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藏族鍋莊舞跨文化傳播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廣場文化”及廣場舞是目前我國各地群眾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鍋莊因其休閑健身功能,且以徒手練習為主,受環境、場地、季節等的限制較小,在西藏、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等省區的大中城鎮成為了廣場舞的主要舞種,在我國其他城鎮它也以各種形式成為當地廣場舞的組成舞種。藏族鍋莊舞的這種跨文化傳播,及在跨民族傳播過程中與其他民族的文化融合,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具有特殊意義,這不僅關系到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也關系到我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保護和發展。
一、藏族鍋莊舞的起源與現狀
鍋莊舞是青藏高原上一種古老的藏族民間舞蹈,在藏語中稱“卓”舞,漢語稱“鍋莊”,而“鍋莊”翻譯成漢語就是“圓圈”歌舞的意思。鍋莊舞主要盛行在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壩、甘孜,云南迪慶,以及青海、甘肅等藏族聚居地區,深受居住在藏區的群眾喜愛。“卓舞”這一古老的民間舞蹈形式,其實早在吐蕃時期就廣泛存在于藏民族地區了。它早期與奴隸社會盟誓活動有關,后來逐步演變成為現存的這種圓圈歌舞形式。《西藏舞蹈概說》記載:以前的康定一帶,有一種商業性組織叫“鍋莊”。這類商行收購土產,代辦轉運,設有客棧,沿途過往的藏族商賈常攜馬幫宿居其中。茶余飯后圍著火塘歌唱跳舞,以驅一天的勞累與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適應惡劣的環境。藏族鍋莊舞的特點決定了其發展現狀。“鍋莊舞多以徒手進行練習,不受環境、季節、場地等條件限制,無論在廣場、公園、田野、院落還是家里的廳堂都能進行鍛煉。它適合于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行業、不同階層、不同體質的人們進行鍛煉,都能從中得到樂趣。”這種場地易得、難易可選、娛樂身心的特點為其廣泛傳播及跨文化傳播提供了條件。
二、藏族鍋莊舞實現跨文化傳播的條件
首先,藏族鍋莊舞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參與性。這種包容性是指舞蹈本身,更加直接的可以稱之為社會本身。社會本身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允許不同獨立個體的不同社會活動的產生。就藏族鍋莊舞而言,它是多人參與的集體性、互動性活動,沒有脫離社會性,是社會人參與社會互動的表現方式,所以也就具備了社會所具有的極強包容性的特質。這種參與性是與人的社會性本質相關的,雖然舞蹈本身也具有社會參與的性質,但是決定性因素還是在個人。每個自然人生來就具有社會性,在接觸到社會活動的同時會產生極強的興趣感,從而產生參與意識。藏族鍋莊舞采用的是多人共舞的舞蹈方式,在舞蹈過程中,每個舞者都是參與者,即便有觀眾的存在也大多被舞蹈氣氛所感染,從而參與到舞蹈過程中來。藏族鍋莊舞這種極強的包容性和參與性是促進其跨文化傳播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不同的民族雖然擁有風格迥異的民族文化,但都具有共同的社會性,也就是社會參與感和認同感。藏族鍋莊舞恰巧滿足了不同民族的社會人的表演欲望,自然人在社會參與的過程中成為社會人是藏族鍋莊舞可以為多民族共同接受的最重要的先決條件。其次,藏族鍋莊舞不是單向度的,而是在雙向互動的過程中產生的。藏族鍋莊舞作為一種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具有和其他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相似的特點。如民間故事作為一種民族傳統文化,其傳播順序是由一個生產故事的地區到另一個接受故事的地區,而兩個地區之間絕不是互相對立的。民間故事是經過生產地到接受地再到生產地這樣循環往復的,每一個地區都具有雙重身份,互為故事的生產者和接受者。在相互傳播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產生了故事的變異化和本土化。藏族鍋莊舞的傳播方式也是如此,藏族鍋莊舞起源于西藏,經過歲月的打磨、時間的擴散,才開始在中國西北、西南部各地及其他地區興起。在藏族鍋莊舞的發展過程中,其他民族文化不斷融入,而不同地域對藏族鍋莊舞的編舞和選擇是有區別的,這就說明藏族鍋莊舞是在雙向互動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藏族鍋莊舞的這種包容性、參與性、雙向互動特點為更好地實現跨民族、跨文化傳播提供了條件。
三、藏族鍋莊舞跨文化傳播的基本方式
藏族鍋莊舞作為一種民族傳統文化就其本身而言屬于民俗文化范疇,是文化本身與生活方式相結合的產物,具備文化本身以外的民族習俗行為和文化本身內在要素之間的相互交融的雙重特點,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也受其雙重特點的影響。因此,藏族鍋莊舞實現跨文化傳播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對一的跨文化傳播方式、一對多的跨文化傳播方式、多對多的跨文化傳播方式。
(一)一對一的跨文化傳播一對一的跨文化傳播方式的傳播主體有兩種,一種是鍋莊舞的教師級傳播者,另一種是普通傳播者。教師級傳播者在藏族鍋莊舞的一對一的跨文化傳播中多以舞蹈的指導者的身份出現,普通傳播者在藏族鍋莊舞一對一的跨文化傳播中多以接受者身份出現。接受者一方傳播給接受者另一方,這也是人際傳播的一種。值得注意的是,藏族鍋莊舞在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所實現的傳播內容不僅包括舞蹈本身,還包括不同民族文化心態和觀念形態的融合。
(二)一對多的跨文化傳播一對多的跨文化傳播方式在藏族鍋莊舞的文化傳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藏族鍋莊舞的一對多的跨文化傳播方式中的“一”并不是簡單的一個個體,而是指在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也就是上文說的教師級的傳播者。他們能將舞蹈的步驟以及舞蹈背后的民族文化很好地傳達給受眾,是跨文化傳播方式中傳達內容最規范的一種。在很多場合,信息的傳播者只有一個具有特殊職能的人,而信息的接受者卻有很多,所以把這種跨民族文化傳播方式稱為一對多的。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一對多的傳播方式對“一”的要求與上面是不同的。一對一的跨民族傳播方式的“一”,只要知道、了解藏民族鍋莊舞而且有傳播能力和傳播行為方式的發生即可。而一對多的跨民族傳播方式中的“一”就大不一樣,它指的是具備更高一級的信息傳播條件的人,比如良好的舞蹈基礎、優良的文化傳播背景、更強的文化傳播能力甚至是要具備相關證明的專業人士,這也是稱之為更加規范的跨文化傳播方式的重要原因和基礎。
(三)多對多的跨文化傳播多對多的傳播方式是藏族鍋莊舞能夠實現跨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多對多的跨民族文化傳播方式是不同民族文化群體內部之間的群體性傳播,不同文化背景的接受者是跨民族文化傳播的傳播者,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是不同民族文化的載體,是實現跨民族文化傳播的重要因素。由于群體內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社會成員都是本民族文化的載體,在跨民族文化傳播中就自然形成了集體化的文化傳承現象。就藏族鍋莊舞而言,每一個習舞的人都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有藏族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也有其他民族,在跳鍋莊舞的過程中自然就形成了藏族純正的鍋莊舞文化與其他民族不同舞蹈基礎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每一個習舞者都是集體信息融合的一員,在多對多的跨民族文化傳播方式的構建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藏族鍋莊舞多對多的跨文化傳播方式是較前面兩種傳播方式而言更加普遍的傳播方式,也是藏族鍋莊舞在人際傳播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四、鍋莊舞的跨文化傳播產生新的次生態文化
藏族鍋莊舞作為一種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是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產生的,其自我傳承是對本民族精神文化的保護,也是在與其他民族交流的過程中產生的文化融合。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跨文化傳播有利于實現少數民族原生態文化與其他民族原生態文化的融合。西藏鍋莊舞文化作為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在與其他民族的文化交融的過程中也會產生新的次生態文化。
從生態的視角看,文化是人類適應自然生態環境的特殊方式,民族文化的原生態特性是民族發展進程中歷史與自然的綜合生成,是原生場基礎上的文化養育。藏族鍋莊舞文化是藏族人民在青藏高原這一特別的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產生的,具有藏文化的自然性和原生性。在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藏族鍋莊舞的原生態文化與其他民族的原生態文化發生碰撞并相互交融,在文化嬗變的同時產生了新的次生態文化,也就是各民族改良化的藏民族鍋莊舞。改良后的藏族鍋莊舞既具有藏民族特色又帶有被傳播民族的自身文化特征,這是文化的多樣性和時代的多變性共同決定的,這些次生態文化在形成的同時與原生態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不可分割。
但藏族原生態的民族文化與其他民族原生態的民族文化融合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不同民族文化在融合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三種情況:融合共生、互相對立、邊緣化危機。在藏族鍋莊舞的文化傳播過程中,不同民族的人們對舞蹈的理解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表達行為,不同的表達行為就是不同文化碰撞的結果,在不同民族文化碰撞交織的過程中會產生不同的文化場。但藏族鍋莊舞文化最終大多會與被傳播民族的文化融合在一起,產生新的次生態文化,為大多數人所接受。
作者:薛強 吳皓 單位:西藏民族大學體育學院 西藏民族大學新聞學院