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海域生態環境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主要環境問題和壓力
1.1海域總體污染加劇歷史調查資料表明,20世紀80年代福建省各主要港灣水質指標基本上都符合二類海水水質標準;進入90年代開始呈逐年上升趨勢,特別是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出現超標現象。近年來隨著福建省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臨海工業的發展,陸域直接或間接入海的生活污水、工業廢水、農業面源污染物不斷增加,海洋傾廢、船舶排污和事故泄漏以及高密度水產養殖和過度投放餌料等都對海域生態環境增加壓力,導致局部海域污染加重,近岸海域污染面積呈擴大趨勢,福建沿海氮、磷和石油類超標嚴重,有的海域甚至出現溶解氧偏低、化學需氧量超標;局部水域底質硫化物、銅、鉛含量超標;貝類體內糞大腸菌群超標比較普遍。
1.2局部海域生態系統遭到一定程度破壞河流上游水資源的過度開發,造成干旱年份河流入海徑流量的減少,對河口地區的生態環境產生重大影響。局部圍填海等海岸工程開發建設,使海洋生態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紅樹林生態系統、灘涂和河口濕地生態系統等重要生態功能區水域面積逐漸減小,一些關鍵的生態通道受到破壞,局部海域生態功能明顯下降。
1.3海洋災害頻繁發生由于海域污染和富營養化等原因,福建沿海是我國赤潮的多發海區之一,赤潮發生頻率高、持續時間長,有毒赤潮生物發生的比例高,對漁業和養殖業生產的破壞性大,嚴重影響福建省海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社會安定。福建閩東沿岸、閩江口近岸和廈門近岸海域3個海域赤潮的發生次數占福建省赤潮的77.8%。閩東沿岸、閩江口、平潭沿岸和廈門近岸海域4個赤潮監控區成為福建省赤潮多發區。當前福建沿海赤潮災害歷年不斷,發生面積逐年擴大。福建省淺海灘涂廣闊,海洋生物多樣性豐富,研究發現互花米草和沙篩貝等外來物種已經成功入侵福建省海域,其中互花米草遍布福建省大多數海灣灘涂,沙篩貝在許多封閉型圍墾區均有發現,部分海域仍有人為種植互花米草和養殖沙篩貝的現象。福建省對外貿易發達,大型港口遍布沿海各地,海上航運繁忙,船舶壓艙水攜帶的浮游動植物及海洋生物幼體進入福建省海域;海水養殖歷史長、面積大、品種多,部分引進品種可能具有入侵性,省內養殖苗種交流頻繁,外來養殖品種及可能攜帶的病原體擴散到全省大多數海水養殖區。
1.4溢油、危險品泄漏污染事故嚴峻近年來,福建省臨港工業特別是石化工業快速發展,海上物流規模日益加大,各類海洋經濟活動顯著增加,海上溢油、危險化學品泄漏等污染事故多發,對海洋生態環境、海洋資源和海上活動等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隱患,溢油、危險化學品泄漏等突發事件應急響應能力建設亟待加強。
1.5人口增長和城鎮化建設對環境壓力加重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福建省沿海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福建海岸帶涉海市、縣、區人口大幅度增加,人口增長速度高于全省人口增長速度。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發展,勞動力需求以及城鎮人口的快速增長,沿海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將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隨著海峽西岸城市群的建設和發展,沿海人口將繼續集聚,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而人口增長和城市規模的擴大,環境污染負荷總量將呈增大趨勢,沿海地區海洋環境保護壓力也將明顯加重。
1.6臨港工業發展對環境壓力加大福建省著力培育發展三都澳、羅源灣、興化灣、湄洲灣、廈門灣和東山灣六大臨港工業基地,形成以湄洲灣、東山灣為重點的石化產業基地,依托大型深水港口的沿海能源產業基地,以三沙灣為重點的冶金產業基地,以湄洲灣為核心區域的大型林漿紙一體化產業基地。港口及臨港工業項目建設將刺激新一輪的圍填海造地,占用濕地資源,進一步威脅紅樹林生態系統、灘涂和河口濕地生態系統,影響海域生態功能。產業發展及城市建設導致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處置不當必將加重近岸海域水污染態勢,加大海洋生態環境壓力[10]。
2近岸海域環境質量演變趨勢
2007年福建省近海海域環境狀況良好,水質總體符合一類海水水質標準。其中,二類水質標準、三類水質標準、四類水質標準和劣四類水質標準海域面積分別為2850km2、1640km2、240km2和550km2。嚴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羅源灣、泉州灣和廈門近岸局部海域。主要污染物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污染主要分布于沙埕港、三沙灣、羅源灣、閩江口、興化灣和泉州灣以及廈門近岸海域;石油類則分布于沙埕港、興化灣和泉州灣。2007年福建省海域沉積物質量總體良好,主要海灣部分站點沉積物存在重金屬、石油類和多氯聯苯超標的現象,其中三沙灣部分海域鉛和多氯聯苯超標,泉州灣部分海域石油類超標。本文選取3個代表性的時間段,即1983—1986年開展的“福建省海岸帶與海涂資源綜合調查”、1998年的“福建省海洋污染基線調查(第二次)”,以及2007年福建省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報告各時間跨度均為10年;通過搜集3次調查中福建省近岸海域所有站位各評價指標的測值范圍和算術平均值,對比分析福建近岸海域水質、沉積物質量的變化趨勢。3次調查各主要水質要素測值比較結果見表1和圖1。與1983-1986年的水質監測結果對比可知,1998年福建省近岸海域水質惡化趨勢較為嚴重,主要表現在營養鹽含量大幅度上升。1998年海域的活性磷酸鹽和無機氮平均含量為1983-1986年的2.4倍,已成為福建省近岸海域的主要污染因子。此外,石油類、重金屬含量與1983-1986年相比也有不同幅度的上升,油類、汞、鉛和鎘的平均含量為1983-1986年的1.5倍、6.6倍、1.9倍和2.5倍。化學需氧量有所降低,減少了約21%。
2007年福建省近岸海域水體中的主要超標指標依然是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與1998年相比濃度有所下降,但超標率在增加。化學需氧量濃度有所升高,溶解氧有所下降;石油類、鉛和鎘的平均含量均持續上升,其平均含量分別增長了42%、90%和130%;汞的含量有所降低,減少了約43%。3次調查各主要沉積物要素測值比較結果見圖2和表2。對比分析可以看出,福建省近岸海域沉積物質量變化趨勢如下:①硫化物、鎘的含量呈現先上升后降低的趨勢。1983-1986年到1998年的十幾年間,硫化物和鎘含量增加了90%、70%,最近10年硫化物和鎘含量分別降低24.18%、5.26%。②汞的含量一直呈下降趨勢,平均含量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0.14mg/kg下降至0.056mg/kg,降低60%,而近10年來降幅變化,僅降低了10.71%。③鉛、石油類、滴滴涕呈現先降低后上升的趨勢。從1983-1986年到1998年的十幾年間,鉛、石油類、滴滴涕的含量分別降低39.63%、21.76%、81.82%;最近10年,滴滴涕和鉛的含量分別增長了13%和102%,石油類的增長速度更快,增加了約3.5倍。綜上所述,3個調查時期,沉積物中硫化物、鎘的含量呈現先上升后降低的趨勢;汞的含量一直呈下降趨勢;鉛、石油類、滴滴涕呈現先降低后上升的趨勢,其中石油類的劇增可能與臨海工業、港口、船舶排污有關。
3結論
近年來福建省近岸海域水質污染較嚴重,水質的主要超標因子是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主要為河流徑流輸入、城市地表徑流、生活排污以及海水養殖污染等造成的;石油類超標可能船舶修造業、港口和漁業船舶排污有關。此外,還應注意的是,海水中的鉛和鎘的含量雖然符合二類海水水質標準,但有上升的趨勢。近岸海域表層沉積物質量總體良好,少數海灣存在石油類及重金屬污染。隨著濱海居住、旅游、港口、臨港工業以及海水養殖的發展,大量的圍填海以及排污活動,給福建近岸海域的生物生態環境造成較大的壓力,生態保護與海洋環境開發的矛盾日益突出。
作者:陳斯婷吳耀建單位: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