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田水利建設的效益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效益評價與分析
農田水利項目建成后,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環境效益這3個方面進行分析。
1.1經濟效益
1.1.1評價依據依據水利部頒發的《水利建設項目經濟評價規范》和國家計委及建設部聯合的《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第三版)對工程進行經濟評價。從國民經濟整體角度分析、計算其投入費用及可得到的效益來評價工程的經濟合理性。
1.1.2費用計算水利建設項目的費用包括項目的固定資產投資、流動資金和年運行費三部分。工程完成后的年運行費包括:生產及管理人員工資及附加費(獎金、津貼、醫藥費、書報費等);日常維修養護費(包括用于日常維修和養護的人工費、材料費、管理費等);燃料動力費(在運行管理過程中所消耗用的油、電等費用);行政管理費。根據類似工程運用情況和有關規定,年運行費按工程固定資產投資的5%計算。
1.1.3經濟效益分析工程建成使用后,農業生產條件將明顯改善:實現了節水增效,促進了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傳統農業開始向高附加值現代農業轉變,灌溉效益將大幅增長。
1.2社會效益
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實施后,形成較為完善的灌排體系,基本實現“旱能灌、澇能排”,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抗御自然災害能力明顯增強;力爭通過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從根本上解決農田水利建設長期以來存在的“投入少、項目散、發展慢”問題。
1.2.1解決農民增收,惠民工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面對城鄉用水矛盾日益突出,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以增加灌溉面積、提高灌水保證率、改善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條件為主要目標,是解決農民增收的一項重要措施。工程實施后最大的受益者是項目區的廣大農民,是一項惠民工程。
1.2.2農業生產條件極大改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對于引進和采用農業新技術,轉變傳統觀念,運用現代農業經營管理方法,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推動農村經濟的現代化和農村社會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工程的實施極大地改善項目區農業生產條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農業生產效率,進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2.3提高農業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工程建設的實施使年久失修的水利設施得到修復,增加蓄水能力,疏通灌溉渠道,農田的基礎設施水平將大大提高,抗災能力也得到提高;還能有效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民生活條件。
1.3生態環境效益
1.1.1改善地下水環境,防止地下水位下降在生態環境的改善方面,灌溉機井以淺層地下水為取水水源,對地下水環境影響不大,不會形成漏斗區,可以緩解地下水位下降,使地下水開發利用步入良性發展軌道,避免了由于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面沉降、抽水費用增加的現象,并能優化生態環境。
1.1.2改善土壤質量,防止水土流失通過選擇科學合理的灌溉方式,控制灌溉水量,減少澇水滯留田間的時間,減輕水肥的流失程度。通過灌水調節土壤的光、熱、氣的關系,使土壤含水量保持在最佳狀態,避免土壤板結及灌水不善造成人為的“漬害”和水土流失,對項目區保水保肥、土壤改良、水質凈化、改善生態環境等都有極大地促進和保障作用,又給農作物生長創造一個良好環境。
1.1.3改善周邊生態環境,防止破壞自然環境工程配套新建和維修排澇建筑物,使河道基流增加,疏通排水溝系,不僅能減輕洪澇災害,而且可以補充地下水,涵養水源,有利于改善流域生態環境。由于項目區的供水方式改變,節約了大量地下水資源,并避免地下水資源的污染,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調節區域氣候,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2總結
綜上可看出,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項目的實施,充分體現了中央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精神,是政府為民辦實事的一項民心工程。本項目的實施,有利于當地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使農業生態系統各組成部分在物質與能量輸出與輸入的數量上、結構功能上處于相互適應、相互協調的狀態,使農業自然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符合黨中央“十二五”農業規劃要求。
作者:劉素玲李付新張舉林張西德單位:河南水泵廠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