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林下經濟現狀與發展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7年第2期
摘要:本文概述了在長白山地區發展林下經濟的現實意義,總結了長白山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產品采集加工及森林景觀利用等林下經濟現狀、存在問題,并提出發展對策。
關鍵詞:長白山;林下經濟;發展對策
林下經濟是以森林資源為依托,以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產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觀利用等為主要經營模式,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和林萌空間的高效、可持續的林業產業經濟。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自2010年以來,中央多次明確提出鼓勵和支持發展林下經濟。為加快林下經濟發展,國務院和國家林業局分別出臺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和《全國集體林地林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2014—2020年)》,對促進林下經濟快速、科學發展指明了方向。長白山位于吉林省東南部,具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其林地面積為585萬hm2,單位蓄積量為128m3,是全國重點林區之一。隨著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的實施,自2015年起,長白山國有重點林區已全面停止商業性采伐。大力發展林下經濟,不僅可以縮短林業經濟周期,發展循環經濟,還可以促進技術推廣和科技創新,提高林地綜合效益,是實現長白山林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途徑。然而,由于長白山地區開展林下經營的時間相對較晚且集約化程度低,致使其發展相對遲緩。因此,本文對長白山地區林下經濟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和解決方法進行綜述,旨在為長白山林下經濟的發展提供參考。
1長白山林下經濟現狀
1.1林下種植
林下種植是指利用林地空間和林萌優勢,在林冠下種植林藥、林菌、林菜和林果等經濟植物。其中,林藥主要有人參、天麻、五味子、龍膽草和黃芪等藥材,林菌主要為木耳和香菇等食用菌,林菜主要有山芹菜、薺菜、刺龍芽及蕨菜、猴腿等蕨類植物,林果主要以松籽、核桃等干果為主。2013年,通化市紅松果林累積營造面積約2.4萬hm2,實現產值2.7億元;以核桃、榛子為主的堅果林培育面積達到3.8萬hm2,實現產值1.1億元。位于撫松縣的萬良人參交易市場是亞洲最大的人參交易集散地,被譽為“中國人參之都”,2013年其人參產業增加值為172億元,預計2020年可達到550億元。
1.2林下養殖
由于林地具有空間大、昆蟲雜草多等特點,因此,林下養殖的范圍也相對較廣,主要包括林下家禽養殖、家畜養殖、林蜂養殖、林蛙養殖及野生動物繁育飼養等。長白山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林蛙之鄉”,位于永吉縣星星哨水庫,是“吉蛙”有機研發基地和種源保護基地。2014年林蛙放養面積已達20多萬hm2,年回捕量1.8億只,年創收可達6億元[12]。在家畜養殖方面,琿春市延邊黃牛的養殖面積達1000hm2,發展數為10.8萬頭,可實現年產值0.82億元。
1.3林下產品采集加工
林下產品主要包括山野菜、食用菌、堅果、鮮果及其他林產品的采集加工。2013年,通化市林下產品采集加工的產值為2.5億元。其中,山野菜產值為1.6億元,食用菌產值為0.5億元,堅果、鮮果及其他采集加工的產值為0.4億元。
1.4森林景觀
利用長白山不僅自然景觀豐富,還擁有悠久的歷史人文景觀。根據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長白山旅游區內四級以上單體旅游資源達13處,其中,天池、錦江峽谷和高山花園更是被評為五級單體旅游資源。由于長白山是朝鮮族同胞的聚集地,所形成的朝鮮族風俗已經成為長白山景觀一道亮麗風景線。自1982年長白山正式進行旅游開發以來,景區客流量日益增加,1996年接待游客數量達18萬人次,2001年超過30萬人次,2009年突破100萬人次,2015年達到215萬人次,全區實現旅游收入達29.7億元。
2長白山林下經濟存在問題
2.1生產經營方式粗放
目前,長白山林下經濟生產方式仍以粗放式經營為主,處于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的初級階段。雖然出現了一些多種林下經濟的集約經營模式,部分建立了示范基地,但仍難以呈現出規模化、產業化和集約化的發展態勢。大部分地方林下種植、養殖和森林旅游處在自發組織狀態,由農民承包山林后自發發展,普遍存在生產規模小、基礎條件差及生產成本高等現象。
2.2林區勞動力不足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林區勞動力逐漸向城市轉移,使得林下經濟發展所需的勞動力供應緊張。2012年,我國林業勞動人口比2011年減少了2.5%,農戶比10年前減少了7%。由于環境的限制,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產品采集加工等勞動力不能完全被技術所替代,林下經濟發展仍需要大量人工作業。然而,目前長白山地區多地林下經濟發展存在勞動力嚴重不足的現象。
2.3信息技術匱乏
實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后,發展林下經濟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承包戶由于市場信息匱乏,生產技術落后,導致其對于種植的品種、數量以及采用的種植技術都缺乏系統的規劃,種植的林下產品多存在投機成分,一旦市場供應遠遠大于需求,則會導致產品價格暴跌,既降低效益又浪費人力。另外,絕大多數承包戶仍采用傳統種植和養殖方法,對現代農業技術的認識和利用不足,致使種養產品成本大、產量低、市場競爭力不強。
2.4資金投入不夠
目前,林區的道路、水電等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導致林產品加工能力較弱,產品銷售成本高。只有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現狀。然而,由于銀行貸款的金融手續繁雜,后續資金投入風險大,融資困難,從而導致林地承包戶很難有能力進行規模化基礎設施建設或進一步擴大規模,致使一些先進的生產方式很難推廣,制約著林下經濟的發展。
3長白山林下經濟發展對策
3.1加快生產經營方式轉變
通過建立一批能夠帶動當地林下經濟發展的龍頭企業和示范基地,加快林下經濟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的轉變過程。根據長白山地區獨特的森林資源,重點開發以下產業:以人參為主的林藥種植加工產業,以木耳和香菇為主的林菌種植加工產業,以山野菜為主的林菜采集加工產業,以紅松果林為主的林果采集加工產業,以林蛙為主的林下養殖加工產業等,建立一系列具有長白山特色的林下產品產業基地,形成長白山地區獨有的產業競爭優勢。
3.2提高政府扶持力度
為了促進長白山林下經濟快速發展,結合國家相關政策措施,加大對林下經濟產業的投資力度,完善路、水、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制定一系列支持林下經濟發展的融投資體系和信貸政策,為林下產業長遠發展提供保證;建立健全相關仲裁調解配套制度,解決各種林地承包糾紛;鼓勵相關人才進入林區,提高當地生產技術水平。重點扶持龍頭企業和示范戶,帶動長白山林下經濟快速發展。
3.3普及現代生產技術加快
林下經濟產業由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積極組織搭建龍頭企業、示范戶與高校、科研院所、技術推廣單位之間的合作平臺,推進科技協作,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林下經濟發展機制。依托網絡通信,快速準確掌握市場行情,最大限度地規避市場風險,確保承包戶的切身利益。另外,中小企業可利用網絡營銷交易快速、成本低廉、交流便捷的優勢,開辟林下產品銷售線上平臺與線下交易有機結合,從而更好地促進林下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培林,房海靈.中國林下經濟發展現狀與對策[J].江西林業科技,2014,42(6):35-39.
[2]袁軍,石斌,譚曉風.林下經濟與經濟林產業的發展[J].經濟林研究,2015,33(2):163-166.
[3]張連剛,支玲,王見.林下經濟研究進展及趨勢分析[J].林業經濟問題,2013,33(6):562-567.
[4]樸春杰,宿其連,韓永勝,等.汪清縣發展林下經濟的思考[J].吉林林業科技,2014,43(5):50-53,60.
[5]謝方福.林權制度改革下長白縣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5,(13):204,206.
[6]杜鳳國,張淑媛,王戈戎,等.吉林省林下經濟發展現狀與策略[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10):183-184,262.
[7]孫偉,朱志,丁相君.長白山區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探討[J].吉林林業科技,2013,42(4):33-36,52.
[8]王昆,白帆,黃利亞.長白山自然保護區保護效果評價[J].林業科學,2010,46(1):1-8.
[9]翟英.長白山森林生態系統主要功能的經濟價值及恢復措施[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5,33(5):103-105.
[10]李曉東,方立軍.在“休閑時代”大背景下,發展長白山森林休閑特色旅游的探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4,24(12):1659-1703.
[11]馬曉斌,韓士軍,劉銀玲,等.通化市林下經濟發展調查與分析[J].綠色科技,2014,(12):20-22.
[12]宋玉清,張艷梅.白山市林蛙產業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J].人參研究,2016,(2):59-61.
[13]李鎮,劉利,金國彪.琿春市延邊黃牛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2,28(6):24-25.
[14]鐘愛斌,王岫春,劉銀玲,等.通化市林下經濟發展初探[J].綠色科技,2013,(11):84-85.
[15]溫艷玲,施溯筠.長白山生態旅游產品的開發與研究[J].吉林地質,2003,22(1):69-74.
[16]孫道瑋,陳田,姜野.長白山自然保護區的旅游資源綜合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措施[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5,33(5):97-99.
[17]馮保新,馮博,陳建軍,等.關于長白山林區森林旅游資源開發的思考[J].吉林林業科技,2016,45(4):49-51,62.
[18]張茵,許學工.長白山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發展模式初探[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3,19(1):100-104.
[19]曹玉昆,雷禮綱,張瑾瑾.我國林下經濟集約經營現狀及建議[J].世界林業研究,2014,27(6):60-64.
[20]楊娟麗.中小企業網絡營銷的競爭優勢[J].北方經貿,2006,(6):35-36.
作者:張夢龍;張驍 單位:吉林省林業勘察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