗縣。全旗總土地面積1.19萬km2,轄31個鄉(鎮)蘇木,到2000年,總人口46.33萬,其中牧業人口7.19萬,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占多數,回、滿、朝鮮等多民族聚居的旗(縣)。
1.2氣候及草地資源
翁牛特旗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光熱資源充足、風大沙多、干旱少雨為其基本特征。該旗年平均氣溫6.35e,\10e積溫3054e,日照時數2831h,無霜期150d;全年降水量344mm,蒸發量2200mm,是降水量的6.5倍;平均風速3.8m/s,六級以上大風日數20~40d。翁牛特旗草原面積69.51萬hm2,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積59.77萬hm2,主要以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地草地為主,另有部分沼澤草地,全旗草地平均適宜載畜量為0.64羊單位/hm2[2]。
1.3社會經濟及畜牧業生產狀況
2000年全旗國內生產總值13.49億元,其中農林牧魚業總產值10.90億元,約占81%,全旗農民年純收入1281元,牧民年純收入1504元,屬國家級貧困旗(縣)。該旗人均占有土地面積2.8hm2,人均占有水資源2700m3。截止2000年,全旗牲畜存欄總數69.74萬頭(只),其中大畜20.42萬頭,小畜49.32萬只。根據畜草平衡分析計算,牲畜超載率高達163%。
2水資源及開發利用現狀
2.1水資源開發利用情況
該旗屬西遼河流域老哈河水系及西拉沐倫河水系,地表及地下水資源相對豐富。全旗共有大小河流9條,水資源總量71228萬m3/a,其中:地表水資源量22000萬m3/a,地下水資源量60369萬m3/a。該旗水資源可開發利用量為28417萬m3,到2000年水資源利用總量為7040萬m3,僅占可開發利用量的25%。在發展灌溉的同時,每年可解決905.38萬人,7.24萬頭(只)牲畜的飲水困難,并為城鎮提供生活用水55.85萬m3,工業用水320萬m3,其他用水613萬m3。
2.2水利工程建設現狀
截止2001年底,全旗共建成水利樞紐工程12處,其中大型及較大型水利樞紐有:海日蘇樞紐、白音漢樞紐、白音套漢樞紐、響水引洪入沙樞紐。另外,建有蓄水為25.6億m3的大型水庫)))紅山水庫,該水庫座落在翁牛特旗和敖漢旗的交界處,為翁牛特旗的農牧業生產做出了較大貢獻。該旗建有上萬公頃以上灌區13處,其中草原灌區為幸福河灌區、白音漢灌區、高力罕灌區、白音套海灌區,溫都查干灌區。灌區年引水量為5562萬m3,灌溉面積1.3萬hm2。另有萬公頃以下灌區44處,灌溉面積為4.66萬hm2。同時建成揚水站37座,裝機4538kw,發展有效灌溉面積0.34萬hm2。打機電井6911眼,發展井灌面積2.60萬hm2;建成灌溉家庭草庫倫5941處,圍欄面積9206hm2,灌溉飼草料基地面積達7028hm2;發展節水灌溉面積1.5萬hm2;建成山丘區水利工程5986處,其中集雨小水窯2580處,發展山丘區有效灌溉面積1.33萬hm2;修建防洪堤109km,小水電站4座,裝機5950kw。到2000年全旗發展有效灌溉面積11.3萬hm2,開辟缺水草原1.26萬hm2,解決9.05萬人、7.24萬頭(只)牲畜的飲水困難,有效的改善了部分地區農牧民的生活水平和生存環境。
3草原生態建設與水土保持現狀
截止2000年,全旗水土流失及草原退化沙化面積占總土地面積的91%,其中不可利用面積有1.13萬hm2。為提高治沙效益,落實草原權屬,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0的水保建設方針[3],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西部低山丘陵水土流失區以小流域治理為單元,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并重,種樹、種草并舉,建設小型水利工程,恢復草原植被;(2)東部科爾沁沙地以防風固沙、引洪入沙和引洪淤灌工程建設為重點,改造沙漠,治理沙化草地。截止2000底,全旗草原建設總面積67.08萬hm2,其中:圍欄草原2.43萬hm2,飛播種草保有面積8.8萬hm2,人工飼草飼料種植面積2.26萬hm2。水土流失治理保存面積28.41萬hm2,新修水平梯田6.17萬hm2,打壩淤地0.43萬hm2,造林18.42萬hm2,退耕還林還草0.16萬hm2。為恢復草原生態,緩解畜草矛盾做出了貢獻。
到2000年底,全旗草原建設累計投資7500萬元,按草原總面積計算,平均108元/hm2,其中水利建設投資2500萬元,平均36元/hm2。水利建設投資主要由國家基建投資、地方集資、個人投工投勞等組成。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該旗草原生態已經發生變化,局部治理區植被覆蓋度明顯提高,流動半流動沙丘得以固定。引洪治沙提高了沙地草場生產能力,使大片沙化、鹽堿化草原得到了治理。引洪淤灌治沙區植被覆蓋率普遍提高了20%,局部地方達到了60%,產草量達2400~3600kg/hm2,生態效益已經顯現。
4草原生態建設存在的問題
4.1草地沙化退化嚴重,沙湖群正在消失
全旗現有天然草原69.51萬hm2,其中沙化退化草原面積60.30萬hm2,占天然草原面積的87%。在沙化退化草原中,輕度退化草原面積為33.50萬hm2,中度退化草原面積19.02萬hm2,重度退化草原面積7.78萬hm2,草原沙化退化嚴重,優良牧草減少,植被蓋度下降,草地生產力普遍下降30%~50%或更多。全旗流動及半流動沙丘15.3萬hm2,占草地面積22%,且每年以10~30m的速度向前推進,吞噬、淹埋大量草原、農田。據最新調查,在翁牛特旗境內有2000km2、100多個沙湖組成的沙湖群,養育著勃隆克地區1萬多牧民,近年由于干旱、沙化及沙流侵襲,這片存在千百年的沙湖群正在逐漸消失。如果沙湖群消失,不僅草地失去水分補給,將迅速沙化退化,而且當地的人畜飲水也將受到極大的威脅[4]。
4.2大中型灌區渠系配套率低,造成人畜飲水困難
全旗以灌溉為主的十幾處草原灌溉工程,渠系配套率平均不到10%,工程效益不能充分發揮,造成水資源浪費,以及渠首工程投資沉滯。全旗有3.33萬人、2.02萬頭牲畜缺少穩定的供水水源,人畜飲水問題仍然嚴重,亟待需要解決。
4.3水資源損失浪費嚴重
節水灌溉工程建設相對落后,防滲問題沒有很好解決,渠系水利用系數僅0.3。水源豐富地區大水漫灌,缺乏水的憂患意識,水資源浪費現象時有發生。要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進一步擴大飼草料地灌溉面積,必須提高水資源的有效利用率。
5興水治沙、建設草原生態的經驗
5.1認真貫徹執行國家政策,以法律法規為準繩規范人們的行為
翁牛特旗政府在興水治旗工作中始終堅持貫徹執行5草原法6、5水法6、5環境保護法6、5水土保持法6等法律法規,建立健全執法管理體系,培養提高執法專業人員素質,在草原生態生產建設中,以法律法規來規范農牧民的生產行為,提高農牧民思想覺悟。經過多年持之以恒的教育與執法,廣大農牧民已經認識到掠奪性放牧是破壞草原有害子孫后代的行為,能夠積極行動起來,配合政府實施禁牧休牧工作[5]。
5.2走養畜之路,是治理沙化退化草場的根本出路
該旗地處科爾沁沙地生態環境脆弱區,祖祖輩輩靠天養畜。近10多年來人畜不斷增長,本來就十分貧瘠的草地,再經人們無休止的掠奪和無序開墾,草原沙化、退化日益嚴重,沙塵暴頻繁發生。近年,政府積極引導農牧民走建設養畜的道路,效果明顯,讓一些牧民看到了希望。廣大牧民積極堅持發展以水為中心的灌溉家庭草庫倫,走建設養畜之路。首先采取了減少蒙古牛和土種羊的飼養量,發展草原紅牛和小尾寒羊等良種畜,并將基礎母畜控制在70%,年出欄率控制在50%。其次是2000年開始實施草原休牧,每年4月1日~7月1日休牧3個月,讓牧草在返青期得以休生養息。隨著草原建設速度及建設規模的擴大,逐漸延長休牧時間,走半舍飼季節性輪牧之路。根據科爾沁沙地的自然氣候條件,結合我國在防沙治沙方面的經驗,確立以水為中心的草原沙化退化治理方略,優化配置水利、生物措施,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水能資源,充分研究水力沖淤技術,全面制定/引洪淤灌,以水治沙0規劃目標,確保造林種草,封沙育林育草,草場改良,治沙造田工作的順利實施[3]。
5.3以牧區水利建設為基礎,積極開拓治沙產業
該旗根據地表水清水期量小且長,洪水期暴雨集中、流量大、時間短、泥沙含量高,且肥沃的特點,有計劃的開展牧區水利工程建設,引洪治沙,開拓沙產業,向沙地要效益。在提高水利投資效益的同時,緩解了天然草原壓力,同時配合相關的草原保護措施,使草原生態得到有效的恢復。
5.4堅持/國家、集體、個人0三結合投資方式,促進沙產業進程
在近年的草原建設資金籌集中,堅持以國家投入為引導,以地方投資為主導,以群眾投資為配套,實行/三結合0投資方式。鼓勵牧民誰建設、誰所有,誰投資、誰受益。引導農牧民將剩余資金投入興水治沙再發展中來,提高農牧民對草原生態建設的投資熱情,結合產權制度改革,鼓勵牧民集資入股,采取承包、租賃、拍賣等方式加強水利設施經營管理,盤活國有資產,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加快社會經濟發展,推進治沙產業進程。
6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對策
6.1加強領導,建立目標管理制
科爾沁沙地草原生態保護不僅關系到當地農牧民的生存質量問題,而且草場沙化誘發的沙塵暴天氣直接威脅京津、華北及渤海灣地區,這一問題已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當地政府積極貫徹中央精神,做好宏觀調控指導工作,制定中長期治理規劃目標,建立健全考核評價制度,把各級領導干部的政績和選拔與牧區水利建設、治沙防沙工作結合起來,以促進草原生態建設工作的順利實施。
6.2加強法制建設,依法保護草原生態
依法保護草原生態環境,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發展的基本要求,因此,必須加強執法機構和執法隊伍的建設,提高執法人員素質,遏制草地資源的人為破壞行為,為草原生態的保護、建設保駕護航。各鄉、鎮、蘇木政府及村級行政組織應該與牧民共同商定有利于保護草原、治理沙漠的鄉規民約。
6.3進一步落實草原承包責任,完善激勵機制
為了調動廣大牧民參與草原生態保護建設的積極性,應將草原承包責任制進一步落到實處,穩定和完善黨在農村牧區的基本政策,因水制宜,因草制宜,制定畜牧業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計劃,把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和牧民利益有機結合起來。同時要制定必要的獎懲措施,促使牧民積極主動的珍愛生態、保護家園。
6.4依靠科技提高草原生態保護建設
旗政府應加強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聯系,積極引進科學技術,改進牧區水利、草原生態建設技術。加大新技術的宣傳推廣力度,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全面提升興水治沙、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工作的質量。
6.5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制定以水為中心的防治沙措施
水是維系人類生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保護的物質基礎。干旱半干旱地區沙化退化草場治理與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息息相關。加強水資源的有效開發,實施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刻不容緩。實施植被保護、大力植樹造林、制止過度放牧、施行圍封休牧等措施固然重要,但最為重要是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開展以水利為中心的灌溉人工飼草料地建設。
6.6加強水憂患意識,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
該旗目前灌溉水的利用系數在0.3左右,水的無效消耗較大,造成水資源浪費,增強水的憂患意識,充分發揮水的經濟效應和生態效應,是解決當前水資源短缺的當務之急。應積極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合理配置林草結構,調整作物種植比例,盤活水資源存量,能進一步擴大飼草料地灌溉面積,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
6.7堅持不懈開展興水治沙工作,擴大沙地綠洲面積
截止2000年,翁牛特旗引洪治沙造田1.6萬hm2,初見成效,但尚有大面積的沙化草原有待治理。隨著人口增加,牧民對高標準、現代化生活水平的追求,對土地資源的需求必然進一步增長。引洪治沙可有效地擴大牧民生存空間,解決畜草矛盾,但是需要在一定的投資強度下,堅持不懈的努力,方可大見成效,可見興水治沙,建設草原生態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